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這3個有點討厭的小舉動,竟是高智商的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孩子這3個有點討厭的小舉動,竟是高智商的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有兩個孩子霸佔了我們的生活。一個是讓所有小孩都倍感壓力的“別人家的孩子”,另一個則是讓所有大人都十分頭疼的“熊孩子”。

現在,有兩個孩子霸佔了我們的生活。一個是讓所有小孩都倍感壓力的“別人家的孩子”,另一個則是讓所有大人都十分頭疼的“熊孩子”。

家有“三好學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見得是件壞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兒呢。反而,現在是“熊孩子”,說不定將來會有大出息呢!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這3種表現的話,可能是因爲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哦!

1. 話嘮型孩子

家有小話嘮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芃芃媽:我家的親朋好友都說芃芃太能說了,嘴不閒着啊!我們也發現了,最近尤其明顯,不理他還不行。不理他的時候,他就會說媽媽你沒禮貌了,要不就可憐巴巴的叫你,但是說的真是沒完沒了,讓人受不了啊,我們2歲半,這個年紀孩子都這樣嗎?

點點媽:孩子3歲,太愛說話了,喜歡問爲什麼,看見、聽見什麼都要複述一遍,我和爸爸說的話,也要在旁邊當復讀機。有時候實在是被她的話多弄煩了,我們會故意跟她玩木頭人的遊戲,要求閉嘴不說話,但她常常堅持不了兩分鐘,就會大聲地喊:“時間到了嗎?我要被憋死了!……”

家有“話嘮”孩子,讓家長有點兒招架不住。但如果家長了解了孩子的語言發展特點,或許就不會給孩子貼上“話嘮”的標籤了。

兒童語言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與其發聲器官、神經系統、生活經驗以及表達動機都有緊密的關係。研究表明,孩子兩歲之後,表達的能力具有爆發性,他們開始掌握複雜的句子和語法,不斷地喋喋不休地說話。

2~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期。所謂最佳期,指的是孩子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在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收外界的資訊,而且在這個階段中孩子某個方面表現尤爲突出。

例如孩子在語言方面表現出特別愛說,而且是不停地說,其實這是孩子內在發展規律給家長們傳達的教育信息,告訴家長要及時把握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特別表現。

所以,孩子愛說話正是因爲他能夠接收外界的刺激和資訊,然後順暢地表達出來,這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得很好的表現。

我們還經常會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會自言自語,其實是孩子在跟自己的思維進行對話。

孩子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在思考,是孩子在進行自我推理。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顯而易見,就是會思考的孩子纔有可能更聰明。

對此,父母完全可以將孩子的自言自語,看作孩子自己跟自己的思維玩的一種想象力遊戲。不要輕易打斷或干涉孩子。

父母不妨多跟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模擬在不同社交場合下應該如何做,並教給孩子交談所需要的實踐技能。

或者陪孩子玩一些詞語接龍或者故事改編的遊戲,既可擴大了孩子的詞彙量,也能鍛鍊到孩子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間感情。

若發現孩子在語言方面有天賦或很感興趣,父母還可專門帶孩子去學習一些基本的表演或主持技巧,相信通過專門的培訓,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還能很好地開發孩子的語言潛能,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

須知,家有小話嘮,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爲孩子越來越大,願意和父母交談的時間會越來越少。

孩子這3個有點討厭的小舉動,竟是高智商的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2. 愛發號施令的孩子

“把杯子拿給我!”“我的書包要放在桌子左邊!” “我不喜歡穿黑色的襪子,要黃色的!”……一些孩子從小就在行爲舉止上體現着“領導”的特質。在家裏,他對父母發號施令,或者像個小大人一樣對父母的行爲做法大加評論。在幼兒園,他也是孩子王,經常帶領小夥伴們一起玩,並負責秩序:“浩浩,你應該排在心心後面!”“甜甜,這本繪本應該放在藍色的書架上。”……

家裏有這類孩子的父母都很苦惱,一方面希望孩子能改掉愛發號施令的習慣;一方面不想打壓孩子與生俱來的領導才能——這可能是他專橫、愛發號施令的原因,沒準將來,孩子就能指揮千軍萬馬呢?

