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4 月 18 日晚上,一個所謂「睡眠引導」微信羣裏的聊天記錄,陸續流傳到各個育兒羣裏。

微信羣的相關記錄顯示,一位媽媽在 下午 1:00 左右在羣裏求助:「有老師在嗎?有點着急。」

原來是三個月的寶寶剛入睡時突然翻身,變成了「趴睡」的姿勢。幾個超過一分鐘的視頻裏,這個寶寶沒有一刻停止過大哭,「用嗓子扯着吼」,她的面部朝着正下方。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這位媽媽問「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呢?」

羣裏的媽媽說「如果寶寶狀態好,可以儘量讓(她)一次性解鎖趴睡。」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第2張

之後的一個小時裏,羣裏的寶媽們仍在討論誰家的寶寶能夠更早地解鎖這項「趴睡」技能。

下午 2:10,在這位媽媽發出來的視頻裏,寶寶先是喉嚨啞了,再往後就沒有聲音了。

「我怕她悶死去。」

「不會不會」有人安慰。

「 她解鎖了。但是感覺臉朝正下呀......」這位媽媽說。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第3張

接着又是相互之間的一番解鎖趴睡的經驗共享,過了一個小時之後——

下午 3:03,寶寶出事了。

「我女兒流鼻血,她真的悶到了, 要死了。」

「沒呼吸了,嘴脣變紫了,怎麼辦?」

「打 120 吧。」

別忽視孩子的哭聲。 第4張

三個月的寶寶被送入醫院,最終搶救無效去世。

很早之前,萌媽其實就寫過關於睡眠安全的注意事項。

令人害怕的嬰兒猝死症,這些做法能有效避免!

重要 | 如何讓寶寶和媽媽夜裏都能睡好?

在上面這兩篇歷史推送裏,一個反覆出現的詞是——仰臥!

美國兒科學會也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好,都反覆強調,對還不會實現180°自由翻身的寶寶來說,最安全的姿勢只有仰臥。

沒錯,只有仰臥;不是側臥,更不是俯臥。

有時候我會覺得,現代父母在育兒方面的拔苗助長,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上週三晚上,我在分享「家庭數學啓蒙 · 輔導篇」的時候,羣裏有一位媽媽,課後一直詢問哪裏可以買到七巧板。

七巧板這種集玩具和教具爲一體的材料,我在分享中、分享後一再強調,儘量放在孩子4、5歲左右開始玩,甚至上小學以後再玩也不晚——因爲在孩子的認知發展進入前運算階段,甚至具體運算階段以後,七巧板對於空間和幾何的促進作用,纔會顯現出來。

可是,這位一直詢問到底買什麼七巧板的媽媽,她的孩子才1歲4個月。

才1歲4個月啊,就要開始「雞」了嗎?

1歲4個月的孩子,你給她七巧板也好,給她積木也好,甚至給她個蘋果啃也好,都一樣是鍛鍊空間能力;這樣做,不但讓孩子過早地失去了對教具的興趣,甚至買到這類適用於3歲以上孩子的玩具時,還可能因爲3歲以下寶寶的啃咬而產生一定的風險。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孩子提前進入下一個階段,真的是好事嗎?我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

在學科啓蒙方面,「今日好課」一直強調生活啓蒙,就是因爲孩子在正式學習之前,需要積累大量非正式的學習經驗;這些經驗來自於孩子對日常物品的感知和探索,纔會在後期跑得快、跑得穩、跑的遠。

在生長髮育方面,更是如此。

一旦有人在羣裏提問「我家寶寶的身體怎麼了?」我們第一時間都會說:「抱歉,這種問題請儘快諮詢醫生。」

因爲,我一直相信,媽媽自己帶寶寶的時候,有時候需要去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哪怕最終被證明沒什麼問題,那也好過偶然的失誤帶來終身的後悔。

我想再次強調的是,在孩子的生長髮育方面,我反對一切拔苗助長的行爲。

比如,流行的「學步帶」,綁在孩子胸前,大人提溜着,孩子就能搖搖晃晃,像牽線木偶一樣往前走——這樣一來,孩子學會的是正確的、自然的走路姿勢嗎?

顯然不是。

比如,一些所謂的「睡眠訓練」,這種訓練說到底,讓孩子哭夠了,知道哭也沒用,自然就不哭了,大人也就「解放」了?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對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 「無條件迴應 」。

先告訴、安慰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這也是和 「無條件滿足」最大的區別。

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中國家長信奉——抱,會讓寶寶的依賴性更強;不抱,則可以讓寶寶更獨立。

然而,哭泣是寶寶內在需求的表現, 如果擔心被寵壞而放任不管,無異是在透支他對世界的信任。

等不到爸爸媽媽的迴應,換來的始終只有漠視。長此以往,寶寶又如何能找到應得的 價值感和歸屬感?

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美國疾控中心也好、美國兒科學會也好、世界衛生組織也好,都會強調一個詞——響應式護理。

對寶寶哭聲的及時迴應,是媽媽與生俱來的本能。

1 歲內的寶寶還不會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哭泣和比劃的行爲,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訴說。

當寶寶哭泣的時候,請抱抱他——我們能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就像一罐能隨身攜帶的金子,即使未來他孤立無援、屢次失敗時,也會從中獲得勇氣,再度站起來。

我想,這也是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所能給予的,相伴孩子終生的禮物。

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