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會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情感創傷

孩子會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情感創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孩子的整個幼年時期,我陪伴他的時間並不多。一來是工作忙,二來似乎在有意迴避什麼。說不清是什麼,可能是因爲忙,也可能是潛意識的逃避心理,我真正與孩子一起互動的時間,與那些很負責任的家長比,無顏以對。

在孩子的整個幼年時期,我陪伴他的時間並不多。一來是工作忙,二來似乎在有意迴避什麼。

說不清是什麼,可能是因爲忙,也可能是潛意識的逃避心理,我真正與孩子一起互動的時間,與那些很負責任的家長比,無顏以對。

反而是他入小學以後,陪伴的時間多了許多。

兒子小時候,除了給他做吃的喝的,帶他出去玩陪他讀書,幾乎沒有過和他一起玩遊戲的經歷。

印象中,每當他拉着我一起玩積木或畫畫,我都會莫名的煩躁。

所以,我陪他的時光除了吃喝,基本都是在戶外度過的。

當他出現情緒問題,例如摔倒了大哭大鬧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心煩,常常表現得手足無措,似乎摔倒的是我,而不是他。

我們之間不像我希望的那樣親密無間。有時溫情脈脈,有時劍拔弩張。尤其是當他發脾氣的時候,我很難採取讓自己滿意的方式平息他的情緒。

我對自己很不滿意,常常有深深的無助與挫敗感。

而這種無助與挫敗感又轉化爲對自己深深的憤怒,有時會像炸彈一樣,投向孩子。

過後,是深深的自責與懊悔。

與朋友說起此事,居然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原來,我們的心裏住着一個天使,同時也住着一個魔鬼。

孩子會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情感創傷

和大多數母親一樣,我想要做得更好。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有些自己根本做不到,尤其在魔鬼入住的時候。

我的童年從客觀條件上推論,應該也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愛。因爲,在我兩歲的時候,我媽懷了弟弟。加上繁重的農活和家務勞動。我媽縱使想要照顧我,怕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聽我媽和鄰居說,我小時候特別愛哭。一旦哭起來,整個村都不得安生。而且哭起來沒完沒了,除非我媽來抱我,其他任何人都不行。

她們說我是鬧騰,我覺得我是缺關懷缺擁抱缺愛。

可是,那個年代,誰不缺呢?

成年以後,我依然愛哭,只是不再是嚎啕大哭,而是一個人默默流淚。任何人的安慰,在我看來都是多餘的,包括我老公。

我只會說,讓我安靜地哭一會。

每次面對兒子大哭,我常常手足無措,或者莫名煩躁,似乎被他拉扯回了童年。我覺得我不需要安慰,他也不需要,爲此,在孩子小時經常被我媽責怪。

孩子會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情感創傷 第2張

說起自己的童年創傷,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誰的童年沒捱過打,誰的童年沒捱過罵?

有的人表示很受傷,有的人表示很正常。

有一個朋友,童年是在打罵中度過的,成年後心裏一直忘不了當年的傷害與恥辱。人多的時候,溫文爾雅,一個人的時候,總會沉溺於過去的傷痛中。

等她結了婚,準備要孩子的前兩年,開始讀《金剛經》,學心理學。目的只有一個,不把童年的傷害傳輸給孩子。

現在孩子十歲,她從未對孩子發過無名火。每當孩子淘氣耍賴或者犯錯誤,她也能夠理性對待,而不是胡亂發脾氣。

她常說,是孩子拯救了她,重塑了她,讓她變得更好,讓她徹底走出了童年的陰影。

真的是孩子拯救了她嗎?

我覺得不是,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真正的愛。

我始終相信,只有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讓一個人真心實意地變好。而不是要求、控制、懲罰。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並不總是愉快的,儘管我們很疼愛孩子,希望他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除了喜悅、甜蜜、滿足之外,不可避免地伴隨着憤怒、吼叫、生氣、悲傷。

如何增加溫馨舒適的場面,避免雞飛狗跳的局面,這不是由孩子決定的,是由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決定的。

孩子會讓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童年的情感創傷 第3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把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分爲兩種狀態。

一種是高模式進程或可控狀態,此時,我們是在思維清晰、理智、考慮周全的狀態下進行信息處理。使我們能在自我意識清醒的可控狀態下,綜合各方面的感受做出細緻靈活的反應,幫助我們維持與孩子之間和諧的社會關係。

一種是低模式進程或失控狀態,此時,思維的高模式進程被關閉,當事人情緒激烈,行爲衝動,反應僵局重複,並且缺乏自省能力,也不考慮他人的看法。當人處於失控狀態時,前額葉皮層將不起任何作用。

有時候父母明明是被自己的憤怒和過激行爲困擾,卻把自己的失控行爲歸咎於孩子的調皮搗蛋。

這種責任轉嫁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父母的焦慮與恐懼,卻對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

因爲,當父母處於失控狀態,年幼的孩子就會陷入充滿壓力而又無從解決的矛盾之中:父母原本應該是孩子尋求撫慰的對象,此時卻變成了恐懼的來源。

至此,孩子感到困惑不解,而他的舉動也會更加不盡如人意。

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和孩子互動。除非父母已經冷靜下來,否則情況很可能變得更糟。他可能會變得更加難以自控,而孩子也會有更多恐懼。

如果我們的童年時期,父母與我們的互動是理性的愉悅的可控的,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則更多的是高模式進程。否則,在低氣壓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爲父母之後,則更多地會採用低模式進程。

無比慶幸的是,關於“情緒管理”與“兒童心理”方面的書,市面上越來越多。

可能在我們還來不及成爲理想父母的時候,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是,至少,孩子感受到了爲人父母的努力。

成長這條路,他不是一個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