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想讓寶寶少生病,到底需要調理多久?

想讓寶寶少生病,到底需要調理多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寶寶經常生病嗎?有些孩子總愛生病,家長們一直認爲是寶寶的抵抗力不好,想讓寶寶少生病,到底需要調理多久?

一、“慢中醫”的高級調理

自從生了孩子,好像就跟醫院斷不了關係了。三天兩頭抱着孩子往醫院跑,兒童醫院也是時時刻刻保持着“爆滿”的狀態,整個大廳都充斥着孩子的哭鬧聲。這是一個寶媽在聊天時的感慨。我說:“讓寶寶少生病,可以使用中醫調理體質呀。”寶媽緊接着的一句話道出了大多數人放棄中醫的原因:“中醫太慢了!”

確實,自從西醫傳入中國後,“慢中醫”“見效慢”的銘牌像焊在了中醫的皮膚上一樣,難以清除。但是,甜甜媽我在傳達中醫理念的這幾年中,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情況。一次3-5分鐘的推拿,讓發高燒的寶寶降溫,讓5天沒有排便的寶寶立刻排便;3-5天的調理,讓積食的寶寶食慾增加,脾胃虛的寶寶地圖舌脫落,等等。

其實在臨牀,中醫三五劑藥治癒疾病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不治之症最終是在中醫的調理下才得到恢復;屠呦呦提出的青蒿素的方案有着極高的治癒率;由古至今,更是有“掐人中”的有效急救方法和“妙手回春”對中醫的評價。這些事實說明,其實中醫並不“慢”。中醫內心的苦衷是“志不在此”,中醫更傾向於“治未病”的調理,在疾病來臨之前預防,以體質根源爲主,維持健康的狀態。調理是一種對疾病更積極的態度,更高級的調理。

瞭解了中醫的苦衷(也是初衷),更多的人要問了:那什麼時候需要調理,中醫到底要調理多久?以下就這個問題來進行解釋與回答。

二、節氣的“考試”太難了

在中國,能背誦二十四節氣的人越來越少了。節氣好像離我們很遠,對我們影響也越來越小。這種可怕的忽視,讓它更容易在暗處悄悄地折磨着我們的孩子!

節氣的本質是什麼?節氣是地球、太陽、月亮與其他星體的位置與能量的變化產生的,每一種節氣的更替都會是一種能量的波動。這種波動會影響到周圍的一切,包括農作物的生長、季節的變換、以及人的情緒或健康狀態,這就是節氣的意義。

人們常說的“陽氣”、“抵抗力”、“正氣”,在人體上,可以粗略地理解爲是一種正性的能量,保衛身體、抵禦外邪。這種正能量也會受節氣的影響,在這種變化的節點,人的健康狀態會更不穩定,“純陽之體”的寶寶首當其衝。他們對節氣的反應更快、更劇烈,體質差的寶寶在節氣中更容易生病。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寶媽會問:“爲什麼我的寶寶一個月就會生病一次?”或者“半個月生病一次?”的原因。

想讓寶寶少生病,到底需要調理多久?

生活像根竹子,過一段“平滑”的日子,就會遇到一個“坎”。節氣就是可預知的“坎”,在特定的時間規律地考查寶寶的健康,也是對家長護理照顧情況的“考試”。所以在節氣的時候,對寶寶的健康狀況要更注重,飲食的控制和麪色舌苔的觀察都要更細心、更頻繁,同時建議使用推拿進行調理,是有預防效果的。

三、“每天”更精細和自然的調理

我們會比較認同以下這幾種情況:

平時不聯繫的朋友,突然找他幫忙,會比較困難;

平時學習不認真,交作業拖拖拉拉的學生,成績也不會很好;

平時大手大腳,沒有養成存錢的習慣,突發情況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拿不出來了。

我們付出在朋友、學習、金錢上的時間和精力,決定了他們對我們回報。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朋友,疾病比作考試,健康化成金錢,如何對待它們,它們就會如何回饋我們。在臨牀上發現,調理的時間與疾病發作的時間一般是成反比的狀態。即調理的時間越長,生病的持續時間會越短,痛苦程度會越小。

在節氣變更的關鍵時期需要預防,在平時也不能缺少調理,這裏的“平時”可以理解爲以“天”爲單位的日常。中醫講究的陰陽平衡,夜晚爲陰,白晝是陽,夜晚和白晝組成了圓滿的一天。使用這個自然的時間單位,正好可以使調理變得更加全面與平衡。比如,白天陽氣足,更適合推拿,從而溫補陽氣。夜晚新陳代謝,注意休息。

對於調理的方法,年紀大的人更注意,爲了活得更舒服、更長久,恨不得天天去中醫館養生,在調養的時候,還忍不住後悔和抱怨,與養生“相見恨晚”,早點有健康意識,早點保養身體就好了。

中醫講的“治未病”不僅包括成人,也包括小孩。成人叫“養生”,小孩可以說是“保健”或“調理”,其實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爲了持續的健康,活得舒服,過得輕鬆。所以中醫調理到底需要多久?兩個字:每天。每天都需要調理,而且要堅持調理下去。你不調理身體,疾病就來更嚴厲地“調教”身體。如果想要健康長期地佔領身體,便需要持續性地調理。

四、這樣做,堅持調理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有人說:堅持好難啊!也有人說:很多時候不是難堅持,而是沒有掌握堅持的方法。以下給出的一些策略,希望能有所幫助。

1.設定目標,有目標纔有動力。

有的寶媽會說:我的目標就是要好好調理寶寶的身體,讓寶寶健健康康的,少生病。首先,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然後將目標分解。比如,在日常的正確護理下,這個月要重點讓寶寶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可以給寶寶買漂亮的杯子,大人多在寶寶面前喝水,經常耐心地說一些喝水的好處等。還可以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設定目標計劃。

2.記錄成長,有改善更易堅持。

家長可以沒3-5天記錄寶寶的舌苔和麪色,特別是在生病的時候進行拍照,通過不同的調理方式與記錄,可以檢測出最適合寶寶的調理方式。因爲每天都會見到寶寶的家長很難觀察出寶寶的變化,照片會更直觀一些。大多數寶媽會樂此不疲地曬寶寶的照片在朋友圈,也可以把寶寶的調理過程(如飲食、推拿、對育兒的理解和踐行等)進行展示,給寶寶貼上“健康成長”的標籤。

3.花樣活動,讓調理不孤獨。

兒康堂的會員寶媽可以參加“會員打卡贏現金”的活動,不僅能記錄調理的時間,還能夠獲得現金福利。在兒康堂,可以參與中醫育兒課堂學習,結識更多的家長,溝通與交流,讓調理不孤獨,堅持更容易。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