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學走路的11個傳言,你還在堅信嗎?

學走路的11個傳言,你還在堅信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走路的11個傳言,你還在堅信嗎?


傳言之一



嬰兒的腳丫都是平足,所以走路的時候像小鴨子搖搖擺擺的。

真實情況:不完全正確

嬰兒的小腳丫因爲腳面上有很多肉,所以會顯得腳心很平。如果用衡量成年人平足的標準來判斷,恐怕小腳丫還算不上平足。孩子剛開始學會走路時,會有些搖搖擺擺,這主要是因爲他的骨骼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身體。但是走路練習會使骨骼在肌肉的帶動下逐步適應直立,促使其變得強壯。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爲孩子是不是平足擔心。


傳言之二



孩子的腳趾上沒有神經,穿着擠腳的鞋走路,他也不會反抗。

真實情況:這種說法不對

通常人們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爲很多孩子明明穿着已經頂腳的鞋,但是卻一點兒沒有不適的表示。但是,事實上孩子的腳趾上有許多細密的神經,只要你撓一撓他的腳丫,就可以看到他靈敏的反應。可爲什麼孩子對於“穿小鞋”沒什麼抗拒呢?這是因爲孩子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在他看來,穿一雙小鞋就像趕上一個壞天氣一樣,即使他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也很難分辨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於是就這麼“忍”下來了。所以,媽媽應該經常檢查幫孩子鞋的大小。一般來說,鞋應該比腳丫長1釐米。


傳言之三



O型腿會隨着孩子的長大而消失。

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骨骼、腳趾和腿部肌肉只有在充分應用的情況下才會趨於完善,而孩子走路是最好的訓練時機。在第一年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些O型腿的表象。到了4歲,孩子的O型腿基本都會變成X型腿。直到10歲左右,孩子的腿就會變得直直的。但不排除有些孩子因爲缺鈣或其他原因,O型腿一直沒有變化。所以,如果孩子到了4歲還是O型腿,最好帶他到醫院檢查。


傳言之四



學步車有助於孩子學走路。

真實情況:它的作用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大,而且還可能存在危險性

學步車其實就是讓沒學會走路的孩子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東西。孩子坐在(更確切地說是吊在)裏面,其實是很危險的。學步車的輪子一旦剮在地毯或者其他傢俱上,就會很容易翻車,碰傷孩子的頭部。在加拿大,學步車已經被禁止使用。另外,依靠學步車的孩子是很難學會怎樣用腿部來支撐身體、掌握平衡,所以,學步車反而阻礙了孩子運動能力的發育。那麼哪些是對學走路的孩子有幫助的呢?嬰兒推車、能夠移動的健身架、平穩的椅子,它們可以在移動的同時給孩子一種安全感。


傳言之五



剛學走路時,鞋底越硬越能幫助孩子走路。

真實情況:這是不對的

硬底鞋對初學走路的孩子來說一點兒沒用,甚至可能阻礙孩子發育。不穿鞋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學會通過腳趾的動作來掌握平衡,通過腳的觸覺來感受地的平整程度。但是如果隔着一層硬鞋底,這些都感覺不到了。所以說,說它阻礙發育,其實就是阻礙腳趾和肌肉的發育。慕尼黑早期教育專家建議大家:孩子學走路的時候最好光着腳,或者穿着防滑的襪子,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穿一雙帶有防滑設計的軟底鞋。


傳言之六



每個孩子在學會走路前都要經過爬的階段。

真實情況:這可不一定

87%的孩子都是按照標準的翻身、蠕動、抓、坐、爬、走等來發育動作的。但是還有13%的孩子並不是按照常規順序發展的,有些過程可能被拖長了,有些過程則可能被跳過了。爬,並不是在每類人種中都要經歷的階段,有些非洲的種族很早就讓孩子站在大人腿上,一旦孩子能夠站住就開始讓他走。印度人則相反,他們總會讓孩子先爬,因爲他們忙於家事,所以爲了避免孩子發生危險,儘量不讓孩子早走。不過這些爬得晚的孩子,後來走起路來一樣好。


傳言之七



走得早就說話晚,走得晚就說話早。

真實情況:雖然大部分孩子是這樣,但也有個別現象

孩子的發育都是有自己的節奏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橫向比較。一般來講,一個孩子每天要走5~6個小時的話,從開始學走路到最終學會,要花費1000個“學時”。所以相對來說,孩子聽故事、看圖書的時間會明顯要短。也有些孩子很會利用時間,走路、說話兩不誤,這種雙贏的局面當然是最好。但是前提是,孩子是的發育節奏在自然地進行中。通常情況下,在孩子學習一項本領的時候,我們不要強求他再費力學習第二種本領。


傳言之八



孩子在學走路階段會特別黏人。

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這有很多原因。首先,走路就是一場大探險,它是對孩子勇氣的一項考驗。孩子難免會害怕,所以他總是希望媽媽隨時在身邊,來獲取安全感。其次,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來講,孩子學走路的階段正是8~12個月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黏人,這是生理上的一種自我保護。第三個原因,剛出生的時候,孩子感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但是到了滿週歲的時候,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個人,這正是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於是孩子在黏人的過程中適應這種感覺。


傳言之九



學會走路的時間早晚來自遺傳因素。

真實情況:有一定道理

有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孩子,是在爸爸或者媽媽當初學走的月齡裏開始邁步的,有時候就連爬行和走路的姿勢都和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還有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爸爸媽媽單獨對其中一個孩子進行特別訓練,也不可能加快他學習走路的進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在節律,不是強化訓練能夠奏效的。不過歸根結底,好奇心是引領孩子邁步的最大動力,一件好玩的玩具可能促成孩子第一串連續的步伐。還有一個被代代傳承的促進孩子走路的經典做法,那就是讓孩子比較喜歡的一個家庭成員,比如媽媽,蹲在離較遠的地方,張開雙臂召喚孩子。這是屢試不爽的一個方法。


傳言之十



孩子不會站時,大人扶着他學走,能讓他早點走路。

真實情況:這種做法可不對

孩子走路早晚有自己的節奏,孩子學走路的進程也是有規律的。很多家長喜歡彎着腰牽着孩子走,其實當孩子的小腿沒有強壯到支撐身體的程度時,孩子是根本走不了的。正因爲這樣,體重比較重的孩子,通常走路比較晚。

醫生會建議爸爸媽媽先幫孩子練習站立和蹲起,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學習掌握平衡的過程,等小腿足夠強壯了,孩子自然會邁出第一步。所以在孩子沒有掌握走路技巧(控制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前,扶着孩子走,或者用學步帶牽着孩子,就有點像揠苗助長。

學走路的11個傳言,你還在堅信嗎? 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