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走進“孤獨症”兒童的世界

走進“孤獨症”兒童的世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性疾病,它和一般兒童疾病不一樣,屬於發育障礙。患兒主要表現在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爲重複刻板。

一天下午,在我快結束一天繁忙的門診工作時,一對年輕而又焦急的父母突然走進了心理門診,並且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對夫婦拉着一個4歲的男孩,孩子小名叫濤濤,長了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十分漂亮可愛。我停下了手頭的工作,看着他,叫了他一聲卻毫無反應,接下來的事便是孩子的父母向我滔滔不決的敘述:

走進“孤獨症”兒童的世界

孩子至今不會用語言表達願望要求,也不明白別人說話的意思,經常呼之不應,即使是熟悉的名字,也聽而不聞,好似聾子,我們教他也不學。爲此還帶他到大醫院的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檢查過,大夫說聲帶和聽力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不會說話,我們真是很着急,更主要的是這孩子還很孤僻,不喜歡與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小時候挺好帶的,就是自個玩,也不要大人陪,周圍發生了什麼事,很少能引起他的注意和興趣,但這孩子對電視上的廣告和天氣預報格外感興趣,只要一聽見聲音,他就會從小屋跑到客廳去看電視,表現出津津樂道的樣子,有時會在別的場合蹦出一句廣告詞,別人都不知什麼意思,他很喜歡寫字和認字,已會認二三百字了,好象並不知其意思。他的行爲也怪怪的,給他買的玩具他不喜歡,小朋友都喜歡的玩具,象積木、拼圖、電動玩具什麼的,他連看都不看,就喜歡老玩小瓶蓋、電視機按鈕、門把什麼的,還愛看自己的小手,拿起東西總愛放鼻子上聞一聞……

父母不停的說着,內心的痛苦、無奈、無助溢於言表。

“大夫,我們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麼病?”這是他們就診時問的最多的一句話。“你看我們倆身體也挺健康的,孩子生下來也好好的,1歲前可好玩了,人見人愛的,現在怎麼會這樣呢?不說話,不看人,不理人,也不學東西,生活能力很差,根本上不了幼兒園,送過兩次都被退回來了,我們也不能養他一輩子吧,大夫你說我們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麼病?是怎麼得的?還能治嗎?”

帶着父母的期望、疑問我陷入了沉思,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孩子,具有廣泛而嚴重的發育障礙的特徵。

後來,我們通過對濤濤的行爲進行分析,發現他與同齡孩子相比,在人際交往,語言交流,行爲模式,認知能力等多方面存在發育落後。在進行相關檢查後,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最後診斷濤濤得了“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是一種什麼病?

兒童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性疾病,它和一般兒童疾病不一樣,屬於發育障礙。患兒主要表現在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爲重複刻板。孤獨症 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生Kanner在1943年首次報道,共有11名兒童被診斷爲早發性嬰兒孤獨症兒童。他觀察到一個5歲的男孩,表現出一些奇特的症狀:這個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旁若無人,記憶力驚人,兩歲半時他就能流利背誦《聖經》23節以及歷屆美國總統的名字,但卻不能與人正常對話。說話時你我不分,迷戀旋轉木棍、平鍋和其他圓形物體,對周圍物體的安放位置記憶清楚,同時對位置的變動和生活規律的輕微變化均感到煩躁不安。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兒童孤獨症”,又叫“自閉症”。

那麼孤獨症究竟是怎麼得的呢?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衆多科學家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兒童孤獨症主要是由多種生物學因素引起的神經精神發育障礙,而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家庭環境,親子關係,教養方式及父母的人格特徵、文化程度、從事職業、經濟水平等對孩子的心理髮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從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來看,該病的發病率爲一萬個兒童中有2~13個孤獨症兒童,男女性別間差異顯著爲7~9︰1。

兒童孤獨症有哪些主要表現?

孤獨症兒童多表現爲:

(1)孤獨離羣。即不會與人交往。不能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繫,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徵,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錶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迴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遊移不定,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

(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這也是家長就診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願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複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你我他不分。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行爲刻板重複。孤獨症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裏專注於某種活動,如着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卻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爲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單調重複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覆挖鼻孔、摳嘴、咬脣、打頭等動作。

(4)大多智力發育落後及不均衡。約75%的孤獨症兒童智力低下,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智力低下的孤獨症兒童在音樂、繪畫、計算、識字、機械記憶等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呈現孤島智力現象,令人不可思議。象4歲的濤濤特別喜歡認字和寫字,爲此他能毫不費力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詞彙,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

小貼士:該病多在3歲內起病。多數病兒早期症狀在嬰幼兒期就已出現,至1~2歲症狀明顯,可出現語言功能退化停滯,表現典型孤獨症症狀,也就是Kanner三聯徵,即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爲重複刻板。由於父母缺乏嬰兒心理行爲發育的知識及缺乏對兒童孤獨症的瞭解,使得孤獨症不易早期發現且發病年齡難以確切估計,有些家長認爲孩子說話晚,不用急,“貴人語遲”;孩子不纏人,從小好帶;孩子孤僻不合羣,是獨生子女的特點等等,延誤了早期診斷和治療。

兒童孤獨症能治嗎?

孤獨症是一種兒童早期的廣泛的心理髮育障礙,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如未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預後很差,對兒童社會化功能損害極大,致殘率高。在其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需有人長期照管。但只要家長堅定信念,堅持治療,對孩子充滿愛心、耐心、關心、信心,兒童孤獨症還是可治的。孩子是可以走出自己孤獨的世界,並且發現周圍的世界,其本人的社會功能,適應功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很多孤獨症兒童經過治療,走進幼兒園,邁進學校和社會,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也是對父母堅持治療的最好的回報。

兒童孤獨症如何治療和預防?

首先,父母對疑有孤獨症傾向的兒童,應儘早去醫院就診,由專科醫生(兒童神經精神、心理、保健專業)確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療成敗的關鍵。由於孤獨症兒童的年齡、臨牀表現、功能損害各不相同,治療需要因人而異。治療前由主管醫生和家長一起評估兒童的基本心理功能,如語言,社交,動作行爲,生活能力等發育水平,然後制定個體化,結構化,系統化的治療方案。

其次,儘管孤獨症的病因不明,但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和預防。主要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行爲治療,教育和訓練,如語言訓練,社交訓練,感統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訓練,遊戲活動等,並輔以藥物治療,但並不是每個孤獨症都需要服藥,目前也沒有治療孤獨症的特效藥。在治療過程中,家長和治療師要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多教、多練、不斷強化、長期堅持,患兒就可取得明顯進步,病情可得到積極、有效地控制。

另外,母親要注意孕期保健,提倡母乳餵養,合理飲食,減少高糖、高脂、肉類等"酸性食物"的攝入,建立親子依戀和情感聯繫,家長應讓孩子多與外界環境接觸,讓孩子與同齡兒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學習,使其個性和社會適應性健康發展,以有效地預防兒童孤獨症。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