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愛磨蹭? 培養時間觀念

孩子愛磨蹭? 培養時間觀念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有“時間觀念”,孩子會有哪些問題?孩子從小作息混亂,與他人生活不同步,在0~2歲之間,孩子的這一習慣僅僅是對父母和保姆的作息提出嚴峻挑戰。

孩子愛磨蹭? 培養時間觀念

良好的時間觀念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守時、惜時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較高,很容易建立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學習的效率高,同時他們有自信、有樂觀精神,對外交往能力也強。

寶寶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後,與他人的生活嚴重脫節,別的小朋友吃飯時他要睡覺,別的孩子睡覺時他要玩耍,常常被老師視爲“搗亂分子”加以斥責,換言之,從來沒有經歷過“時間培訓”的孩子,乍一進入一個對時間要求嚴格的環境裏,他會有很嚴重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有可能強化孩子的分離焦慮,令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喜歡上幼兒園,排斥集體生活。

寶寶做事磨蹭拖沓,長大以後容易學習效率差,嚴重的還會誘發“哭泣綜合徵”和“橡皮綜合徵”

“哭泣綜合症”是指因爲拖沓受到成年人的催逼與斥罵後,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哪些作爲誘發了大人的怒氣,只能以哭泣來反抗與宣泄。而“橡皮綜合症”是指缺少時間觀念的孩子在初學寫字時,老是在一兩個字上打轉,反覆挑剔、反覆懷疑,缺少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和流暢的“行動力”。而這兩種症狀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的發展。

寶寶每天活動的目標性差

對“時間”懵懂不明的孩子,很少要求自己何時何地完成什麼,換言之,很少有主動的“目標”,在幼兒園老師眼裏,常常被視作心智發育滯後的表現,自然而然的,這樣的寶寶會感到自己承受了很多額外的壓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時間觀念不明的寶寶也面臨“信用缺失”

——久而久之,小夥伴會對動輒遲到、缺席的他有批評、有疏遠,認爲他講話不算數,不守信用,這將嚴重阻礙寶寶“外交活動”的正常進行。

循序漸進,幫助寶寶建立時間觀念

兩歲之前以活動區分時間段

專家認爲出生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剛剛從溫暖的羊水包容中來到這個寒涼、陌生、“不舒服”的世界,他會用不同的哭聲表述不同的要求。吃、喝、拉、撒、睡,一刻也等不得,有需要馬上就會號啕大哭,這個階段,不必刻意調整他的作息,應儘量滿足其需要,給予新生兒足夠的“安全感”。滿月之後,孩子就進入到了一個可以形成吃奶、睡覺的“生物鐘”的“配合期”,這個階段父母可仔細揣摩孩子吃奶量的變化,來微調其作息時間,可以規律地將餵奶間隙時間,從兩小時一次逐漸加長到4小時一次,慢慢地,寶寶與媽媽都會睡得很香甜,休息得更充分。

等到孩子6個月以後,寶寶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生活中除了吃、睡,還多了遊戲、看街景、與父母“對話”,和其他小朋友比比劃劃玩耍的時間。這時,父母就要着手調整他的作息了,比如固定每天餵食、玩耍、睡午覺的時間;晚上則陪他進行較安靜的活動,如念兒歌、講故事等等,作爲睡眠前的暗示。

2~3歲

用數數感受時間的流逝

兩歲到兩歲半的孩子已經有了“數數”的興趣和能力,父母可以利用數字,讓他們瞭解時間流逝的感覺。比如,可以把“馬上”,這樣的抽象概念切換成數5下,從5數到1;把“等一下”這樣的概念切換成從1數到20,讓寶寶具體感受時間如何在1、2、3……這樣的數數中度過。

數數“量時間”的遊戲做多了以後,聰明的孩子會感覺到時間其實就是由一段段事件組成的,或者,是由從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段活動組成的,而且,它在不斷地流逝。

孩子到了兩歲半,可以開始玩“鬧鐘遊戲”,父母可以教他認識時鐘上的數字,並親手撥轉時針和分針,告訴孩子,當時針轉到某一位置時,就表示該進行某些活動了;可以先固定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的時間,比如午後吃點心的時間是下午4點鐘,再比如早上加餐的時間是10點鐘,上午9點鐘是玩玩具的時間,下午3點鐘是畫畫時間等,慢慢把“按時間分配活動”的意念擴展到一整天,反覆強化,最終,孩子自然知道什麼時間該幹什麼,生活自然規律充實。

3~4歲

認識時間詞彙,使時間具體化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將生活中的具體活動,和時間結合在一起,幫助寶寶認識時間語彙。父母可增加如“早上起牀要喝牛奶、吃麪包,太陽落山時看動畫片,天黑了要回自己的房間睡覺”等談話內容,將白天、中午、傍晚、晚上等時間副詞,與寶寶一天的活動結合到一起,幾經反覆後,寶寶就會熟練運用這些相對抽象的時間語彙,也能夠對自己一天的活動有一個初步的規劃,比如,“星期天早上吃完早飯我們要去婆婆公公家,中午吃過午飯會去動物園”;再比如“天黑了,小山羊也希望快點回家,我也是。”等等。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述能力,也讓孩子逐漸學會休息日的安排和規劃,不會起牀後不知道下一步想幹啥。

