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孩子的這個“懶病”怎麼破?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孩子的這個“懶病”怎麼破?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孩子的這個“懶病”怎麼破?這個估計是很多父母們都會遇到的問題吧,孩子剛剛會走時恨不得找根繩子拴着,天天就愛自己“勇往直前”。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不少孩子就出現了,明明自己會走,卻偏要抱。特別是出門時,不抱就哭,賴在地上不肯走該怎麼辦?

小D也有過這樣的階段,我今天就和大家談談如何治孩子的這個“懶”病吧。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懶”病?

這樣的行爲倒退其實特別正常,一般發生在孩子1歲半到2歲之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開始學會走路的“新技能get”的新鮮感消退了,就開始尋求抱了。關於抱還是不抱這一點,我一直不會上綱上線,基本上我是聽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這也是我育兒的一貫準則,父母舒服的狀態要高於育兒知識。如果你真的已經很累不想抱而不得不抱起來,這不是舒服;但如果你真的也覺得抱一下沒關係,卻因爲想到那些品質培養的理論而堅持不抱,那也絕對不是舒服。

在遵循內心“舒服”的同時,我也會想一些小方法延長小D對於走路這件事的樂趣。

明明會走了出門總要抱,孩子的這個“懶病”怎麼破?

讓走路變得有趣一點

當孩子發現走路這件事無趣後,他們就會通過“要抱”來製造“有趣”的點,或者來尋求關注。這時,我們不妨在走路時帶着孩子做一些遊戲,讓走路變得有趣。

1、動起來

其實剛會走路的孩子都是好動的,那不妨利用這個特點,在日常的走路里加一點料。最常見的比如,帶着孩子邊走路邊唱歌,學小兔子跳跳等這裏就不多說了。

有段時間我和小D經常玩的遊戲就是聽從指令走路,我們會創造一些遊戲規則,比如,“我數數,數數時我們走,聽到我說停,我們都停下來;我繼續數數後,我們繼續走”。這個遊戲小D就很有興趣,而這個遊戲本身又能鍛鍊孩子聽從指令和自控力。

2、我看到

這個遊戲也是我和小D經常做的,我和她會輪流說自己看到了什麼,誰先說重複了就要給對方一個愛的親親。我特別喜歡這個遊戲不僅僅是讓小D可以走更長的路,其實這個遊戲本身也是在鍛鍊她的觀察能力。

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大課堂,早教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但小孩子的觀察大都是散的,所以通過這個遊戲也能引導孩子去看到他們平時沒留意的東西。

3、講故事

這是小D3歲後我們經常做的遊戲,一開始我會從她發生的事情入手,比如,“昨天我去了Dorothy的學校”;她就會自然地接下去,“媽媽來學校,給大家讀繪本”,然後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邊把故事發展下去邊走路。

慢慢隨着她熟悉了這個形式後,我就會根據路上看到的即興改編,比如,“你看前面那個老伯伯,他現在要去買菜了。他會買什麼呢?” 然後小D也會接下去,“他要去買蘿蔔和雞肉,去Wholefoods買”。“嗯,他看上去挺焦急的,家裏人估計餓了”。“嗯,餓的時候我們可以吃很多很多”。

小D這個階段並不總能把一個故事發展的非常完整,經常我們說不下去了,就會換一個重新說。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們走路的樂趣,而且這樣的故事接龍,不僅僅發展語言,也是鍛鍊孩子表達能力、思維靈活性和邏輯能力。

讓走路變得有目標一點

非常經常的,我們覺得“就兩條馬路的路程,孩子爲什麼還不能堅持”,但從孩子角度,他們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的。這一點和我自己跑馬拉松是一摸一樣的,如果空想要跑完42公里,我沒開跑估計就嚇暈了。但當我提前瞭解了場地後,我就會告訴自己“跑10條街,跑完看到水站時可以喝水休息一下”,就感覺更容易堅持了。

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有時候孩子的確就是走累了,但這份疲勞不足以讓他們馬上就“垮掉”,也是我們大人希望的他們可以“再堅持一下”。可是當他們缺失了這份目標後,即使“兩條馬路”對他們來說也是全程馬拉松。

所以當我判斷小D並不是無聊尋求關注,而是真的有一點點累的時候,我就會提出一點點目標。我一定不會說,“不抱,堅持一下,就兩條馬路到家了”,這樣傳遞的就是“不接納”,那接下來迎接我們的一定是孩子的大哭大鬧。

“如果雪山嚇到了你,專注於眼前第二個轉彎處就不會那麼可怕了”

我會蹲下來和小D說,“真的挺累了呢,媽媽都走累了。你看那邊有個紅綠燈,我們堅持走到那邊,走到後如果小D覺得真的不行了,就媽媽抱”。有時,小D堅持走到後需要我抱,我就會實現諾言,更多時候她就不需要我抱了,這時我就會順勢強化,“覺得走路很累的時候我們再堅持一下,就是鍛鍊我們的肌肉,就可以更強壯。以後走這些路就不累了”。

對我來說,“堅毅、堅持不懈”等這些品質培養,絕對不是一上來就要求孩子攻克“全程馬拉松”,而是看到孩子進步的趨勢。今天累了就要抱,一週後可以累了再堅持走30秒;之後可以累了再堅持走3分鐘,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的。

而最關鍵的是,在這樣的累積過程中,孩子每一次的體驗都是正面的,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愛,體會到自己努力後的成就。這些累積恰恰也是最關鍵的。幼年時期這些小事帶來的“我可以,我做到了”的自信,是可以影響到今後方方面面的。

有目標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爲他們知道去哪裏,就是這麼簡單

讓走路變得很酷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在覺醒,他們很多看上去和我們對着幹的事,其實都是在體會“長大”的掌控感。這時不妨利用好孩子這個特點,讓走路變得很酷。

我經常會在計劃走路出門之前,給小D一些任務,比如拿個很輕便的小包給她,告訴她,“我們今天要去餐廳,小D需要幫助我提着直到餐廳,媽媽需要小D的幫助”。

這樣的尋求幫助也能化解我們很多問題。比如超市購物時小D要抱,我也會蹲下來和她說,“我也特別想抱你,你看我現在拎着這麼多東西,沒有辦法抱你。你能做媽媽的小幫手,幫我拿這袋橘子嗎?”

這對於家有兩寶的也好使,媽媽抱着老二時很經常的老大也要抱。這時不妨賦予老大一些責任,“你幫我一起照顧老二吧”,讓老大覺得自己長大了,就更容易配合。

小D和你們的孩子不一樣,我的育兒風格也許和你們也不會相同,育兒沒有統一的方法,但一定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有章可循”。

東施效顰,那是因爲她不分析自己就“拿來主義”。別人的育兒方法對我沒用,那是因爲我們只學別人家的招數。

再多的育兒方法那也只是橋樑,它只是幫我們進入孩子心靈那扇大門,但進入後請記得多用愛和心。 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