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潔癖這個事,大多數女性都有一點,尤其是從事醫務工作的人。屋裏髒了肯定要收拾,寶寶身上髒了,當然也要給他洗白白~尤其是悶熱的夏天,麻麻更愛給娃做各種清潔。

可親愛的,你們知道嗎?寶寶身上有5個部位,真的不能洗太乾淨!否則,反而會不利於寶寶的免疫系統發育,影響他的健康。

是哪5個部位呢?一起來漲漲姿勢~

經常給寶寶掏鼻子?

小心弄傷鼻粘膜!

我小時候就是個鼻涕蟲,米粒也深得偶滴真傳…1,2歲那會兒,臉上經常掛着兩條“清龍”,哈哈!

最開始我也各種看不順眼,太邋遢啦,有損小帥哥的形象~於是就各種拿紙擦,拿棉籤粘…甚至用手直接摳。

某天,一個醫生朋友來家玩,正好看到我在跟米粒的鼻屎做鬥爭,立刻“嚴肅”批評了我:哎,幹嘛呢?有這麼給孩子清鼻子的嗎?遲早得給捅壞了!

經過她的知識普及,我才知道,寶寶的小鼻子可不能弄太乾淨了…

寶寶還沒長鼻毛,經常清理鼻腔會損傷粘膜,反而令分泌物更多,還會讓他感覺不舒服,甚至有可能出血。

寶寶的鼻子那麼柔嫩,直接上手挖容易引起感染,還會影響鼻子腔軟骨發育,他長大後鼻孔就會比別人的大…呃。

給寶寶清理鼻腔,切記不能上手!

正確清潔方式:

想讓鼻屎變軟?可以給娃熱敷鼻子,或在水蒸汽多的浴室裏呆一會兒,也可以抹一點橄欖油或用生理鹽水噴。

鼻屎軟化後,還是不能上手啊~給娃擤鼻涕或等他自己打噴嚏時,自然就流出來了。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經常給寶寶掏耳朵?

小心弄傷耳道!

大人、孩子都會有耳屎,你非要給自己掏我不管,但千萬別給寶寶掏!還是我那醫生朋友告訴我的,不建議用任何方式給寶寶清理耳道內部!

無論是棉籤、掏耳勺或是你滴小手指,都有可能損傷寶寶的耳道粘膜,甚至是鼓膜。損傷後者會有致聾的風險!

給寶寶清理耳朵,只清耳廓就行了!

正確清潔方式:

耳道有自潔功能,就記住倆字:別摳。

如果耳廓有髒東西,拿棉籤蘸點溫水或直接用溼毛巾給寶寶擦拭即可。

萬一寶寶耳道真進了異物,或因其它原因造成堵塞,趕緊上醫院,自己絕對不能瞎掏!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第2張

經常給寶寶搓囟門?

小心腦部感染!

曾經有位強迫症麻麻發現2個月大的寶寶頭頂上,咋辣麼多黃色的,看着有點噁心的污垢,還賊難清洗。

於是,她加大力氣開搓,還用手摳了兩下…得!直接導致寶寶腦部感染。

新生兒頭頂有兩塊沒有骨頭的“天窗”,醫學上稱爲囟門,通常要到3個月左右纔會閉合。

用力搓洗或用硬物觸碰囟門,非常容易導致腦部感染!

正確清潔方式:

既然這個位置如此危險,那是不是完全不能清洗?當然不是!如果污垢太多,寶寶頭上就會生奶癬,也叫乳痂。病菌通過囟門進入寶寶腦袋,也會引起頭皮感染,嚴重的甚至會引發腦膜炎。

最好用寶寶專用的洗髮水,輕輕揉搓即可,只要不大力按壓或抓撓,就不會傷到寶寶嬌嫩的頭皮。

實在洗不掉?抹一點已經晾涼的熟油,等污垢徹底軟化之後,再用無菌棉籤將髒東西擦掉即可。擦時要順着寶寶的頭髮生長方向來哈,別弄反。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第3張

經常給寶寶清肚臍?

小心得臍炎!

小嬰兒出生後,臍帶會自行乾癟脫落,有的媽媽看寶寶肚臍似乎髒髒的,就忍不住上手清理。甚至有人也會拿棉籤伸進去掏,試圖把“髒東西”全弄出來。

如此不管不顧的亂掏,很可能造成細菌感染,令寶寶得臍炎!

正確清潔方式:

在臍帶正式脫落前,洗澡時儘量繞過它~洗完澡還要用棉籤消毒,以免感染。

如果寶寶肚臍有輕微出血現象,麻麻們不用着急,這是正常的。

另外小肚臍清潔後,要保持自然乾燥,但別用爽身粉去撲。

寶寶身體上5個部位,不能洗的太乾淨! 第4張

經常給寶寶洗屁屁?

小心細菌滋生!

小寶寶穿紙尿褲,粑粑和尿經常會拉在裏面,如果沒及時換,又有麻麻覺得髒髒髒了…忍不住就得給娃多洗幾遍屁屁和私處。

其實無論男寶女寶,私處都有自潔功能,洗太勤並不是件好事,反而會滋生細菌。

正確清潔方式:

在男寶2,3歲前,不要刻意翻起包皮來清洗,過早就翻開有可能造成縫隙,使細菌進入引發感染。

只要用溫水將大腿根部,還有私處褶皺部分清洗乾淨就行。

女寶的私處同樣有自潔功能,有時會有白色分泌物,那不是髒東西哈,反而可以抵禦細菌入侵。你給洗得“乾乾淨淨”,會使粘膜輕度損傷,還有可能感染腸道細菌。

同樣是用溫水,從上至下衝洗外陰即可,如果確實有粑粑粘上去了,可以用無菌棉籤蘸水輕輕擦除。

不管男寶還是女寶,洗完屁屁和私處都要保持乾爽哦。

身爲媽媽,講衛生肯定沒錯!誰都希望自家寶貝每天白白、香香、嫩嫩滴~可帶娃這事,很多小細節真不能過於“追求完美”,尤其事關寶寶的健康。

完全按自己認爲“正確”的來操作,有時反而會起反效果。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