5歲到學齡前

簡單瞭解“過去”與“未來”

孩子3~4歲時,對“過去”、“未來”的瞭解還很模糊,跟孩子提到“昨天”、“明天”,他還勉強可以瞭解,但是像上星期五、下星期天這樣的時間副詞,則很難跟他說得清楚。瞭解與今日時間跨越比較大的“過去”和“未來”,可能要到孩子滿5歲,認識能力再上一個臺階纔可以。

一開始,父母可選擇故事書中的事件進展來講述“過去”和“未來”,利用故事情節的進展來帶領孩子的時間觀念。父母若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一開始可選擇時間跨度小,且與生活作息密切相關的故事,如“小熊的一天”,“小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孩子會因與故事中的主角有共同的生活經驗,而接受其中的時間表述。之後,可以根據孩子的運用能力,再讓他複述比較複雜的故事,從而帶入“未來”的時間觀念。

媽媽經驗談

有時間觀念的孩子較有安全感,入園入托時,分離焦慮會少得多

(顏青,32歲,寶寶4歲)

有時間觀念的孩子知道他未來幾個小時中的變化是可預測的,比如,8點半到幼兒園,10點半會吃小點心,11點半會吃飯,12點鐘以後會午睡,而桌面遊戲會在下午3點半開始,4點鐘媽媽就可以接他回家了。哪怕一開始孩子不識鍾,這張腦子裏的“時間表”也會安撫他,讓他感覺到與家人的分離是短暫的,而老師安排的活動中也有很多放鬆和驚喜,他就不會那麼緊張,覺得入園入托幾近被“拋棄”,這樣他的情緒也會好轉,分離焦慮會少得多。

我是主張等寶寶起碼兩週半以後,有了初步的時間培訓,再讓他入園入托。

早識日曆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時間觀念,也會對未來的活動產生期待感

(樑露,34歲,寶寶4歲半)

我家寶寶3歲半,我就教他認識日曆。因爲我發現孩子很難理解時間有“白天~黑夜”這樣周而復始的特性,很容易產生混淆的感覺,比如我和先生在星期三的時候答應帶孩子去動物園玩,但他不知道,從當天起還要經過多少個反覆的白天和夜晚纔會到星期日,因此感到相當地疑惑,老是說我們在騙他,不肯帶他去。認識日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買了一本即撕型日曆,把着寶寶的手在星期天的那一頁畫上一頭大象,我告訴孩子,今天是星期三,每天上牀睡覺關可以把當天的那頁日曆撕掉,等撕到有大象的這一頁,我們就去動物園。這就把“多遙遠的未來?”這一問題具體化了,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耐性,也讓他對未來的活動產生期待感——現在,兒子儼然是時間規劃師,比如我們安排星期日去動物園,他會在星期六的日曆上畫上香蕉和糖果,提醒我前一天應該去超市,爲他和小猴子們預備食糧。

設定悅耳的鬧鈴只會讓孩子更獵x?(姚慕蓮,29歲,寶寶5歲)

我家女兒初識時間後變成一個急性子,起牀遲了要哭、吃飯遲了要哭、開電視遲了也要哭,孩子都有貪玩的天性,恨不能把吃飯睡覺學習的時間都花在遊戲和看電視上,因此在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後,很容易因“你提醒我遲了”而產生焦躁情緒。爲此,我給她買了一個小鬧鐘,鬧鈴是森林中各種小鳥的叫聲,還會說“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我讓女兒自行設定時間,到時鬧鐘就會讓她起牀、看電視、學拼音、畫畫,這樣孩子就不會吃不好睡不穩,一天到晚去看時鐘,也不會碰上她不喜歡的時間安排段落就跟你討價還價,你只需輕聲說一句,“該把拼圖收起來了,現在是‘學拼音’時間——鬧鈴已經響了。”她即乖乖配合。

守時是美德,但要跟孩子說清楚,守時並非刻板

(劉卉,31歲,寶寶5歲)

我家寶寶本來就有一板一眼的個性,認識時鐘和手錶之後,這種“走在刻度上”的固執得到進一步強化,爲此我有時也感到很尷尬,比如,這類寶寶自己從不會遲到,但也不能容忍別人遲到,別的小朋友一遲到他就要跟人“絕交”。由此我體會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極大,當大部分父母爲孩子的“不守時”、“拖沓”頭疼的時候,我卻在爲兒子如此不能理解時間安排上的變通性而煩惱。我不得不嘗試利用一切機會——編故事、編兒歌,來教導孩子,“守時當然很好,但不能守時到刻板的地步”。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