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健康 >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

艾灸是調理月子病的好幫手

具體分析:

月子病是因爲月子期間風寒等病邪入體所導致的,而怕冷和寒涼,疼痛類的毛病,是艾灸最拿手的。

艾灸可使體內的寒氣,寒毒能徹底排除,從而達到根除月子病症狀的功效。

我們在用艾灸調理月子病時,除了要艾灸一些培補元氣、祛風驅寒的穴位,還要對患處進行着重艾灸。

一般要對通過對患處持續30-40多分鐘的溫灸,可使深層的經絡都能流通順暢,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經絡通了自然不痛。

[艾灸能治失眠嗎? 睡不着睡不着睡不着]

[艾灸能治便祕嗎 便便順暢一身輕鬆]

[艾灸能治不孕嗎 祝你好孕]

[艾灸後多久可以洗澡 對身體有影響嗎]

[艾灸後可以吃東西嗎 滿足你的胃]

[小孩子艾灸好不好 想知道小孩到底能不能艾灸嗎]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產後月子病的表現

一.產後月子病最常見的就是腰痠、腰疼。

二.患上月子病,女性在生活中經常會感覺不耐勞累。

身體的各個關節經常還會有痠麻、疼痛、酸脹,有的時候還會有關節屈伸不暢、無力,受到風寒尤感不適。

三.患上月子病以後,會經常感覺到怕冷、怕風。

四.遇風以後各種不適、關節疼、頭疼、迎風流淚等等。

五.月子病的女性在冬季要比常人穿更多的衣服纔會感覺到舒適,即使在夏天,關節處也不能裸露在外,並且這種症狀遇風後會有加重的趨勢。

四.患上月子病以後,頭疼、頭暈的症狀也會伴隨左右。

女性經常會因爲頭暈、頭痛影響睡眠,導致心浮氣躁。

此外,月子病會遺留眼部的問題,眼睛時常乾澀,眼眶酸脹、疼痛,看物體有時看不清。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第2張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調理月子病的穴位

1.大椎穴

我們低頭時最高起的骨頭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在最高起骨頭下方的凹陷中取大椎穴。

如果一低頭有兩個高起的骨頭,可以把手指放到兩塊高起骨頭的部位。

重複做低頭擡頭的動作,固定不動的頸椎,會前後移動的是胸椎,在頸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取大椎穴。

2.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

3.神闕穴

此穴即爲肚臍中央位置。

4.關元穴

此穴位於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

5.足三裏穴

膝關節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

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從外膝眼開始,往下,四個指。

脛骨的前邊一個指頭寬,然後四個指頭在外膝眼的下面,這個位置就是準確的足三裏穴。

6.命門穴

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7.阿是穴

此穴以痛爲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哪裏痛,哪裏就是阿是穴。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第3張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產後如何科學坐月子

1、注意休息

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

產後一定要在家裏靜養,注意睡眠,不要讓自己過度疲勞,但也要注意不要整個月都躺在牀上。

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二天,產婦就應該下地走動,活動身體,有助於產後恢復

2、注意子宮恢復情況

產後要注意觀察子宮的恢復情況,觀察惡露的顏色的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惡露應由紅變白,量由多漸少,氣味由血腥味到無。

一般一個月後惡露應排淨,若惡露不淨或出現異常,就要及時看醫生。

要記得在產後6-8周後去醫院做產後檢查。

3、保持精神愉快

產後的女性,由於生理上的變化,精神比較脆弱,加之壓力增大,有可能發生產後抑鬱症。因此,一定要在家裏保持歡樂的氣氛,尤其是丈夫應該多體諒妻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給予支持。

4、合理安排飲食

產後的前幾天,產婦的身體非常虛弱,既要恢復自身的生理功能,同時還要兼顧哺乳。

因此,需要爲身體補充足夠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同時還要考慮到尚未完全恢復的腸胃功能。保持飲食清淡營養均衡,可配合自己的口味吃一些小零食或給菜餚調調味,以增進食慾。

5、保持清潔衛生

從產後的第二天起,產婦可以和往常一樣,正常地梳頭、刷牙、漱口。

梳頭會使你的血液通暢,有助於提神。

如果你的牙齦有點問題,可以先用紗布包住手指漱口,可活血通絡、牢固牙齒。

6、適當鍛鍊身體

堅持在月子裏進行必要的身體鍛鍊,做一些產後體操,可以很好地恢復體質、體型。

7、絕對避免性生活

女性的生殖器官經過妊娠和分娩的變化的創傷,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產婦身體的全面恢復需要約兩個月的時間。

產婦最好通過產後檢查判斷身體已經完全恢復後,纔開始性生活。

在產後1年內最好採取避孕措施,爲子宮全面康復提供時間。

【艾灸能治月子病嗎】艾灸可以治療月子病嗎 第4張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