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引導寶寶擺脫“自我中心”

引導寶寶擺脫“自我中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我中心”的概念是由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來的,是指兒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區分開來,把一切都看作與自己有關,只能以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但是,兒童的“自我中心”絕沒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孩子從“自我中心”向“脫自我中心”的發展是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能夠順利地擺脫“自我中心”的孩子可以形成積極的人格特點,如獨立、熱情、勤奮、勇敢等。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就是:引導寶寶擺脫“自我中心”。

引導寶寶擺脫“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概念是由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來的,是指兒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區分開來,把一切都看作與自己有關,只能以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但是,兒童的“自我中心”絕沒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孩子從“自我中心”向“脫自我中心”的發展是兒童的社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能夠順利地擺脫“自我中心”的孩子可以形成積極的人格特點,如獨立、熱情、勤奮、勇敢等。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就是:引導寶寶擺脫“自我中心”。

菁菁的媽媽:孩子5歲才正式上幼兒園。第一天去幼兒園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小夥伴,菁菁顯得非常興奮。當我下班去接她時,老師卻向我“告狀”。原來上課時,菁菁突然站起來,老師問她怎麼了,菁菁一邊走一邊指着另一個小朋友說:“她的衣服上面有隻小兔子,我想去摸一摸。”老師滿足了她的要求後,她又一次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講臺前,拿起老師的大三角尺……聽了老師的話,我很尷尬,菁菁在家是很聽話的,怎麼到了幼兒園卻變得不懂事了呢?

問題分析:其實不是菁菁不懂事,而是她的心理髮展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菁菁只能以“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來觀察新的環境和新的事物,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她還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在集體中生活並遵守有關的紀律,只要你對她進行積極的引導,菁菁很快就會適應集體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到了六七歲時還沒有擺脫“自我中心”,他就會過分看中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絕不採納不同的意見,不接受和他認識不一致的人。如果孩子成年後,仍然不能徹底擺脫“自我中心”,遇事或與人相處時習慣以自己的觀點、情緒爲主,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社交障礙,影響其謀生和發展。

愛心提示:爲了讓孩子能夠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首先,要注意培養其與人合作的意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來達到訓練的目的。如,“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可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着他過“馬路”;再由父母扮成“盲人”,讓孩子扶着過“馬路”,從而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其次,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爲能力,使其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這樣才能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如,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常與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玩兒,讓他從中學會謙讓,學會合作,學會自己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糾紛,逐漸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最後,你要告訴孩子,要尊重老師,親近老師,要學會遵守集體生活中的各項紀律,不要做有損集體榮譽的事情。

芸芸的媽媽:女兒芸芸今年5歲多了,她和鄰居家7歲的男孩兒鼕鼕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玩兒。這天,鼕鼕又來找芸芸玩兒,芸芸拿着我給她買的塑料小鴨子,自言自語地說:“小鴨子,小狗給你看家,你快睡覺吧!”一旁的鼕鼕說:“我們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吧,我當小狗,你當小鴨子,你去睡覺吧!”芸芸沒有理睬鼕鼕的提議,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兒。她說:“小鴨子是我的,等它睡醒了,它要去游泳,抓小魚……”鼕鼕一把搶過芸芸手中的小鴨子說:“你當小鴨子,我當小狗!”芸芸大哭起來:“快把小鴨子還給我!”最後,我制止了他們的爭吵。芸芸的這種表現是否就是“自我中心”,如何幫助她克服“自我中心”呢?

問題分析:孩子的“自我中心”常常會表現在遊戲中,特別是在玩“過家家”的遊戲時,孩子都願意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兒。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纔會逐漸懂得要彼此合作。芸芸在玩“過家家”的遊戲時一直在“自言自語”,她的思維方式是“自我中心”的;而7歲的鼕鼕和她不一樣,他希望玩有合作方式的“過家家”的遊戲,即和芸芸一起扮演小狗和小鴨子。由此看來,鼕鼕已經有了擺脫“自我中心”的意識了。這是因爲鼕鼕比芸芸有更多的社會交往經驗。他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學會考慮別人的意見,學會協調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他不再以“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從而,他開始學會合作和協調。


愛心提示:“過家家”是學齡前兒童最喜歡的一種遊戲,在遊戲中,孩子會扮演各種角色,並以此身份去做各種他們所熟知的事情,這種遊戲可以很好地發展其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建議你,要多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因爲:

首先,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很容易走進孩子的“自我世界”。你的參與可以讓孩子一個人的遊戲世界變成兩個人的遊戲世界,爲引導孩子轉向和小夥伴合作遊戲奠定基礎。

其次,你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時,可以從他的角度進行提問,如“小鴨子一個人玩兒,它會不會很孤單呢?”“如果再有一隻小鴨子和它一起玩兒,它們會在一起說些什麼呢?”這樣做可以引導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最後,你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自然、平等的交往中促進他健康成長。在孩子們的玩耍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比較激烈的矛盾衝突,如,大家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或都搶着看同一本書時,你要引導孩子學會怎樣與人相處,學會自己處理問題,從而可以逐漸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

丁丁的媽媽:丁丁今年4歲了。有一天,我帶着他去商店裏給奶奶買生日禮物。丁丁一定要自己給奶奶挑選禮物。他挑來挑去,最後給奶奶挑了一輛玩具小汽車。我怎麼反對他都不聽,他還請售貨員把禮物包裝好。看着他滿心期待着奶奶能夠喜歡這件禮物的神情,我感到很好笑。雖然我知道這是學齡前兒童 “自我中心”的表現,那麼,通過怎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呢?

問題分析:“自我中心”是每個孩子在心理髮展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是學齡前兒童正常和必然的心理特徵。丁丁的行爲並不含有“自私”的成分,他是真心地給奶奶挑選禮物,他以爲“我喜歡的,奶奶就會喜歡”,但是,他卻沒有考慮到奶奶的興趣和自己的興趣是不同的,這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導致他給奶奶挑選了這樣一份生日禮物。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能否順利地擺脫“自我中心”以及擺脫的程度是他的社交能力和人格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表現。孩子擺脫“自我中心”越順利,他與人的交往、合作就越順利,他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會表現得更出色。

愛心提示:一些小遊戲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擺脫“自我中心”,家長不妨試一試。

捉迷藏:家長可先藏起來,讓孩子找,遊戲結束後告訴孩子自己曾經藏在了哪些地方,然後再讓孩子來藏,家長找。這個遊戲可以教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促進其思維可逆性的發展。

看卡片:準備一些兩面都有圖案的卡片,家長先和孩子一起看卡片的兩面都有些什麼圖案,然後把卡片的一面對着自己,另一面對着孩子,讓他猜猜你看到的是什麼圖案。

重編故事:你可以讓孩子假扮成動畫片或故事書中的角色,重編其中的情節,不管孩子設計成什麼樣,你都不要去批評。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學會角色的“移植”,想象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