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最近,我久未聯繫的一個朋友突然在微信上找我,原來他也是剛剛舉家從美國搬回上海。家裏老大剛剛滿3歲,準備上幼兒園了。他們鎖定了一所月收費1萬左右的美式幼兒園,想問我的意見。我同學憂心忡忡,拋給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聽說這家幼兒園都是土豪,門口天天停滿名車?那會不會攀比風氣很重啊?

因爲他的問題太有代表性。所以我決定好好研究一下,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不可否認,“攀比”確實是無處不在的。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別人家的父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攀比。“比”,是免不了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關鍵是“比”什麼,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比”。

先來說三個我最近身邊的故事:

<故事一>

我的好友M姐,家裏的一對雙胞胎都在香港某國際學校上學。但是她最近特別苦惱。因爲已經雙胞胎的生日馬上要到了,她正在糾結該以什麼樣的規格給孩子舉辦生日趴。他們家雙胞胎已經去過N場同學的生日會了,有在五星級酒店泳池畔舉行的,有在會員制的高級親子俱樂部舉行的,有在自家別墅花園裏舉行的,無一不是現場佈置精美,自帶精緻buffet,外加小丑表演,公主助興,現場魔術秀。有一次,他們甚至看到了4人專業合唱團。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2張

M姐本來只打算是用相對最省事的方法包下一個兒童樂園的生日房,小朋友們可以在裏面做遊戲吃蛋糕,還可以去外面的兒童樂園瘋。即便如此,在沒有任何附加節目的情況下,一個生日會也要花去一兩萬。遙想雙胞胎未來還有十幾二十幾個生日要過,她不由得雙腳一軟,差點崩潰。當然,後來聽說雙胞胎的第一個生日會還是順利舉行了,賓主盡歡。只是M姐後來跟我透露,爲了省錢,在雙胞胎生日會之前,她淘寶了氣球和氣罐,和家裏的菲傭偷摸地潛入兒童樂園給氣球充氣(樂園應該是不允許客人自己充氣)。說起來也是real心酸。

<故事二>

我另一位朋友燦媽,兒子在某雙語幼兒園讀書。她也跟我吐槽過:有一次兒子學校組織外出春遊,因爲是允許家長同行的,這次讓她大開眼界。比如到了中午午餐時間,本來每家都已經有自己的安排,突然有一個家長跳出來說,他請全班吃飯,因爲全班也有二十幾個小朋友,加上家長,一起吃飯不是很方便,大家都在推辭,這位家長還非常堅持,一定要他來買單。“我不知道別的家長怎麼想,反正我會覺得有點怪。你說你是想讓你家孩子跟大家搞好關係嗎?小孩子本來都會自己選朋友的,哪用你大人插一腳?你說你是想表示你的善意,跟家長搞好關係嗎?誰差你那一頓飯?”燦媽說。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3張

<故事三>

這裏要借用一下北京世青國際學校的李錳老師在一次演講裏分享的故事:

我接待過一位家長,孩子現在公立小學四年級,打算轉到國際學校。我問他爲什麼?他說有一天他發現他的朋友圈,他的合夥人,他的朋友,他的客戶,居然都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了,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都已經去國外讀中學了。他是做投資的,自認爲是這個社會的精英階層,在突然發現周圍的人的孩子都在接受國際教育的時候,而他給孩子選擇的道路和別人不一樣,這讓他很焦慮。所以他要讓孩子也去國際學校,他要跟別人一樣。

是孩子在攀比?還是家長在較勁?家長較勁更多

看了以上幾個故事,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在“攀比”中掙扎得最深的,還是父母們。

M姐本是雲淡風輕文藝女青年一枚,完全可以不參與這種“生日會攀比”遊戲,但是一方面是一雙兒女在幼兒園的“受歡迎指數”,一方面又是中國人的“禮尚往來”,所以不得不硬着頭皮參與進來;

燦媽看不上的那位硬要請客的家長,我覺得也可以理解,就是做法值得商榷。這種過度熱情或者是強刷存在感的慷慨,難免要讓人覺得你有“炫富”而且還沒炫到點子上的嫌疑;

至於最後那位投資大佬家長,我覺得是完全掉進了peer pressure(同伴壓力)的坑。不能說他的選擇不對,但是他選擇國際教育的理由完全是錯誤的——你可以比較任何東西,只有一個東西不能比,就是孩子的成長道路。你不能拿一個孩子的前途和別人比較,來標榜自己是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如果家長不是從內心認同國際教育的教育價值觀,比如尊重個體前提下的因材施教,而不是傳統教育的以班級爲核心,強調學生管理,那遲早還會後悔,糾結。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4張

在這裏,我無意去指責以上故事裏的各位家長。說實話,我自己作爲家長,也不能保證我就不受這些暗的明的家庭“實力”較量大戰的影響。我也深深理解,這個社會對人的評判標準本身就如此殘酷而直接,怨不得家長們要做出一些揣測和衡量。

只不過,越跟大家討論“攀比”這個話題我就越發現,家長們較的勁反而比孩子們還要多。

“攀比”這個鍋,誰來背?

