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如何糾正以及改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如何糾正以及改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週末帶着孩子去肯德基,點餐檯前排了長長的一條隊伍。

我和小桂圓站在一對母女後面,聽到媽媽對女孩說:“你現在就得想好吃什麼,別到時候又猶豫不決地,不知點哪個是好。”

到她倆點餐的時候,小女孩問着:“媽媽,我想吃辣翅。”

媽媽說:“不行,這幾天你有點上火,少吃點辣的。”

小女孩又說:“那我也不能吃辣堡了嗎?”

媽媽說:“嗯,今天所有帶辣的都不能吃。”

小女孩低低地嘀咕了一句:“不能吃辣的,其他的我就都不想吃了。”

媽媽有點生氣:“不吃可不行,趕緊點。”

小女孩拿不定主意要哪個,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點了一個,過後又在選擇哪個聖代時糾結了一會兒,最後後面噓聲一片,纔要了個草莓聖代。

在她倆端着餐盤經過我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責備她:“早就讓你想好吃什麼,結果還是選了這麼長時間,什麼時候才能不犯選擇困難症啊。”

如何糾正以及改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02、我們發現,當孩子在面臨選擇時,很多時候會猶豫不決,遲遲做不出最後的抉擇,有時甚至害怕因爲選擇帶來不良的後果,乾脆放棄選擇,不做任何決定,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

如果任其發展,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難免就會落入選擇困難症的困惑裏。

事實上,真正的選擇困難症是一種心理障礙,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即使擁有很高的智商與情商,都會不知不覺地被猶豫不決和後悔製造的困境所惑,既難成大事,更難取得大成就。

在影片《購物狂》中,劉青雲飾演一個選擇困難症患者,身爲醫生的他,能坦然面對無數個病患並做出正確的診斷,但對午餐菜單上的ABC數款,來回比較,急得渾身出汗仍無法決斷,甚至因爲不知如何選擇自己愛的人和一羣保安打起架來,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極大的困擾。

猶豫不決的性格,對人的一生往往影響深遠,因此我們應該儘量避免孩子落入選擇困難的誤區裏。

如何糾正以及改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第2張

03、心理髮展歷程上,選擇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在孩子生理年齡一歲左右就開始彰顯。

自1歲至12歲是訓練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關鍵期,如果遇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並說出理由,就能輕而易舉地激活孩子的選擇智能。

而造成孩子選擇困擾的,根本原因就源於我們。

1. 父母爲孩子決定一切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得什麼,於是我們會爲他們預備好一切,代替孩子做出決定,替他們選擇學校、興趣班、衣服、食品……

所以孩子的選擇機制沒有被激發出來,從而逐漸喪失選擇能力,事事處於被動狀態,習慣了依賴、順從,一旦他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就猶豫不決、無所適從。

2. 否決孩子的決定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霍布森選擇”。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對人們說:“你們無論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遍,價格都便宜。”

他的馬圈很大,馬也很多,但是大大的馬圈只有一個窄窄的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瘦小的馬,而重要的是,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挑選,不允許進入馬圈挑選。於是那些買馬人最後買走的只能是瘦小的馬,其實那就是霍布森本人只想賣給他們的馬。

生活中,我們經常在不經意中用“霍布森選擇法”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讓孩子自由選擇,一旦發現孩子的選擇不合我們的心意,馬上否決他們的選擇,用我們自己的意願來代替孩子的意願,正如開頭在肯德基的那位媽媽一樣,表面讓孩子選擇,實際還是用自己的意願代替孩子的意願。

長此以往,孩子對自身的選擇能力產生了懷疑、不確定,失去了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具有選擇的能力,最終在獨立面臨着選擇時,就無法決然地做出決定。

3. 選項過多讓孩子無所適從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

隨後,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着再試着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爲什麼第二組的孩子會更容易放棄他們的選擇?

因爲選項太多,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與抉擇能力,無法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從而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更重要的是,因爲選項太多,即使到最後選定一個,仍然會遺憾沒有選的哪些,所以選擇的結果帶來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如何糾正以及改正孩子的“選擇困難症”? 第3張

04、選擇困難症相比其他人性上的弱點,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藉助外力得以糾正改善。

對於孩子表現的選擇困難,無需擔心,生活中能訓練孩子選擇能力的機會比比皆是。

最實際也是最簡單的一種,就是讓孩子先從自主購物開始。

1. 不要給太多的選項

A、給孩子的5個最好

過多的玩具,不僅容易讓孩子分心、不專注,而且對孩子的智力發育也不利。那麼,到底應該給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國弗吉尼亞學者認爲最合適孩子的玩具應該是5個。

當玩具少於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但如果數量超過5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分心,而且還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

玩具在孩子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孩子會專注於自己喜歡的玩具,反覆研究、琢磨、思考,創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B、衣服鞋子能簡即簡,夠用就好

現在寶寶都是家裏的寶貝,媽媽每次逛街,可能自己的衣服鞋子捨不得買,可是寶寶的總是一買一大堆。那,孩子的衣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日本心理學者建議: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無需超過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時,給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過3雙(含家居拖鞋),帽子別超1頂。

當然,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換洗的頻率很高。可以多備着幾套,但是記住一個原則,儘量少而精,在適用的範圍內最少就可以了。

2. 肯定孩子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選擇錯誤的時候,孩子更是如此。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在雨補魯天坑的小山村裏,村長一開始就讓孩子們按畫選房子。

Jasper選了一座房子是最次的。

站在的陳小春看到Jasper的選擇後,在可以更改的情況下,卻照樣一言不發,因爲他知道,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帶着期盼,他不想去改變孩子的想法,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Jasper看到自己選的是一個家徒四壁的茅草屋時,忍不住失望地說:“這房子好小啊。”

陳小春說:“這是你自己選的啊。”

情商極高的Jasper一方面心情低落,一方面要照顧爸爸的情緒,小心翼翼地問:“爸爸,你也不想住這樣的屋子吧。”

陳小春說:“不會啊。”

Jasper說:“可是,屋頂會漏雨啊。”

陳小春說:“沒有關係啊,漏水我們有水喝。”

心情低落的Jasper一下子陰轉晴:“好棒啊,我們有水喝,爸爸,這是我們的祕密,不要告訴別人哦。”

從頭至尾,陳小春沒有任何的責怪Jasper錯誤,而是堅決力挺他的選擇,甚至在Jasper發現自己選擇不好而心情低落的時候,告訴他即使環境艱難卻照樣有意想不到的樂趣。

這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奠定了孩子自信的人生基礎,所以Jasper才能在性情急躁的父母下照樣聰穎智慧無比。

3. 選擇的界限

給他們的選擇定一個界限,那就是:以不妨礙別人來達到自己最滿意的度。

從小讓孩子明白,每一次的選擇,既是讓自己滿意,但不能損害到他人。

那種損人利己的事情,永遠不要去碰。

三觀正則路寬,這也是我們留給他們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