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三伏天到了,家長該爲寶寶做些事呢!

三伏天到了,家長該爲寶寶做些事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正處於三伏天時期,一不小心,孩子就可能會產生身體上的不適。所以,三伏天到底是個什麼鬼?三伏天是節氣的名稱,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現在正處於三伏天時期,一不小心,孩子就可能會產生身體上的不適。所以,三伏天到底是個什麼鬼?

三伏天是節氣的名稱,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而今年的三伏天出現在:2017年7月12日-2017年8月20日。

要想孩子過上一個愉快的暑假,還得多留心孩子的健康,預防孩子感染以下幾種高發疾病:

一、暑熱症

暑熱症多見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5歲以上者少見,在南方氣候炎熱地區多見。暑熱症是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的季節性疾病,患兒多出現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閉等症狀。該病與氣溫升高、氣候炎熱關係密切,發熱期可達1-3個月,氣溫愈高發病癒多,且隨氣溫升高而病情加重,秋涼以後症狀多能自行消退。

三伏天到了,家長該爲寶寶做些事呢!

暑熱症最明顯的就是熱度很少超過40℃,且服用退熱藥沒有效果。這類患兒到環境溫度較低場所後,體溫會自然降下來。之所以會患上暑熱症,與病原體感染沒有關係,主要是由於夏季氣溫高,而孩子尤其是3歲以下的寶寶由於自身中樞體溫調節功能發育還不完善,產熱和散熱功能不平衡,加上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熱。因此在六、七、八三個月高溫天氣裏,就容易患上暑熱症,待到天氣涼爽即可自行痊癒。

寶寶本年患此病後,下一年通常會復發,有的寶寶會繼續2-4年,不過會有所減輕,病程也較短。儘管此病能夠不藥而癒,但若不加強防治,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並且因爲寶寶抗病能力降低,誘發各種併發症,如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寶寶3天后體溫不降,或出現其它伴隨症狀,要及時就醫。

如何預防

天熱時給小兒穿寬鬆、柔軟、透氣、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以免影響身體散熱。如果寶寶出汗太多,媽媽可給寶寶洗2至3次溫水浴,浴時多擦洗皮膚,使皮膚保持清潔。

夏日保持居室空氣流動,採用空調、冰塊等降低病室溫度,室溫保持在26-28℃爲宜。飲食宜清淡,注意營養物質的補充,可用冬瓜、西紅柿、西瓜汁、或以紅棗、烏梅煎湯代茶飲。高熱時可適當採用物理降溫,常用溫水沐浴,幫助發汗降溫。平時加強鍛鍊,預防各種感染性疾病,多注意皮膚清潔,防止合併症。

二、感冒

夏季大人小孩都容易感冒,最常見的原因是室內外溫差太大,人體難以適應溫度的驟變。另一個原因是假期期間公共場合人流密集,傳播感染病菌的機率大。

如何預防

預防感冒,首先家裏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27℃-28℃最好。另外一個關鍵點是避免時冷時熱。孩子的體溫調節中樞和汗腺未發育成熟,對室內外溫差需要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可以在孩子睡醒前或出門前,提早關掉空調,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溫度的變化。另外,在溫度較低的地方也可以爲孩子添一件薄衣,但切忌經常脫換,這樣適得其反。

三、腹瀉

夏季氣溫升高,人體的腸胃內消化酶會減少,胃腸動力降低。另外,如果孩子飲食不規律,貪吃過多的冷飲,而且開着空調睡覺,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容易使腹部受涼,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引起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

三伏天到了,家長該爲寶寶做些事呢! 第2張

如何預防

預防腹瀉,少讓孩子吃生冷、變質的食物。以清淡爲主,避免過分油膩、高蛋白食物。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讓孩子勤洗手。另外要避免孩子的腹部受涼,夜晚開空調注意一定要蓋被子,尤其是腹部。

四、蚊蟲叮咬

可能你會覺得蚊蟲叮咬不算病,但是像我朋友的孩子整個腿都被叮腫了,還摳到出血了,估計你也就心疼壞了!夏天是蚊子最活躍的季節,逮住一個叮一個。而孩子皮膚比較嫩,一旦被蚊蟲叮咬,馬上就會起包。孩子一般都耐不住瘙癢,使勁抓撓,這種情況是很容易發生感染留下疤痕的,甚至還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

如何預防

不管有人推薦多麼好的驅蚊產品,我始終覺得蚊帳纔是最好的,沒有化學物質成分,而且防蚊效果是任何藥劑都沒有辦法比擬的。孩子的房間要儘量少使用殺蟲劑(在我家是完全禁用的);另外注意家裏的衛生清潔,房子裏的卡卡縫縫都得及時清潔,消滅蚊蟲的藏身繁衍場所;同時及早修補好紗窗,做好防蚊工作。

五、 熱痱

痱子也是夏天最讓人討厭,但又難以擺脫的東西。由於孩子的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時給孩子擦汗,容易導致炎症,形成痱子。

如何預防

預防孩子長痱子,關鍵在於降溫、乾燥、清潔。不要讓孩子穿太多,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降低室溫,給孩子穿着吸汗全棉衣物,保持皮膚的乾爽,及時給孩子擦汗,便可避免或減少痱子的發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