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不乖時,家長們的“愛”去哪了

當孩子不乖時,家長們的“愛”去哪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很多時候讓家長又愛又恨,當孩子不乖時,家長們的“愛”去哪了。下班後見到寶寶的那一刻,來,媽媽(爸爸)抱一下,忍不住在寶寶臉上親一口,對寶寶說:媽媽(爸爸)愛寶寶,寶寶和大人臉上那發自內心的笑容讓整個家裏都充滿着溫馨和諧的美好。

這樣的場景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爲我們愛孩子,我們會表達自己的愛。

事實上,我們八零後九零後的父母確實要比我們自己的父母要表達愛多一些,這是我們的進步。

而當你遇到以下場景呢?

你怕他受涼,幾次勸說後,他還是會不管不顧的光着腳丫子在地上跑;

給他報了鋼琴班,他硬是不肯去;

幼兒園老師給你打來電話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十以內的加法,只有你孩子不會;

……

這些時候,你還能做到溫柔淡定嗎?是不是早已忍不住開吼了!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想說:我吼孩子也不能否認我愛孩子啊!

是的,不能否認。

但至少它不是愛的表現,因爲你吼孩子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害怕,害怕之餘會擔心媽媽不愛他會離開他,這就是爲什麼越小的孩子,你越吼他他反而越黏你的原因,因爲比起你的吼叫他更忍受不了你不愛他因而會離開他的現狀,所以他只能死死抱着你,只求你不要離開他。

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深愛着自己的孩子,願意爲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唯有一點做不到的就是控制不住對寶寶發脾氣,這令很多父母感嘆道“相愛容易相處難”。

當孩子不乖時,家長們的“愛”去哪了

我想這個問題需要從什麼是愛來思考。愛是什麼?

小憨我也說不明白,就像我老公總問我榴蓮那麼臭,你爲什麼喜歡吃一樣?對沒吃過榴蓮的人,我實在表達不清楚榴蓮那獨特的味道,除非他親自吃一次。

我們試着先來想一個問題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說: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這句話在我們和孩子的對話中出現的頻率特別高,這句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孩子聽到這句話時就會覺得媽媽有時候是愛我的,有時候是不愛我的,媽媽愛不愛我不是取決於我本身,而是取決於我的行爲,只有自己的行爲符合媽媽的意願,才能得到媽媽的愛。

大家看出問題了嗎?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折射出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你穿鞋快點我才愛你,你不挑食我才愛你,你聽話我才愛你,你學習好我才愛你等等。

或許我們是不是該考慮一下我們所愛的真的是眼前的這個孩子嗎?我們愛的難道不是自己想象中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嗎?

這樣想或許能想通爲什麼我們頻頻對孩子開吼的原因了,當眼前的孩子乖巧、懂事的時候,是和我們心裏預設的孩子是重合的,這個時候我們是愛的,是接納的,當眼前的孩子哭鬧、有“壞行爲”的時候,和我們內心預設的孩子是分離的,所以我們會不自覺的收起我們對他的愛和接納,對待他的當然只剩吼了。

現在再試想一下,孩子在這樣不穩定的愛裏如何才能擁有穩定的安全感,事事要被媽媽允許才能去做,這樣的孩子不僅遲早會失去自主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現實中這樣的孩子還不多嗎?),還會爲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去學會討好父母,這難道不是最可悲的嗎?

我知道這雖然不是我們的本意,但這就是我們不經意間對孩子犯的錯誤。

記得《旋風孝子》真人秀裏面,鄭爽爸爸讓鄭爽多吃點東西時,我們的爽妹子直接哭了,當時我還納悶怎麼就哭了呢?就聽到爽妹子一邊哭訴自己的壓力,一邊說如果吃胖了大家就不喜歡我了。

我對這個情景始終記憶如新,我並不算是爽妹子的粉,但此刻卻感觸着她的糾結。

她在意別人的眼光多過自己的感受,認爲只有自己足夠“完美”才值得被大家愛。這一點也同樣在之前和張翰談戀愛爲其整容這件事得到印證。

只有自己足夠“完美”才值得被愛,是他的父母留在她身上的烙印。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朋友,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屬於這個行列,總是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內心始終缺乏對自己該有的自信,自我價值好像總需要靠別人的評價來決定,而別人的評價我們怎能掌控,所以難免生出許多不該有的自我懷疑和煩惱,不只被攪了好心情,還阻礙了自我成長的路。

我想,我們做父母的本意應該是:只要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不論他是醜是美,是乖巧還是淘氣,是學習好還是學習一般,我們都會愛他,只不過我們的父母或許並沒有教會我們愛的方式,所以我們總習慣用原家庭錯的方式自然得對待我們的孩子。

只要經常的反思和學習(就比如是經常看我寫的文章),我們會慢慢的放下以吼這個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愛。

我知道這個很難做到,我也會經常犯錯,但只要我們堅持每天改變,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知道我們愛的是他這個人,不論他做什麼我們都愛他。

這個時候他內心是安全的,是滿足的。在我們面前他就可以自由的表達他的喜悅、生氣、甚至是憤怒,因爲情緒本沒有對錯好壞,都是對待事情身體所產生的自然反應。

自由表達情緒之後,給孩子帶來的是對各種不同情緒的認知,而後慢慢的學會更好的控制情緒和選擇更好的方式來發泄情緒。

愛孩子,就請接納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等孩子平靜下來和孩子一起探討剛纔不太好的行爲造成的損害,最後商討出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新行爲。

我相信,我們對孩子的這份尊重和接納,時間久了,自然也會內化爲孩子日後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