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學霸的家庭也是如此,擁有相似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也有着相同的特質。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不優秀都難!

01.陪伴孩子成長

陪讀、陪學不等同於陪伴。並不是說家長坐在孩子身邊,看着他做作業就是陪伴。真正的陪伴不一定有內容,可以沒有聲音,但一定傳達的是一種心心相印,是生命的一種貼近。

之前小編看過一個學霸家庭的故事,家住農村的何家父母,用陪伴和鼓勵的方法成功教育出兩位學霸:一位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後通過努力考入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後(大兒子何江),被福布斯評選爲30位30歲以下醫療領域青年;一位畢業於科技大學碩士(弟弟何蛟龍)。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雖然何江的父母文化水平僅有高中和小學,但他們的教養方式保持一致。在孩子小的時候,放棄外出打工賺錢的機會,以及打牌打麻將這類基本的娛樂活動,寧願在家餵豬也要陪伴孩子成長。

一刻都不缺席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覺得“看着孩子把作業做完,比打牌有味多了。”或是默默的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努力用功的模樣。

在兩個孩子出去上大學後,父親決定外出打工幹苦力,賺取孩子學費和添補家用。每次和孩子聯繫習慣性報喜不報憂,這點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希望給孩子安全感,就連自己因過度勞累患“糖尿病”這件事也隱瞞下來,不希望孩子讀書分心。

就是這樣簡單又無微不至的陪伴,整個家庭都洋溢着濃郁的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何江兄弟的學習態度和做人準則。

可以說,陪伴不僅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最好的教養方式。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簡單地在孩子身邊,而是保證孩子成長中親情不致缺失,智慧地指導他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及健康成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

02.與孩子一起閱讀

雖然何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們也會身體力行的一起陪着孩子看書,他們相信知識的力量。

一次,何江被蜘蛛咬傷,媽媽就用火療法給兒子解毒。這件事也深深被孩子牢記,後來“火療”這種民間療法成爲了何江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素材。

無論父母起早貪黑幹活有多累,他們晚上都會給兩個兒子講故事,有時還會編造一些故事,希望利用故事主角的勵志人生給孩子樹立榜樣,並告訴孩子:要靠知識、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第2張

在衆多故事裏,父親經常講的是明朝名士解縉的故事:從前有個窮書生,家門後有一片竹林。除夕夜,書生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

卻不斷遭到竹林主人的抵制,甚至叫人砍掉了竹林,但書生暗笑着在對上下聯添加了兩個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試圖向兒子傳遞知識的重要性,那是物質和金錢都不能輕易奪走的一種力量。同時,因爲孩子們喜歡讀書,父母爲了讓孩子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便在家舉辦讀書比賽,規則是看誰能拿起書本坐得更久。

每次比賽前,媽媽還會鼓勵哥哥應該成爲弟弟的榜樣,一起交流學習心得。鼓勵的語言潛移默化下,會增強孩子的責任感,發揮出榜樣的作用,自然也無心思出去玩了。

同時,父母爲了平等公平也會參與其中,遇見不懂的地方會跟兩個兒子討論,孩子也很有耐心的一一解讀,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還增進了親子關係和手足之情。

每年寒暑假,哥哥都會給弟弟出一些難題,讓弟弟在解題中得到鍛鍊。全家人一起構建了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家風,也養成了孩子安靜閱讀的心態,保持謙卑之心。

03.尊重孩子的選擇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爲了讓孩子從小獨立自主,體驗父母辛苦的不易。父母在不耽誤孩子學習的情況下,養了20多頭豬,種了20多畝地,將一部分家庭收支分配由兒子安排,並尊重孩子每一次選擇。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第3張

弟弟何蛟龍第一次沒能考上本科,失落的回家種地,卻遭到父親冷眼旁觀。拉着兒子幹農活對其不管不顧,等到孩子累趴下才開口說,“讀書或耕地無論你選什麼,我們都支持你。”

媽媽期望大兒子能考進清華北大,走上仕途當一名工程師。但是何江從小想成爲科學家,想報考科技大學,何江的媽媽知道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於是選擇尊重他的選擇。

爸媽很少動手打孩子,也不愛攀比。除非孩子犯下十分嚴重的錯誤纔會動手,但不會用太大力氣,只是做做樣子,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足夠了。相反,他們會認爲孩子犯錯自己也有責任。

何媽是個善良細心的母親,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樂觀。她鼓勵孩子的方式也很特殊,不像現在很多父母那樣給孩子買名牌包包、手機電腦,而是精神鼓勵法,給孩子改善伙食補充營養,讓孩子體會到滿滿的母愛。

教育孩子只做這3件事,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第4張

雖然現在父母與兒子相隔萬里,但他們每天堅持視頻通話,聊聊家常和健康,幼時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長大後的孩子也更懂事、懂得感恩和孝順,以及愛家,更加勇敢的生活。

其實,在節目中還有另外一個家庭,3代人堅守沙漠,秉承“愚公移山”堅持不懈的精神,用了30多年將門前的百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而“不把沙漠變綠洲死不回頭”是張立強一家的家風,也是一種傳承和精神。

就像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的的那樣:孩子成長過程是家風的薰陶和傳遞,“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家風不一定都能培養出麻省的博士後,但是它一定能夠爲這個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公民!

雖然家長文化上不能教導孩子,但父母可以給孩子立規矩,這種規矩,既在教育也在育人。父親的言傳身教、諄諄教誨,母親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