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之道

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之道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三歲的寶寶已經明顯表現出要與夥伴交往的慾望,但若真的把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結果卻往往會演變成爭搶嚎哭的大鬧劇。那麼寶寶們在一起玩樂,是否有“道”可循呢?

兩三歲的寶寶已經明顯表現出要與夥伴交往的慾望,但若真的把幾個孩子湊在一起,結果卻往往會演變成爭搶嚎哭的大鬧劇。那麼寶寶們在一起玩樂,是否有“道”可循呢?

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之道


  媽媽的困惑

悠悠快兩歲半了,說話還不利索。每次悠媽帶悠悠找小夥伴玩,悠悠不是去抓他們就是伸手去打他們。小夥伴的家長們對悠悠很有意見,悠媽對此感到很尷尬。每次悠悠打人的時候,“好心”的鄰居們都建議悠悠媽媽打手心,這樣做就能讓他“長點記性”。可悠悠非但沒有長記性,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向。該怎麼辦呢?

玩之道一: 肢體優先

兩三歲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達到完全表達心意的程度。當他想要引起旁人的注意或者想要與人接近時,他習慣使用的是肢體語言,即所謂肢體優先。所以請不要給寶寶隨意貼上“愛打人”的標籤,在寶寶的字典裏沒有“打人”兩個字。而隨着語言能力的逐日增強,肢體語言也會退居其次,以“拳頭”交往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

1. 面對寶寶拔拳尋找朋友的情況,父母絕不可“以暴治暴”,打寶寶手心只會加深寶寶對“打”的認識,並在以後的交往中更爲“嫺熟”地運用。

2. 寶寶出手沒輕沒重,自然招來家長的不滿,但此時記得不要大呼小叫,蹲下來,拿起寶寶的手,以百倍溫柔的方式重複剛纔的動作——如巴掌變成撫摸,且說:寶寶喜歡這個小朋友,我們輕輕摸一摸。讓寶寶多與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都不失爲有效的親和肢體語言。

3. 父母語言示範,增強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寶寶熟練運用一些語言,如“我喜歡你!”“我們一起玩好嗎!”“你做我的好朋友吧!”

媽媽的困惑

心心已經3週歲了,還不會與人分享,每次家裏來了小客人,心心都表現得很小氣:芭比娃娃不給人玩、圖畫書不給人看、遇到喜歡的零食也要一個人獨吞。如果對方友也是位不依不饒的主兒,那麼一場哭鬧肯定不可避免。心心媽媽爲此很傷腦筋!

玩之道二:“分享”需要循序漸進

懂得分享,是寶寶儘快融入羣體並與之和諧相處的法寶。但學習分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兩三歲的寶寶,自我意識迅速覺醒,自我的概念正逐步建立。不願與人分享不能簡單歸結爲自私自利的獨身子女通病。

1. 寶寶最先需要學習的不是“分享”,而是“擁有”:這個東西是“我”的!“我”的物品是安全的,不受侵犯的!“我”擁有這個物品的支配權!只有當寶寶覺得擁有很“完整”的時候纔有可能進行“自願分享”。

2. 別要求寶寶把“最愛”與人分享,允許他保有“最愛”的私心。若家長只顧面子而強迫寶寶分享,那麼天長日久寶寶非但不會變得大方,反而會不惜動用武力攻擊“入侵者”來捍衛自己的“領地”。

3. 分享是有選擇的,不是每個人我們都願意和他分享。父母家人是寶寶分享對象的首選。當寶寶把好吃的餅乾塞到你嘴巴里時,你一定要心安理得地吃下它,而不是再三推辭或留着等寶寶想起來時再還給他。

4. 鼓勵和讚美是分享行爲的強化劑。寶寶出現與人分享的行爲,大人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讚美:“寶寶,你分給我的餅乾,真好吃啊!你對我真好,我愛你!”“你真是個大方的孩子,大家一定非常喜歡你!”


 媽媽的困惑

美美很喜歡和小朋友玩,可每次玩着玩着,就要哭着來找家人,說誰誰誰又打她了。媽媽爲此也很納悶,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教的,怎麼都那麼霸道,自己的孩子怎麼老是吃虧,是不是也應該讓孩子打回來?

玩之道三:寶寶玩,大人請走開

寶寶在玩樂中遭遇“欺負”,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美美媽媽這樣的疑惑。遇到這樣的事情,真得該叫寶寶打回來,以爭回面子嗎?NO!這樣的強勢行爲,並不是教育孩子的良策。

1. 寶寶的社交行爲中有“強勢”必然有“弱勢”。“強勢”未必是優勢,“弱勢”未必是劣勢,父母首先要以一顆豁達之心看待這一現象,不要以眼前的“吃虧”與否,來衡量寶寶結交朋友的價值。

2. 父母不要過多介入孩子間的事情,當矛盾出現時,讓寶寶自己來摸索解決的方法。哪怕寶寶遊戲間出現了肢體接觸,只要沒有傷害身體,父母都可以做個理性的觀衆。因爲,孩子們可以在一分鐘前打架,一分鐘後擁抱歡笑。

3. 當寶寶確實承受了交往“挫折”時,父母要及時正面疏導寶寶的情緒,給寶寶理性的事實分析,而不是告訴寶寶:那些都是壞孩子,不要跟他們玩。這樣的勸說,只會讓寶寶脫離羣體。

4. 樹立寶寶的自信,當別人對自己有侵犯行爲時,要大聲說:不!勇敢地告訴他:你不可以這樣,你再這樣,你將會沒有朋友!而不是,以牙還牙!

媽媽的困惑

貝貝和小夥伴們在樓下玩拍皮球的遊戲,說好了每人輪流拍,球掉了就換人。可貝貝的技術似乎不高,沒拍幾個球就掉了,每每此時貝貝就不肯放球,直到其他的小朋友把球搶去,也學貝貝的樣兒。這樣,遊戲就很難進行了。

玩之道四:逐步接受遊戲規則

寶寶的行爲大多憑個人好惡,還缺乏規則約束,這也是遊戲中爭端頻起的緣由。但凡與人共處,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範:行人要遵守交通規則,做客要有基本禮儀,玩樂也要遵守遊戲規則等。在寶寶的生活中要逐步滲透規則意識,這是寶寶社會化必經的學習過程。

1. 讓寶寶學習耐心等待。 比如等待公交、排隊購票等。當寶寶希望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延時滿足也有利於“等待”的訓練。

2. 有意識監督寶寶的遊戲規則,並嚴格執行。不能因爲某個人的失敗而破壞規則,讓失敗寶寶勇於認識自己的不足,提高抗挫能力。

3. 遊戲的規則意識是逐步建立起來的,不能一蹴而就,但這種意識,一定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隨時滲透。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