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這些特徵,古人視爲聰明,現在卻視爲病?

孩子這些特徵,古人視爲聰明,現在卻視爲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換作現在,我小時候大概已經“病入膏肓”了吧?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被安排坐在教室一角,非常喜歡給自己編麻花辮,上課時也不例外。經常是拆了編、編了拆,有時還要給鄰桌女孩子編,很多時候被老師叫起回答問題才停止。

換作現在,我小時候大概已經“病入膏肓”了吧?

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被安排坐在教室一角,非常喜歡給自己編麻花辮,上課時也不例外。經常是拆了編、編了拆,有時還要給鄰桌女孩子編,很多時候被老師叫起回答問題才停止。終於有一天我被班主任“抓”到了辦公室,我很害怕地問,是不是因爲上課編辮子。

老師是這樣回答的:“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只要你不打攪到別人,學習好,你天天上課剪頭髮我都不管你……”那老師到底找我啥事呢?讓我給她編麻花辮!到現在我還印象非常深刻,當我幫她編完,她非常滿意地朝鏡子笑,還用手指沾着腮紅往臉上抹。當然這一切沒在老師辦公室進行,而是躲到了女廁所。當年,那位女老師不足20歲。

換作現在,我當時大概已經被“多動症”了無數次了吧?

孩子這些特徵,古人視爲聰明,現在卻視爲病?

經常會看到一些爸媽的留言,大概說的是孩子上課坐不定,公然在課堂上走動,還有些幼兒園小朋友在非活動課時又跑又跳,這些家長被老師告知“懷疑你的孩子有多動症,去找醫生檢查一下……”

“多動症”,是爭議非常多的一種現代“病”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肯.羅賓遜在《學校抹殺了創新能力》TED視頻中提到,多動症不是什麼可惡的疾病,只是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孩子們的一種個性。

如今也有很多學者質疑兒童多動症接受治療的必要性。因爲從醫學角度分析,多動症其實是統管自我控制能力的額葉部位不成熟,待孩子到了額葉發育完成後,這個階段大概是孩子的青少年後期,大部分的多動症都會自動變好。

以至於世界各國很多學者說孩子好動其實不是病,孩子的大腦其實是爲原始時代狩獵和採摘而創造的,好動是人類的本性,尤其是幼兒天性未洺,而學校的教育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所以衝突便產生了。

孩子這些特徵,古人視爲聰明,現在卻視爲病? 第2張

很多有顯赫成就的名人都好動?

英國知名舞蹈家吉莉安.萊尼兒回憶小時候在課室靜靜聽課是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她因爲在課堂上老是坐不住,學校給吉莉安的媽媽正式發了一封信,信裏說這孩子有學習障礙和多動症。

這位醫生不像其他多動症醫生那樣一來就開一大堆藥物,而是打開了收音機播放起了音樂,吉莉安若無旁人地開始翩翩起舞,一直到媽媽與醫生談話結束,吉莉安還沉醉在舞蹈中。接着醫生的話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夫人,吉莉安不是多動症,而是一位天才,送她上舞蹈學校吧。”

從此,吉莉安的班裏都是一些“坐不定”的孩子,每天都在舞蹈的“多動”中度過。後來,吉莉安的《貓》成爲百老匯的經典節目。

還有幼兒說在往期文章中提過的一位親戚,幼年被醫生診斷爲多動症,並且已經開了一大堆藥物,但孩子的姥姥(一位退休的農村駐村醫生)不同意,說多動症是無中生有的病。沒有經過任何治療,現在這孩子已經是某大公司的總經理。

畢加索、愛因斯坦、達芬奇、梵高、牛頓、莫扎特、貝多芬、丘吉爾、拿破崙……

這些人物小時候被證實都非常好動,倘若放在如今也肯定被列入多動症行列了吧?難以想象,如果這些人小時候拖着治療“多動症”的藥罐子度日,他們還能有後來的顯赫成就嗎?畢竟被貼上“多動症”後,難免會被旁人用有色眼鏡看待,孩子的自尊自信難免會受到打擊。

應對好動的孩子,“芬蘭閱讀”是收斂天性的最好方法

芬蘭的家庭閱讀,被譽爲最理想的收斂孩子好動天性的親子教育。芬蘭國家的父母,無論多忙,每晚一定會安排20分鐘或半小時,有時甚至是幾分鐘陪孩子翻翻書。

孩子這些特徵,古人視爲聰明,現在卻視爲病? 第3張

按芬蘭媽媽多蘿西亞說,閱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精彩的故事能把孩子的精力集中在閱讀上,並且書本的故事和知識,能幫助孩子變得理性和成熟,當一個孩子沉浸在故事書中,你就別想他們做別的事情了。所以閱讀是芬蘭孩子信手拈來的一個習慣。

相比起其他國家,兒童閱讀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在芬蘭卻是必備的。

讓好動孩子親近自然

正因爲孩子的大腦是爲原始時代狩獵和採摘而創造的,天性未洺所以孩子好動。常帶孩子親近大自然,釋放過多的精力,也能幫助好動的孩子修身養性。

給好動孩子培養時間觀念

好動的孩子不知啥時候該停止,容易過度。更因爲如果一個孩子過於好動,在他們需要將精力放在學習和能力發展方面的精力少了,有可能會錯失學習的良機。尤其是十三歲以前是孩子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如果由於過於好動而浪費這樣的高效學習機會未免可惜。所以適當給好動孩子培養時間觀念非常有必要。

最直接的做法,便是給孩子一個鬧鐘,教會看時間,教會計劃時間。

建立價值觀:別打攪影響旁人

好動的孩子,之所以在學校惹同學和老師厭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打攪了別人。不打攪別人,其實也是一種教養。從小教會孩子懂得不打攪別人,自己無論多好動,都一定不能影響到旁人。

孔子曰:“知者動,仁者靜。”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人家老祖宗把“好動”當“聰明”,而如今我們把“好動”當“病”,不得不反思啊。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