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兩歲女孩被親媽虐待,必須站出來告訴爸媽們:懲罰孩子請這樣做

兩歲女孩被親媽虐待,必須站出來告訴爸媽們:懲罰孩子請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懲罰犯錯誤的孩子,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吸取教訓、不再犯錯,還僅僅是要釋放我們被激起的怒火?

小堂今天看到了一則令人悲傷、氣憤的故事——

去年正月,2歲的圓圓從老家到杭州與父母和姐姐一起生活,圓圓喜歡哭鬧、吃飯容易弄髒衣服、不能自主如廁……

本來是這個年紀孩子都有的問題,圓圓媽媽王某擔心孩子不能快速適應幼兒園(法庭上王某的說辭),竟然對孩子採取甩耳光、擰嘴巴、用衣架毆打身體等“教育”方式!

長時間的虐待讓圓圓的身體傷痕累累,一天被虐待的圓圓從牀上滾落在地,永遠沒有爬起來。

法庭上公訴人說:“我數了數,屍檢報告上顯示, 圓圓的外傷就有30多處!塊狀的、條狀的……照片上她胖嘟嘟的小臉,閉着的眼睛上蓋着長長的睫毛,她的模樣像極了你(指被告席上的母親)……”

今年也有一件家長採取了不當的懲罰方式導致孩子被車撞傷的事情。

一名兩歲男童和媽媽鬧彆扭,媽媽多次教育無效後十分生氣,作爲懲罰便把他撇在路中央。

誰知男童被撇下後僅30秒,就被一輛小車撞倒並捲入車底,附近十幾位路人迅速趕來,大家合力擡起車頭,成功解救出被壓車底的男童並送至醫院,索性孩子並無生命危險。

兩歲女孩被親媽虐待,必須站出來告訴爸媽們:懲罰孩子請這樣做

其實,我理解第二位媽媽被孩子的無理取鬧氣昏了頭的心情。

作爲家長我們都知道:孩子不可能所有語言行爲都正確,爲人處世的小道理需要大人一點一滴的教導。

可當我們身臨其境,被孩子鬧脾氣折騰得精疲力竭、束手無策時,心力交瘁的寶爸媽們又有幾個能冷靜下來,選擇正確的懲罰方式呢?

現在的家庭條件好了,寵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有一點兒不順心就躺地打滾、撒嬌。

細細回憶起來,我也做過類似的懲罰,偷偷地藏起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只是當時沒有發生傷害,所以我沒有發覺這種方式的弊端,而我相信這個媽媽事後非常後悔和自責。

對於“熊孩子”犯錯後的態度和懲罰方法,家長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既不發生傷害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呢?

犯錯誤未必都需要懲罰

記得有一次,我閨女摔壞了一個水壺。

我沒有第一時間指責她,而是給她機會解釋,得知她是想倒水給媽媽喝後,我非但沒懲罰還表揚了她,同時也提醒她下次應該怎麼做。

孩子這種好心辦錯事的行爲,家長不需要懲罰。他們缺乏經驗,能力還沒有達到而已,冒然懲罰他們無益於成長,還會抹殺他原本好的初衷,得不償失。

有一次,我小外甥把鬧鐘拆了,想看看爲什麼指針會動呢?結果安不上了。

他爸爸知道後沒有懲罰他,反而陪着他一起研究如何彌補這個過失。

這是孩子出於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破壞,不是故意犯錯誤,所以家長也不需要去懲罰他,只要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就可以了。

不能有暴力傾向或情感上的傷害

當孩子犯錯誤了,很多家長開始批評、恫嚇,嚴重的甚至做出打罵等暴力行爲,這是最不可取的。

打孩子的結果,要麼越打越叛逆,要麼越打越懦弱,哪一種都不是家長所期待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孩子犯錯,對他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語言威脅同樣不可取。

這些看似沒有傷害的語言,會讓孩子缺失安全感,久而久之,會使孩子人格出現偏差。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即使他不小心犯了錯誤,爸爸媽媽依然愛他,這種愛是不會因爲他做錯事而輕易消失的。

但也正是因爲這份愛,孩子故意犯了錯誤後,家長必須要讓孩子受到懲罰。

兩歲女孩被親媽虐待,必須站出來告訴爸媽們:懲罰孩子請這樣做 第2張

以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爲最終目標

懲罰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減少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一個厭惡刺激或減少一個喜歡刺激,目的是降低事件發生概率。

當孩子做錯事情,家長可以按照這個定義根據當時的場景隨機變通去懲罰教育孩子。

場景一

浩浩一玩起來就沒完,每次媽媽叫他吃飯,他都裝作聽不見,媽媽忍無可忍決定要闆闆他這個壞毛病。

媽媽告訴浩浩:“以後吃飯就喊你一次,如果你不來,就沒得吃了。”

浩浩不以爲然,當天吃飯媽媽喊他,他還是不動地方,專心致志地玩,過了好久他玩累了想去吃飯,才發現爸爸媽媽已經將飯吃光了。

媽媽說:“已經告訴過你,你不來就沒有飯吃,既然在你心裏玩具比吃飯重要,那就沒有你的飯菜了,它們去找需要的人了。”

結果浩浩餓了一下午,不管怎麼哭鬧媽媽都沒有妥協,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從此之後,浩浩再也沒有因爲玩而耽誤過吃飯。

場景二

園園喜歡畫畫,媽媽爲了滿足她的興趣愛好給她買了很多彩筆、蠟筆、水彩等,讓她自由發揮隨意去創作。

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不要畫在牆上或其他物體上,只能在紙上搞創作。

園園偏不聽,還是往沙發上畫,於是作爲懲罰媽媽剝奪了她所有的畫筆,讓她不能再畫畫,無論她怎麼哀求也沒有用。

這樣懲罰了整整一週,媽媽在和園園就此問題深談過後,她保證再也不會這樣做了,媽媽才把筆還給了她。

兩歲女孩被親媽虐待,必須站出來告訴爸媽們:懲罰孩子請這樣做 第3張

場景三

子涵看電視的時候離電視特別近,每次都跟要鑽到電視裏去一樣,對眼睛非常不好,家長喊好幾次才稍微走遠一點。

管教幾次後媽媽忍無可忍就想了個辦法懲罰她,看電視的時候把她的眼睛蒙起來,只能聽不能看,讓她體會到眼睛壞掉之後看不見的痛苦和煩惱。

自然而然地,她體會到了眼睛的重要性,主動改正了這個錯誤。

以上都是以“增加一個厭惡刺激或減少一個喜歡刺激”爲原則,根據不同的事件隨機應變的懲罰方法,家長們可以借鑑一下。

遇到的事情雖然不同,但家長的目的一樣——幫助孩子規範他們的行爲並建立責任感。

總之,真正高明的“懲罰”,不是打罵,不是體罰,而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促進作用,孩子在懲罰中成長和進步。

家長一定要注意,懲罰必須讓孩子明白原因,堅持一定的標準和原則,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才能根除錯誤。

沒有適當的懲罰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願每個孩子都能在正確的懲罰教育中不斷完善自己,越來越優秀。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