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分析師魯格·肇嘉在《父性》一書中指出,歐洲文明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是要解決父親的危機。

從他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文明史就是建立在“父親的制度”之上的,甚至美國的興起也和新教背景下的父權制有關。

衆所周知,美國又一次開始衰落了,可是美國衰而不落,落而又升在當代歷史上已經成了一個規律。

箇中原因貌似也和“父親”是否得到支持有關。

近代美國經歷了兩次重大的父親缺席的危機,一次就是工業革命,另一次是二戰。

據說,以前的美國就是歐洲的工廠,就像現在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一樣。

當年美國男人們要拋開家裏老小,到工廠工作,結果就是大批美國留守兒童的出現,和今天的中國一樣。

這是第一波的“父親的缺席”。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二波“父親的缺席”是二戰、越戰等一系列戰爭造成的,男人們奔赴戰場了,有些就此永遠地缺席了。

父親缺席的直接後果就是家庭解體,美國的離婚率一直節節升高,一直到1990年代到了高峯。

家庭解體帶來了一大堆社會動亂問題,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吸毒和暴力了。

吸毒、暴力的根源就在於一代代的男孩子們無法認同他們父親,這些“無父之子”長大後,對文化的最大影響就是如下兩方面:

他們創造了、支撐了、強化了消費主義文化,並且把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父親”在婚姻市場上嚴重斷供。

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美國國民精神狀態遲早會展現出中國人在鴉片戰爭時期的那個樣子,他們離“北美病夫”這頂帽子不遠了。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2張

到了1990年中期,美國政府和許多民間團體一起開始致力要轉變這個父親危機,開始做了很多事情。

然後,眼看要落下去的美國又升了上來。

而這已經不是美國社會第一次挽救父親危機,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早期,曾經有一陣子,婦女和兒童是可以工作的。

媽媽和孩子賺錢比父親多很多,更加加劇了父親缺席的危機。

結果是一系列法律和道德手段保證了父親認同的傳遞,然後就開始了美國衰而不落、落而又升的循環。

最近一輪美國支持父親的大手筆是2006年,美國政府出臺法律,每年要用1.5億美元專門用於支持“健康婚姻和負責的父親”。

其中5千萬美元是專門用來促進、宣傳“父親”的功能和重要性。

所以,近年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從Discovery到好萊塢,“好爸爸”的形象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發展建構、破舊立新的過程中。

而這種“美國文化”是幾乎沒有人可以抵抗的,因爲它抓到了社會建構的命門——“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就像中國曾經的儒家文化一樣。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3張

儒家文化之所以如今無法傳揚,一個原因就是它學術化了,它變成了一種學術話語,而脫離了它本來的權力鏈條——父權—君權—神權。

從這一點來說,于丹也許比批判于丹不夠學術的人,更接近儒家的本意,她把儒家道德話語權力的觸角直接深入到家庭關係中,而不是在學術考據的無人沙漠上轉圈圈。

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父親”都是一個構建一種技巧、一種藝術、一類修行。

一個儒者,其修行道次第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通俗地說,如果你是一個儒者,只要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基礎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證家庭穩定,也就是,做一個“好父親”。

“父親”是一種程序,這個程序從發明出來那天就有不少bug

“父親”是一種程序、也是符號認同系統最早的程序。

這個程序從發明出來的那天就有不少bug,它們被稱爲“父親的悖論”。

這個悖論是這樣的——“父親”這個身份認同一般來說,包括了四個成分: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勝利。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做一個“父親”,你最好做到:

能賺錢養活太太和孩子並陪伴他們;(供養功能)

能保護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災人禍的侵擾;(護佑功能)

能夠設定家庭規則維持家庭結構;(規訓功能)

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傳道功能)

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強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媽媽強大有力,也就是說,你要是個男人,你要很man。(勝利功能)

其中前三個的養育、保護、規訓功能其實也是母親的天職,所以,父親的功能至少有75%是作爲“輔助性媽媽”存在的。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4張