評價體系很重要

之前博主提過,大家對國際學校的一個最普遍的誤解就是“貴族學校”,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呢?很好理解,學費貴嘛。所以學費貴的學校攀比之風一定盛行,是這樣嗎?

首先,如果真要深究“貴族學校”,不是沒有,比如傳說中北京的某某衚衕小學,第幾十中學,我國的真.貴族是誰?你懂的。反正國際學校在這裏面不太可能是主角,大家這麼聰明,一聽就明白啦。

其次,國際學校,尤其是外資國際學校的生源構成裏,使館、外企高管、駐華人員子女居多,這部分學生的學費都是父母的工作機構支付的,家庭未必是大富大貴,孩子也都很普通。還有一大部分是中外混合家庭、海歸家庭,港澳臺家庭,這些學生家庭條件倒是都不錯,但跟你想象中的揮金如土肯定有天差地別。至於民辦雙語和公立國際學校裏,除了個別幾所學校,大部分生源都是小康——中產家庭,差距不是很大。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5張

另外,國際學校裏一般都有一整套校園文化體系來約束攀比的風氣。要求學生穿校服大家都知道了,穿校服的一大原因就是不鼓勵大家在着裝上比較,當然,也有人說即便這樣,學生攀比不了衣服,就開始攀比鞋子,但畢竟攀比的機會少了啊。再比如說現在流行的某個學生過生日,家長會買蛋糕或禮物送全班,學校會建議家長把買禮物的錢用來買書,放到學校的圖書館。另外還有就是國際學校的老師風格一般比較民主,特別是外籍老師,很少會去關注學生的家境啊背景啊,對待學生都是一視同仁,我覺得這點尤爲難能可貴。

不過我覺得最本質的原因還是,越是把國際教育理念貫徹得好的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越多元。(這句話我很想重複三遍)不是說分數不重要,而是分數不能作爲唯一標準!

比如國際學校裏是不會有成績的排名的,這點請各位在傳統學校中被一月一次全年級成績排名洗禮中長大的父母們要開始習慣。不排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位置,心慌慌啊。心慌就對了,這會倒逼你看到你孩子身上其他的閃光點。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是個寫作天才,看上去坐不住的孩子可能是個很棒的舞蹈家(有真實案例),什麼都不突出的孩子可能情商特別高,朋友特別多。如果你不換一個腦子,不抱定一個信念,難免還是要被環境拖着走。

因爲我們習以爲常的事情,在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裏卻是大忌。

比如在美式學校裏,如果哪位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我的數學比你棒!”會被認爲是非常不友好的語言,老師是要出來干預的。你可以讚美別人“你的數學好棒哦”,但不可以靠比較別人來讚美自己。比如全球聞名的芬蘭教育體系,學校不但儘量不給學生評比,也不會給老師做無謂的評比與考覈。這是一種對人性基本的尊重和解放。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6張

芬蘭教育的祕密: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所以下面我就要順帶說一下反面例子了:我最近聽說,“攀比”之風最嚴重的反而是一些所謂豪宅區的公立學校。據說有小學5年級的男孩聚在一起比家裏有幾個馬桶的(這個攀比的點也是讓人不明覺厲啊),有女孩子比家裏有幾支萬寶龍筆的,還有的女生“競爭”心儀的男生,生日禮物一出手就是好幾千的……

是不是突破了你的認知常規?博主也是聽了高人分析才明白過來:豪宅區公立學校裏,生源多來自周邊高房價小區家庭,家裏肯定也都不差錢。但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相對單一,基本上只有成績和分數。所以公立學校只有學霸吃得開。那麼剩下的,整天在分數排名裏被淹沒的大多數普通孩子呢,只好比物質條件了。

