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我爲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卻說我不愛他,根源在這裏

我爲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卻說我不愛他,根源在這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拍爸算是一個挺顧家的直男。在鄰居眼裏,他經常操持家務,帶孩子也很熟手,性格又敦厚實誠,簡直是個模範老公有木有。可我們還是會常常覺得彼此不在一個頻道。

比如我,如果情人節前一天我用略帶撒嬌的口吻說:“情人節到啦,你打算送我啥咧?”

結果人家目無表情地回答:“啊?你要什麼啊?你什麼都不缺啊?我天天洗衣、拖地,給你按摩、收拾書,還比不上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啊……”

這樣的對話,放在剛結婚那會兒,我肯定會委屈地覺得,這個男人一點都不愛我啊,送個禮物都不願意。

如今,我只會翻一個白眼給他。恩,是的,我已經瞭解他並死心了,這輩子他註定跟浪漫無緣。

吳宗憲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女人對待男人,你要了解他,而不是愛他,因爲男人是畜生,但女人偏愛小動物;男人對待女人,要去愛她,而不是瞭解她,因爲女人是神經病。

哈哈,想起這段話就覺得實在太經典。女人對愛的感受,似乎要求很高。男人做的事情,沒有直達女人的心坎,幾乎就是白費功夫。

其實,這和每個人習慣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有關,一個來自火星,一個來自金星,兩個軌道當然沒法並行。

愛的五種語言

我以前看過的一本書,美國心理學家蓋瑞·查普曼博士寫的《愛的五種語言》,用來解釋夫妻間這些相愛相殺的細節,實在太適合不過了。

查普曼博士在書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那就是他愛的語言。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主導的愛的語言,一兩個次要的愛的語言,只有當我們說屬於對方的愛的語言時,他們纔會感到被愛。

查普曼博士把我們感受愛與被愛的方式歸納爲五大類:

我爲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卻說我不愛他,根源在這裏

肯定的語言:誇獎對方,用肯定、鼓勵、友好的語言和對方說話;

親密時光:和她/他在一起,專心陪伴;

服務的行爲:爲她/他做點事情;

接受禮物:送/收禮物來表達/感受愛;

身體接觸:擁抱、撫摸、親吻、牽手,通過身體接觸來感受/表達愛。

這些表述看起來還挺專業的,但要是對症下藥,我這人感受愛的方式,就屬於“接受禮物”這一類。

拍爸,顯然就喜歡爲我做點事情,習慣用“服務”來表達愛。

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愛和感受愛的方式碰撞在一起,效果和雞同鴨講差不多。這麼多年也改造無望,那我除了翻白眼也沒辦法了。

學習怎麼愛他

畢竟我們都是成年人,只要瞭解他的性格,也知道他是愛我的,就沒必要死揪着對方不放。

可當我們爲人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時候,孩子有沒有直接感受到呢?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沒認真想過。

好久以前,我曾經在微信後臺收到過一條語音消息,一個小男孩奶聲奶氣地在手機那頭說:“小莉阿姨,我偷偷用媽媽的手機發微信給你,你千萬不要告訴我媽媽哦,我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我,因爲她從來沒有誇過我。”

男孩可能單純地以爲消息發過來,就不會有記錄了,可想而知,他媽媽當然是發現了這條消息,後來還特別給我留言說:

“小莉,聽到兒子這麼說,我真是傷心透了。我把所有時間都給了他,每天從早上六點多忙到晚上11點多,搞得筋疲力盡了,週末爲了送他上興趣班,連朋友們的聚會都不敢參加,卻換來一句‘我不愛他’,我到底哪裏做錯了?”

親愛的,愛與不愛,或許不在於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

孩子需要你的肯定和鼓勵,而你卻只知道不斷用付出來表達愛,愛的頻道不同,愛意又怎麼能傳達和接收。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存在,對愛的需求以及感受愛的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關鍵在於,我們對他的觀察,對他的瞭解,對他的投其所好。

有的孩子,會有點不自信。在他輸掉跑步比賽而沮喪的時候,如果你真誠地給他打氣“年齡這麼小就敢參加跑步比賽已經很不錯了,媽媽覺得你很棒”,或許比送他一個玩具更讓他振奮。

有的孩子,會喜歡你陪着。當他依偎在你身旁,共讀一本他渴望已久的故事書,或許會比你整天都幫他收拾書包,更能感受到你的愛。

有的孩子,會依戀你的吻。你下班疲憊地回到家,不用說太多話,把他擁入懷抱親一下,他就會高興地找不到北。

有的孩子,你怎樣向他表達愛,他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也有的孩子,偏愛那一兩種。你只要抓住了他的脈搏,他的每一次心動,都隨了你的節奏。

給他需要的愛

只有當我們給了孩子需要的愛,愛才會舒適而溫暖地到達。否則,即便在同一個屋檐下,空氣都常常是冰冷的。

兩年前的夏天,我陪小拍看過一集《爸爸去哪兒3》,其中有一個畫面至今仍深刻地印在我腦海裏。

劉燁和他的兒子諾一在密室,疏遠得就像兩個世界的人。諾一一直不停地找話題跟爸爸說話,可是爸爸只顧低頭刷手機,所給的迴應都是敷衍了事的“嗯,是,有”。

我爲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卻說我不愛他,根源在這裏 第2張

在密室沒得到專注陪伴滿足的諾一,爲了跟爸爸聊天,竟然編出神劇情“我前幾年見過觀音菩薩,她勸我跟你一起聊會天……”可是,劉燁卻完全讀不懂兒子眼中對爸爸陪伴的渴望。

我爲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卻說我不愛他,根源在這裏 第3張

當時小拍就跟我說:“我不喜歡諾一的爸爸,他一點都不愛諾一。”

我問她爲什麼會這樣想,她說,因爲他只顧自己玩手機,都不理諾一,我喜歡夏天的爸爸,他會陪夏天玩遊戲。

我想劉燁也是愛諾一的,只不過他愛的方式,或許跟諾一的期待不太一樣。

就像我們的上一輩父母,大部分,都從來不對兒女說愛,從來不會輕易張開懷抱,也很少誇獎孩子,只會默默付出和犧牲,時不時惡狠狠說上一句“我都是爲你好”。

你要問他,愛不愛自己的孩子,他也許會不好意思地小聲答,愛啊。

可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尋找父母的認同,失落的心靈並沒有得到他們愛的澆灌。

其實,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要愛得恰到好處,是需要學習的。

孫瑞雪說,人類有一個最根本的願望就是獲得愛與被愛,關注與被關注,認同與被認同,自我價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這幾樣東西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也都在尋找這份愛。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