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男孩比女孩安全嗎?不要以爲家裏是男孩子就放鬆對孩子的性教育,在面臨性侵的話題上面,不要將男孩和女孩區別對待,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談到孩子們面臨的潛在危機時,性侵成爲一個難以逃脫的話題。中國的家長似乎一直羞於談論性,這是我們的內斂剋制的傳統,但我們必須正視“性”,讓孩子遠離可怕的性侵傷害。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以後,童年遭受到性侵的痛苦往事被反覆提及,而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班寧頓自殺,更是將我們目光再次拉到性侵上。

童年時期遭遇性侵的危害,是健康平安長大的普通人們難以想象的。對孩子們來說,性侵開啓了一個完全錯誤的性啓蒙,遭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打擊,被強迫、痛苦,這些都是無法彌補的創傷。就像林奕含在小說中,含着淚水的痛苦描述一樣,本來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被黑暗所矇蔽,是無法癒合的巨大陰影。

毫無疑問,在抵禦性侵危機面前,不應該將男孩和女孩區別對待。甚至,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有的家長在心存僥倖的說“還好我們家是個男孩,不怕”,有的家長甚至覺得“怎麼可能有這麼多變態,純屬瞎擔心”。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我們不妨用數據說話:

在美國的一項青少年調查裏,有超過16%的男孩子在成年以前遭到過不同程度的性侵犯,換言之,這個可怕的數據意味着每6個男孩中,就有1個在未成年時期被性侵。

而在中國,男孩們的環境也並不樂觀。《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調查綜合報告》中就指出,“青少年中男生的性危害防範意識教缺乏”,而男生被迫性行爲的概率是女生的2.2-2.3倍。

也許是身邊的某位熟人刻意的觸碰,也許是某個長輩的惡意撫摸都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年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經歷意味着什麼。

江蘇某個男孩被老師性侵長達兩年之久,被爸爸媽媽發現的時候,稚嫩的心靈已經蒙上了灰塵。原本性格開朗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在被侵犯和強迫的過程裏,他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痛斥着惡魔老師的時候,面對孩子的悲劇我們是無力的。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第2張

孩兒他舅深深覺得:拒絕性侵,我們要將孩子緊緊的庇護。

前段時間,寫作者李楓在微博公開了郭敬明曾經性騷擾他的惡行,這個年輕的寫作者打算用自己的發聲來警醒更多的可能遭遇到的性侵犯的男孩們,要勇敢的抗爭並保護自己。

我們在反覆的說着性侵如此可怕且常見,那麼男孩們可能遇到的侵犯到底有哪些呢?

在一套孩子性啓蒙的教材裏,提及過不要聽從異性的話,裸露出自己的性器官以及警惕性器官被觸碰。但是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除了異性的過分舉止之外,我們還應該擔心同性的異樣行爲。微博上的某個大V被暴露經營色情網站和戀童癖,大量的污穢言語和照片不堪入目的同時,以拍照、語言凌辱、強迫性交的方式,也應該是我們警惕的部分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第3張

在很大程度上,因爲性教育的缺失,我們的孩子遭遇了性侵卻渾然不知,甚至將性侵當做是一種“遊戲”,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的傷害,何談反抗和自我保護呢?一個留守男孩被同村大叔性侵幾度受傷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對方以玩具和糖果作爲誘騙手段,而男孩以爲自己在玩某種祕密遊戲。無知是孩子的受傷的“藉口”,我們絕對不能讓歹徒們有機可趁。

保護男孩,其實爸爸能夠做得事情更多一些。很多家庭裏,爸爸長期處於“下線”狀態,孩子在性啓蒙方面的種種問題很難和媽媽進行溝通交流,爸爸應該承擔起這個重要的角色來。

和男孩相處,定期玩一些“屬於男人的遊戲”。

不僅僅是爲了讓男孩增強體力、增進與爸爸的感情,更是能夠通過這個過程讓男孩明白同性之間相處的界限在哪裏,什麼樣的形式是正常的,而超過什麼範圍是過分的舉動。

共同閱讀性啓蒙教材,教男孩簡單的性常識。

由爸爸完成科普性的引導是最好不過的,同樣的身體構造,爸爸會天然地帶給男孩一些的信任感和崇拜感。由爸爸來承擔陪讀性啓蒙知識的角色,男孩們會更放鬆,也更容易學進去。

正確的自我保護方式。

男孩和女孩一樣需要自我保護,爸爸和男孩組成“男子漢聯盟”,傳授給孩子“大聲說不,拒絕他人的觸碰”、“增加警惕,有危機及時求救”等方法時,男孩會更加重視自我保護。

男孩比女孩安全?其實男孩被性侵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第4張

如果說性侵是一片隨時可能出現的烏雲,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趕着烏雲,還應該教會孩子撐起傘來。痛斥着侵犯孩子的惡人時,緊緊的保護着孩子纔是我們更應該出力的地方。也許孩子會遇到冷漠和暴力,但是我們永遠要低下頭對孩子說,“父母永遠是你們的保護傘,是你們愛的港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