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批評孩子不能觸碰的三個底線

批評孩子不能觸碰的三個底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批評教育,相信父母們一定不會陌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批評就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孩子犯錯應該批評,但嚴肅教育並不是劈頭蓋臉罵一頓那麼簡單,錯誤批評不僅不能讓孩子進步,反而會使其自卑或叛逆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

一個女孩因爲家庭瑣事被媽媽批評,居然不聲不響躲到深山老林裏不回家。最後,警察連夜搜尋了30個小時才把女孩找回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如果家長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反而有可能錯過孩子自我改正的機會。所以,即使要批評孩子,也要用正確的方式,而不是不管不顧的指責、打罵。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批評孩子的三個不可觸碰的底線。

批評孩子不能觸碰的三個底線

1、對事不對人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便開始數落孩子:

“你看你做了這麼多變還錯,笨死了!”

“你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長大了有什麼出息。”

這種批評方式直接上升到了對孩子性格上的批評,孩子雖然還很小,但是他能從父母的話語中,聽到大人的潛在臺詞:“你笨死了”、“你什麼都做不好”,這樣的批評,既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將過錯歸咎於自己的“笨”,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髮展。

其實,對孩子起到積極作用的批評教育應該是將事件和個人的性格分開來客觀對待的。孩子還小,難免會犯一些這樣那樣的錯誤,但錯誤本身並不代表孩子的性格或是能力的不好,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上升到孩子個人問題。

批評的重點是什麼呢?當然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而不是要全盤否定孩子整個人。在批評孩子時,不宜過分強調孩子的過失,更不能把孩子以往犯過的錯揪出來,重點應該放在正面引導上,指出孩子的錯,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2、不當衆批評孩子

古人說,教育孩子有七不責:“對衆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

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二點就是“對衆不責”。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

而不當衆批評孩子,就是保護孩子那小小的自尊心。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 是你當衆宣佈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 也就愈加淡薄。 ”實際情況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當衆揭短,甚至被揭開心靈上的“傷疤”,那麼孩子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甚至會產生以醜爲美的變態心理。

所以,即使孩子有什麼地方是做錯了,也不要當着所有人的面批評。責罵也好,嘮叨也好,最好就讓它們停留在家庭的圈子裏、母女之間、父子之間。這樣即保全了孩子的“面子”,也能更好的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

英國作家洛克說過:“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裏執行;對兒童的讚揚,則應當着衆人的面進行。

3、不對孩子使用冷暴力

曾在公交車上看到過這一幕:

小孩子不知道說了什麼事把媽媽惹煩了,媽媽就把他罵了一頓,於是孩子就開始大哭起來。引得車上很多人側目。

媽媽覺得有點丟人,孩子“威脅”孩子:“再哭,再哭我我馬上就下車,把你一個人丟在車不要你了!”孩子驚恐地睜大雙眼,哭着喊:“媽媽抱”,結果這位媽媽直接把孩子推到一邊,說道:“不是不聽話嗎,你自己一個人呆着!”

這種場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很多媽媽生氣後,便開始“冷”着孩子,給他點教訓,這樣,孩子以後就不會犯了。

但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正在對孩子使用“冷暴力”。而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遠遠大於直接的批評甚至責罵!

批評孩子時,即使有時候說的話重了一點,但孩子還是能從中感覺到父母是在乎自己的,是愛自己的。而父母冷漠的行爲,只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影響親子關係。而且這種傷害一旦產生就很難修復。

心理學家認爲,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不願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成爲冷暴力這個“接力棒”的傳遞者,尤其是他們在處理自己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障礙。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