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裏我們談論到的情緒引導的對象是父母。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成人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下午幼兒園門口,很多父母都在門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莉莉媽媽看見莉莉被老師領了出來:

孩子:媽媽!

媽媽:老師好!今天莉莉表現怎麼樣?

老師:挺不錯的,就是今天上午參加教學活動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講,在和小朋友打鬧。不過沒有關係,我已經跟莉莉說,老師相信莉莉一定能夠改正。莉莉媽媽,我還要接送其他孩子……。

媽媽:好,您先忙!

老師:好!莉莉媽媽再見!莉莉明天見!

莉莉:老師再見!

老師走後,莉莉被一臉怒氣的媽媽帶到了旁邊:

媽媽:怎麼搞得,老師上課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爲什麼不認真聽講?擾亂課堂紀律?……。

“情緒引導”與誘發產生的原因

所謂“情緒引導”,顧名思義就是引發“情緒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過程的客觀事物外在表現現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往往會因爲對孩子在複製、收集和儲存信息過程中偶爾出現的相對“複製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進行過分的關注,而這種“過分的關注”在成年人“俯視性”和“平視性”邏輯思維的作用下,會很容易自主而強烈的引發與之相應的“複合目的性邏輯思維”,其結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緒性目的邏輯思維”。我們把形成這種“情緒性目的邏輯思維”的過程,稱之爲“情緒引導”。

瞭解我們“情緒”的產生

在闡述“情緒引導”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緒”來自於人類“目的性邏輯思維”總結性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說,當人們在借鑑已經儲存的“社會經驗類信息”、“生活經驗類信息”和“科學知識類信息”的基礎上,完成自我“目的性邏輯思維”編織後,在運用外在表現方式進行邏輯思維目的實現的過程中,出現與原來編織的“目的性邏輯思維”不對等的現象時,所引發的邏輯思維思維不願意進行自我修改和放棄的外在表現現象,這種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就是所謂的“情緒”。

既然如此,父母就應該知道,只有在對某種事物的外在表現現象進行關注後,纔有可能進行自我的“目的性邏輯思維”的編制,也就纔有可能出現“情緒”性的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而因爲“情緒”引發的“目的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就是“情緒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