其實,爸爸媽媽們完全不用壓制孩子的這種才能。孩子愛發號施令,可能是讓孩子在未來成爲領導者的信號。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管理秩序,告訴大家杯子應該怎麼放,書本應該放在哪裏……這說明孩子很有主人翁精神,是有責任感和主動性的表現,這兩點都是成爲領導者的重要素質。

這些孩子會很關注任務過程中的微小細節,會注意到同齡人可能認爲很瑣碎或不重要的東西;或者,他們對結果非常堅持,一定要確保完成既定的目標。當他們意識到某一件事應該去做、能夠去做、並且應該能收穫積極的結果時,他們會傾向於立即付諸行動。他們不會等到父母、老師、同齡人全都認可了,纔去做。

愛在家裏發號施令的孩子,非要按着自己的喜好來,從表面上來看他可能是對一些事情不滿意。實際上,孩子們表現出影響他人的激情、能力和策略技巧之前,最初表現出來的是他內心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通常在他遭遇某些狀況時出現,比如他認爲這是不正確的、不公平的、很無聊的、甚至是邪惡的。

總而言之,現實令他不滿、令他憤怒、令他想要去改變。這種情緒看上去消極,實則積極。

父母應該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能力。跟孩子說明,真正的領導才幹和專橫跋扈之間的區別,讓他知道,有領導才幹的人能將周圍的人凝聚起來,而專橫跋扈的人只會被朋友趕走。

然後,家長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讓孩子明白如何做一個領導者: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不會大喊大叫着發號施令,不會威脅他人,不會採用卑鄙的手段。相反,他們正直、公正、樂於分享,並在意別人的感受。

3. 有“多動症”的孩子

常常聽父母們把“多動症”三字往自己孩子身上拽,或者被他人輕易給自己孩子貼上“多動症”標籤:

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他整天都閒不住……

我孩子注意力有問題,一點兒坐不住,是不是多動症?

我帶孩子去上早教班,老師說我家孩子可能有多動症……

但其實,多動不等於是多動症。多動症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動作很多。

多動症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指徵:

①注意缺陷,譬如跑神,無法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②多動,譬如各種無意義的小動作特別多。

③情緒易衝動,容易被激怒。

這三種情況都符合了,還有病程起碼半年以上,且經過正規的專科醫院診斷,纔可下結論。

所以沒事真的不要隨便往自己孩子身上扯了。而且,孩子好動,並不是壞事。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不斷去探索周圍世界,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一種行爲表現。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也就是說“知識來源於動作”!

孩子需要反覆地與周圍環境中的事物進行接觸和練習,才能漸漸掌握他自己的身體。孩子接觸到的一切,無論通過哪種方式,都會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跡,爲他將來進行抽象的思維和學習,打下最初的基礎。從這一點來說,越是好奇心強的孩子越是活潑好動,越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大腦活動得就越多,越聰明。

因此孩子們總是喜歡能激發豐富感覺的事物。比如,這裏摸摸、那裏看看、登梯爬高,甚至滿地打滾……

但是,有一些表現多動的孩子是跟家庭環境有關。如果孩子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環境中,精神常常處於緊張、壓抑、恐懼、不安和矛盾的狀態,容易出現衝動、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等行爲問題。

發現孩子好動,不能通過壓制來解決,正確做法是幫孩子合理安排行動。可以注意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孩子有針對性地“動”,有規則地“動”,幫孩子合理釋放好動天性。

當孩子有不好的動作時,注意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避免一味指責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不專心、坐不住的標籤。父母生硬地給孩子貼標籤,會給孩子不良暗示,導致孩子越來越好動,且喜歡跟父母對着幹。

所以,動靜結合,讓孩子的大腦獲得豐富的感知覺體驗“營養”之後,再來讓孩子專注做事,或者合理安排孩子的遊戲與作業相結合,這纔是聰明父母應該做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