這是爲什麼有些學者懷疑,父權制實際上是女人們發明的,因爲它賦予了女人“陰性的權力”。

女人的確把看起來風光的“父權”給了男人們,同時女人們也獲得了“陰性的權力”,也就是說,不賺錢的權力、撒嬌的權力、譴責男人們不負責任的權力。

當然,這種一邊倒的觀點大概也不符合事實,“父權制”至少也應該是男人們提議、女人們投票通過的。男人或女人任何一方沒有辦法發明一種文明制度,並且傳承下來幾千年。

現在很多人說的“好爸爸”,準確地說,是指“貌似好媽媽的爸爸”。

“好爸爸”和“堅強的、勝利的父親”這兩個形象是衝突的。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父親也是缺席的,但是那個父親是個勝利的軍人,僅僅這一點,他就贏得了孩子的尊敬和認同。

就像《教父》中的老教父,雖然他是一個黑社會老大,可是他勝利了,當他面臨失去“勝利者”這個位置之時,他的兒子邁克爾馬上就會從一個愛國軍人變成一個青年殺手,維護父親的產業、父親的位置和父親的榮譽。

孩子,尤其是兒子,總是期望“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厲害”。這是他兒童般自豪感的一個根基。尤其是,孩子們期望自己的父親能夠勝過母親。

比如電影《駕駛課》中的那個少年,聽到父母離婚,讓他最憤怒的事情是,“爸爸,你作爲一個男人,怎麼能夠讓她甩了你,而不是你甩了他。”

“勝利功能”對孩子們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的父親是否是通過違法犯罪獲得勝利的——從某種角度上,這是貪官污吏、黑社會老大層出不窮的一個家庭無意識根源。

他們雖然爲法律體系不容,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孩子或者妻子眼中,卻是家族的英雄,這曾經的勝利者雖然進了監獄卻給家族留下了無窮財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就是這個家悲愴的普羅米修斯。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5張

由於勝利功能直接決定了男人的價值感所在,所以大部分男人寧願犧牲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方面,也不願意放棄“勝利者”這個男性表象。

他們想出來的解決這個“父親悖論”的方式就是——給錢!

你需要養育嗎?我可以給你請保姆,你要六個還是八個?

需要保護嗎?我可以僱六個保鏢加三隻藏獒。

……

正好,現代社會恰恰是可以提供這種需求的滿足的。

我在內環高架上看到,一武術學校的招生廣告語就是,“你安心賺錢,孩子,我們來管!”

“缺席的父親”也許恰恰是父親功能進化中,人類的無意識合謀。

“缺席的父親”在美國這百年的歷史來看,集中於富有階層和貧民階層兩段。

富有階層之所以父親缺席,就是因爲父親去打拼,努力成爲一個“勝利者”了。

這表面上看起來很不符合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規律,但是確實符合終身發展的規律。

父親是一種程序,發明以來就有不少bug...... 第6張

一朋友告訴我,“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他忙碌的背影。”

這個朋友已經50多歲了,他也成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人,一個缺席的父親但卻是勝利的男人。

讓一個6歲的孩子來選擇,他會選擇父親不要缺席做個“好爸爸”,可是到他16歲,他發現父親是個窮鬼、是個軟蛋,事情就不一樣了。

供養、護佑、規訓、傳道這四個方面雖然重要,但是你或多或少可以用錢買到,但是“勝利者”只能親力親爲,在成爲勝利者的過程中,纔可能賺到很多錢,僱傭其他人來承擔供養、護佑等功能。

這就是進化歷程中男人們的選擇,他們優先選擇了成爲“勝利者”——在當代社會,也就是“有錢人”——在其他父親功能上缺席或者把這些功能轉讓給母親,或者外包給其他人。

因此,這種bug需要爸爸們自我修復,汲取育兒知識,從認識到父親陪伴的重要性,到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跟寶媽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別讓孩子成年後,童年裏沒有關於爸爸的記憶!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