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小兒斜頸分爲哪幾種,如何治療小兒斜頸?

小兒斜頸分爲哪幾種,如何治療小兒斜頸?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兒斜頸嚴重影響到了寶寶的健康和生長髮育,那麼,小兒斜頸有哪些種類呢?如何治療小兒斜頸?什麼情況下兒童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一起來看看吧。

小兒斜頸民間俗稱“歪脖兒”“斜頭”,是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所致的頭頸部向患側傾斜的一種疾病。主要症狀是以兒童頭向患側傾斜、前傾,臉面旋向健側爲特徵。其發病率在嬰幼兒中約佔1%,女孩高於男孩。常因發現不及時或誤診失治出現面、頸、胸部畸形,給兒童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小兒斜頸分爲哪幾種,如何治療小兒斜頸?

如果你發現寶寶的頭總是歪歪的,頭總是偏向一側,喜歡朝向固定的一側看,抱起來時頭不能活動自如,總是歪向一邊,即使家長用手扶正,也是歪向一側,不能向對側歪斜。平躺時也只向一邊回頭,另一邊很少。甚至臉兩邊的大小也不一樣,寶寶就可能有斜頸的問題,家長要及早發現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小兒斜頸分類

小兒斜頸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和變短,而造成小兒斜頸發病的原因有很多,就原因來說可以分爲四類:

肌肉性斜頸

肌肉性斜頸產生的原因,比如產前原因,媽媽在懷孕時,寶寶在肚子裏的胎動很少,頭總是蜷在一個位置,全身姿勢基本不變;分娩中的產傷,在分娩的過程中胎位不正或者難產,用力拽的時候拉傷一側肌肉;產後的調理不當,新手媽媽的餵奶姿勢,抱寶寶的姿勢不注意,或者過早使用枕頭而造成的,月子裏也是小兒容易產生斜頸的關鍵時期。肌肉性斜頸也是最常見的斜頸。

姿勢性斜頸

比如先天性斜視造成的姿勢性斜頸。

異常張力造成的斜頸

比如腦性麻痹兒童,因不對稱性張力性頸部反射而造成斜頸。

骨性斜頸

骨頭髮育不好,骨骼異常引起的。因頸椎先天性畸形(融合、缺如、骨化)或後天傷病所致異常爲主症,導致頸斜者爲骨性斜頸,多出現頸短粗,活動受限。

檢查方法

看斜頸是否影響到同側臉的發育,兩側臉大小是否一邊大一邊小;頸部是否能摸到硬塊(由於纖維組織比較硬,頸部肌肉纖維化後會出現硬塊),大約1到3公分,好像長了一個瘤;頭偏向一側,下巴偏向一側且朝上;肩關節的外展和上舉功能是否受到硬結節的限制等。

小兒斜頸分爲哪幾種,如何治療小兒斜頸? 第2張

“胸鎖乳突肌”最主要的作用是維持頭正常的位置,端正姿勢以及使頭在水平方向上從一側向另一側的觀察物體的運動。它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二頭會合斜向後上方,止於顳骨的乳突。

引起胸鎖乳突肌變化可以說與子宮內的環境有直接關係,臍帶繞脖、頸部在宮內扭轉,宮內空間狹小限制體位直至孕婦分娩,影響頸部肌肉的血液循環和發育,頸部肌肉缺水、水腫導致纖維化,致使起於乳突止於胸骨和鎖骨的胸鎖乳突肌(SCM)攣縮。因副神經的長期受壓加重了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反應,正常的組織如果纖維化就會出問題,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後不能正常收縮和放鬆,進而攣縮而形成斜頸。在臀位和產鉗助產的新生兒中發現肌性斜頸的比較多見。

臨牀中胸鎖乳突肌攣縮緊張出現的包塊是觸診中的一個重要指徵,可以有單一的包塊也可以有多發的包塊。包塊的位置也不一樣,有的位於中間的位置,特點是包塊比較大,摸起來比較有韌性;有的位於兩端的胸鎖端或者乳突端,特點是質地比較堅硬,包塊較小。

小兒斜頸治療

斜頸寶寶的治療越早開始介入越好。小兒斜頸的最佳治療時間在6個月之內效果比較好,手法治療如下:

坐位上肢伸展抗重力訓練兒童取側坐位,雙上肢伸展,節律性地推面前物品,如球、桌,家長坐於其身後協助進行以上動作的完成。同時可在兒童頭斜上方45°角處放一玩具,誘發其擡頭。注意以玩具逗引兒童時頭部不宜過度伸展。

上田正頸部2法:家長左膝立位坐於兒童右側,以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間按托兒童下頜,將頜向上方擡起逐漸使頸椎呈充分伸展位並保持3分鐘。左手的拇指和其他手指扶後頭部或置於胸椎處,保持頭直立位並控制頭不向左右側運動。

上田正頸部2法變法:兒童取俯臥位,家長跪坐於兒童上方,用雙手擡起兒童下頜,無名指及小指從下方托住兒童下頜,中指及食指放在兒童顏面側方,兩前臂放在背部兩側。將下頜向上方擡起逐漸使頸部充分伸展並保持3分鐘。

坐位被動頭控訓練兒童取坐位,家長坐於兒童背後,雙手從腋下穿過扶其頭的兩側,協助完成頭部的左右迴旋。

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兒童在採取保守治療時也沒有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最後不得已就要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將硬的結節用手術方法剝離開。

兒童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建議手術治療:

1、持續胸鎖乳突肌縮短,且伴有下半顏面發育不良的情形;

2、超過一歲時,頭部轉向仍受限;

3、兒童求診時已超過一歲。

溫馨提示:家長操作手法請在醫生及治療師指導下進行,並結合理療等進行治療,勿耽誤治療時機。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