最後,大多數家長怕的“攀比”其實是炫富。

在中國這個已經默默開始階級分層的時代,確實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但是老實說,依然還是那句話,把心態放平去看待這些問題更好。不可否認,國際學校裏確實會有一些家庭環境超級優越的家庭,我認識一位在美式國際學校的媽媽,微信頭像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城堡般的房子,我一直以爲是她去歐洲旅遊時拍的。直到某一天我受邀去她家做客,才發現,那座房子是她家……她家有管家、阿姨、園丁。你坐在客廳裏飲茶的時候,完全就像坐在唐頓莊園裏,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在上海。這位媽媽的愛好是插花,以及做慈善活動。但你能說她在炫富嗎?這就是她的生活常態。

如果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家長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家庭,看待這些家境裏出來的孩子,那也一定會傳染到你自己的孩子。孩子心裏都是明鏡一樣的,時間一久,家長和孩子都會累。

攀比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說完了家長,再來說說孩子。

最近看了蘇州第一中學老師王開東的一篇文章《破譯孩子的攀比密碼》,大受啓發,因爲他從校園一線工作的角度觀察到的所得,遠比我們用第三者的視角要準確豐富得多,故以下的內容大部分摘自上文:

校園攀比是世界性的難題,因爲攀比現象非常複雜,老師需要具有相當好的心理學背景,多年的實踐積累,纔有可能辨析出攀比產生的複雜成因。

其實,攀比問題根本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學問題。每個人內心都有攀比動機,都可能會因攀比而產生嫉妒,就算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7張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把人性觀分爲六個方面,前三方面是:虛構目的論、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補償。阿德勒認爲,每個人的“虛構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追求優越感”。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一個偉大和優越的希望圖景。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內心的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爲“心理補償”。攀比的本質就是這種心理補償,其心理動機卻是虛榮。所以攀比者總要千方百計尋找到自身的優越感。(也就是說,內心自足豐滿的孩子不容易攀比,有缺失或有自卑情節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攀比)

王老師還講到這麼一個故事:

他的一個學生,因爲要買“科比8代”的鞋子和家長大吵大鬧。家長招架不了,最終把這個問題交給了老師。那個下午,他和孩子坦誠交流,孩子受老師感染,在涕淚滂沱中,坦露了他的內心。他之所以攀比,根本不是爲了虛榮,而是害怕被朋友拋棄,他努力掙扎,只是要進去一個朋友圈。因爲只有穿“科比8代”的人,才能聚在一起打球。這是他要買“科比8代”的唯一理由。

王老師這才恍然明白,有一類愛吹牛的學生,到哪都不受歡迎。因爲他們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國家都去過……事實上,他之所以信口開河,並不是虛僞,更不是“裝”和誇大,而只是害怕被拋棄,他需要朋友,希望融入到一個集體中獲得安全,如此而已。

這個案例使王老師認識到攀比的複雜性,從此不再對攀比現象一棍子打死。

從這位身處教育一線的教育者的思考中,我也找到一種感動。原來真的俯下身去,仔細體會,好好觀察這羣孩子們心理微妙的發展和變化,真能看到我們的過去,想到我們的童年。

和別人比那叫攀比和自己比那叫超越

說了這麼多,其實“攀比”這件事,我“拷問”了好多身邊在國際教育圈的朋友、家長,得到的答案基本也跟上文提到的研究相符。一個普遍規律是:對自足富裕(這個定義偏精神層面)的家庭來說,攀比對他們幾乎是一個僞概念。他們都說,什麼攀比?沒覺得啊。

確實,人的成長不是和他人攀比,而是對自我的提升,只有孩子們加強縱向比較,拿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較,逐步建立起希望體系,纔會樹立堅定的信心。

這也是爲什麼我個人更傾向於國際化教育的尊重個體的教育理念——尊重個體的優勢,孩子們可能會獲得一個獨立的思考能力,他可以和別人不一樣,他不一樣的地方也會被視作優點。

聽說國際學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風? 第8張

最後再給大家劃一下重點:

對家長來說,擇校的時候,找準自己的人羣,舒服就好。

不管你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學校,請豐富家庭的評價體系。包括對自己的,包括對孩子的,不要唯成績是論,不要太結果導向。

引導孩子有一個客觀的自我認知。這個世界上有很強的自我認知的人不多。只有向內看,知道你自己是誰,知道你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是如何定義生活和幸福的,才能衝破世俗觀念給你的束縛,才能堅定而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當然這對家長的定力要求是很高的。

所以我最後還是安慰了我那位朋友:經打探,那所幼兒園門口豪車確實不少。但是,即便是真的壕家庭不少,如果考察下來教育理念和執行確實不錯,也不必影響你的選擇嘛。退一萬步說,你還可以爭取進入家委會,扭轉一下不良風氣嘛。也不知他聽了是喜是悲。哈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