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七夕手抄報內容簡單

七夕手抄報內容簡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的習俗

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爲“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據現有文獻的記述,此習俗最早出現在漢代,《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爲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將來她能成爲巧手女。

七夕手抄報內容簡單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爲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爲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手抄報內容簡單 第2張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繡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輸巧

輸巧,七夕乞巧,穿針落人後者爲“輸巧”。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蘭夜鬥巧

蘭夜鬥巧是一種遊戲。七月舊時稱爲“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七夕手抄報內容簡單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