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傳染病 > 猩紅熱知識全解析

猩紅熱知識全解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猩紅熱知識全解析

猩紅熱知識全解析

臨牀分下列幾型:

(1)輕型:症狀輕,皮疹少,且速隱沒,病程約2~3 大。

(2)普通型:參看“症狀與體徵”部分

(3)中毒型:驟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皮疹呈血性,有嚴重神經系統及心血管功能不全症狀,迅速出現休克。病情惡化。

(4)膿毒型:發生全身性遷徙化膿病竈,如化膿性咽峽炎、淋巴腺炎,併發敗血症。

(5)外科型(外傷性猩紅熱):細菌由傷口侵入,咽部無炎症表現,有本病特殊的皮疹。

化驗:血白細胞增高到10~20Xl09/L,中性細胞0.75~0.90X l09/L。鼻咽拭子細菌培養陽性。

中醫認爲是時行疫宿邪毒,從口鼻侵入,蘊鬱肺胃兩經,上蒸咽喉,外泄肌腠,故咽痛皮膚丹痧,屬溫熱病“爛喉丹痧”、“疫喉”或“疫喉痧”。

(一)中醫辨證治療

1.邪侵肺衛:前驅期,短者3~4 小時,長者24~36 小時。

主證:發熱驟起,頭痛畏寒,灼熱無汗,咽喉疼痛,吞嚥不利,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清熱利咽。

方藥:銀翹散加減或解肌透痧湯。

銀花10 克,連翹10 克,牛子8 克,薄荷6 克(後下),桔梗8 克,山枝8 克,馬勃6 克,菊花10 克,板藍根12 克,射干5 克,甘草5 克。

方解:銀花、連翹、山枝、菊花、板藍根清熱解毒;牛子、薄荷、桔梗、馬勃、射干、甘草利咽透解。

加減:熱甚加石膏15 克、蘆根15 克,舌紅起刺加黃芩10 克,玄蔘10克,竹葉10 克。

2.邪入氣營(出疹期),約3~7 天。

主證:壯熱、體溫39℃~40℃,煩躁,口渴引飲,咽喉明顯充血,扁桃體紅腫,並有白色滲出物。皮疹猩紅色瀰漫,壓之褪色,大便幹、小便黃,口周蒼白圈,舌絳起刺,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清氣涼營。

方藥:清瘟敗毒飲合黃連解毒湯。

生地10 克,大青葉12 克,丹皮6 克,赤芍6 克,枝子6 克,連翹10克,石膏15 克,知母10 克,黃芩8 克,竹葉10 克,黃連5 克。

方解:枝於、連翹、黃芩,黃連、大青葉清熱解毒,瀉內外三焦之火;生地、丹皮、赤芍以涼營,石膏、知母、淡竹葉清氣熱。咽喉腫痛腐爛,外用錫類散,雙料喉風散吹喉。

3.肺胃陰傷(疹後傷陰、脫屑期)。

主證:熱漸退,咽痛已減,脣乾,倦怠,細屑狀脫皮,先見於面部和頸部,漸及胸背、四肢。皮疹多的可見大片脫落,尤以手足心底爲明顯。根據指尖與甲邊脫屑可追溯猩紅熱的診斷。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生津。

方藥:沙蔘麥冬湯合增液湯。

元參10 克,北沙蔘12 克,生地10 克,麥冬10 克,玉竹12 克,石斜10 克,扁豆15 克,甘草5 克,白芍10 克,知母6 克。

方解:元參、生地、麥冬增液生津;北沙蔘、玉竹、石斛、扁豆養陰;白芍、知母、甘草清熱。

(二)西醫治療

1.青黴素2.5 萬至5 萬U/kg/d,分兩次肌注,7~10 天。

2.青黴素過敏者改用紅黴素40—50mg/kg/d,分4 次口服,7~10 天。有膿毒併發症者,抗菌素應用至病竈治癒爲止。

3.一般隔離7 天,有化膿性併發症者,隔離至併發症痊癒,臥牀休息,多飲水。流質飲食,大兒童用溫鹽水含漱,每天數次,病後2—3 周查尿常規,注意腎損害及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