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如何改掉孩子睡前的壞習慣

如何改掉孩子睡前的壞習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孩子晚上睡覺前有些壞習慣,家長們不知道怎麼改掉孩子的壞習慣,那麼一個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今天就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前兩天寫了孩子安撫物的稿子,有很多媽媽留言問,孩子的安撫物是自己,可怎麼辦?細細看大家的經歷,其實這些場景都太熟悉了:有喜歡扯衣領的,有喜歡摸着胳膊、脖子甚至neinei才能睡着的,也有喜歡玩媽媽頭髮、腋毛的……

說實話,孩子的這些行爲,我家也有過的。

Eric兩歲多的時候,有段時間和奶奶一起睡了半個月。有一天我在和婆婆聊天,婆婆突然很惆悵地半開玩笑說,“Eric也不知道爲什麼,總是要扯着我衣領睡覺,多難受啊,我也動不了,一晚上腰好酸啊,真麻煩。”

“那你爲什麼不制止呢,Eric這個行爲不能默許啊。”我當時很詫異地問婆婆。

婆婆說了很多的擔心,比如擔心Eric睡不好,試過離開Eric,但一離開就哭;或者想着孩子這樣舒服,那就將就一下,就這樣子每天都忍下來了,她想的是“孩子可能過一陣子就不喜歡了”。

我很能理解婆婆的這樣做的心情,但還是當即就跟婆婆表明,這樣一直忍下來的心態是不好的,我說:

媽,這可不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但是讓人不適的行爲,如果我們不提出來,孩子是意識不到的。正因爲我們都愛Eric,我們也有責任讓Eric明白這個道理。

然後,我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婆婆也很快地調整了和 Eric 的哄睡模式,沒多久,Eric 就不再扯着大人衣領睡覺了,婆婆也覺得舒服了,說“幸好和我說了這件事情”。

那對我來說,我很希望借這些機會,讓孩子慢慢明白,“相處,得彼此都舒服才行”,這是人與人之間很重要的關係界限。

如何改掉孩子睡前的壞習慣

不要害怕說“不”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希望,孩子和我們相處的每一刻都是開心和快樂的,因此我們寧可犧牲自己的感受,爲了給孩子換來一片安心,但是這個做法,只是飲鴆止渴。

孩子把媽媽當成了安撫物,來讓自己安心,本意上是沒有錯的。因爲在孩子心目中,媽媽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但是被孩子當成安撫物的我們,真的舒服嗎?想到我婆婆當時腰痠背痛忍了半個月睡不好覺就很心疼,如果不是身體真的受不了了,她根本不會和我說。

這樣的方式,打破了孩子和我們之間正常的相處的狀態,這樣的關係也無法持久。因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彼此尊重。不能是我們明明已經感覺不舒服了,還是一味地給孩子過度的“滿足感”。

和孩子說一聲“不”,堅定、平靜並且告訴孩子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並不會打破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而恰恰是這份坦誠和認真,傳遞了更深層次的愛,這也是孩子學到的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很重要的一課。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不需要用真空包裝的完美世界。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探索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並且重新建構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孩子需要的是真實,人與人的相處也會有不開心,也會有碰撞,這部分真實,坦誠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成爲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核心原則:坦白不適感

孩子的學習探索的行爲並不分好壞,無論是摸着媽媽的胳膊,還是扯着衣領,甚至要湊着耳朵邊嗅着睡覺,都是孩子在自主入睡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努力。

這份努力我們得看見,因爲我們的孩子的確長大了,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安撫的方式入睡。

但面對孩子不妥當的行爲,我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孩子我們的不適感。

◇ 第一步,中止行動,表達感受。

中止行動,指的是停止並結束孩子的動作,無論孩子在進行的是什麼動作。

表達感受,可以使用“寶寶,我現在感覺______”的句式,告訴孩子你目前的感受和狀態。

比如 Eric 幾個月大的時候,吃奶的時候總會咬我,我就會先終止哺乳,我會告訴他,“你咬我,我很痛,所以我沒有辦法繼續給你餵奶了。”

孩子當然根本聽不懂,會感到詫異,也會委屈,我也會再次和他坦白說我的困擾:“我想再餵你,但是我很怕痛,所以你不要再咬我好嗎,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繼續下去了。”

在問題剛剛萌發的當下,快速地坦白自己的不適感,對我們和孩子來說都是最好的,造成的傷害是最低的,因爲不存在反覆和拉鋸。

但如果孩子已經是維持了一段時間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引導婆婆向 Eric 說出扯衣領的不適感時,婆婆下一秒的擔心是,“那Eric會很抗拒很難受的,怎麼辦?”

我說,“語氣要溫柔,態度要堅定,孩子能聽懂你的爲難。” 其實成人更怕和孩子拉鋸戰,當我們和孩子講道理時,如果孩子大聲哭鬧抗議,其實大部分情況,敗下陣來的都是我們,比如婆婆可能就會直接說,“不哭不哭了,好,這次答應你了,但下次不可以了。”

我就直接搖搖頭說跟婆婆說,“媽,這不是溫柔的語氣,更不是堅定的態度”。

真正的溫柔,是願意以心來交換,坦白地告訴孩子自己的不舒服,願意傳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而真正的堅定,是我們有決心堅持彼此相處的底線,我不會因爲孩子的哭鬧而瓦解決心。

我愛你,但我們之間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我們需要一起去解決問題。

我告訴婆婆,“你不要害怕衝突,你需要坦白地告訴孩子你的爲難,告訴弟弟, ‘現在我也不知道怎麼繼續陪你睡覺,因爲我怕你扯我衣領’。”

把孩子納入到和我們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關係,很多時候,是解決很多親子問題的重要步驟。

我們時常以爲父母的角色是來幫助孩子抵禦風雨,但實際上孩子的角色並不是永遠都躲在我們身後,被我們無限庇護。

問問孩子,“我不知道怎麼繼續了”、“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都是讓孩子從你的身上學到如何做一個有責任、有原則的成年人的,很重要的過程。

◇ 第二步:共同解決,正面關注

當我們願意把一個問題拿出來和孩子討論商量時,無形中就表達了我們對孩子的信任,你願意與孩子分享真誠的感受,也願意讓他們看到你渴望和孩子一起商量並想辦法的心意。

具體的做法,可以參照下面的分齡步驟看看:


三歲以下:替代轉移法


三歲以下的孩子其實都很合適用替代轉移法,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於包括如,一歲多孩子打人、抓頭髮等不適當行爲。

真實情況是,如果我們當下制止孩子並且告訴孩子不舒服的話,孩子大多會哇哇叫並且一定要抓到爲止,這個時候,我引導婆婆遞給Eric一個他喜歡小車玩具,告訴他,“我知道你想要一個讓你舒服的東西好入睡,你可以試試看你最喜歡的小車玩具”。

使用替代轉移法的核心關鍵,是一定要告訴孩子原由,比如我引導婆婆一邊操作一邊告訴 Eric ,“因爲“扯我的衣領”我很難受,我沒有辦法繼續用這種方式陪伴你入睡。”

但是可以讓 Eric 把玩具握在手裏,“這也是Eric 最喜歡的小車玩具,不如我們來試試”。

這個方法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簡單且直接,如果孩子反抗,我們可以持續跟孩子溝通原因,並且提供其他的可選擇的方式,直到孩子接受。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爲是真的沒有辦法接受,但是有很多新的方法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不行我們就再找,“方法總比問題多,不是嗎?”


超過三歲:決策參與法


三歲以上的孩子,自主意識越強,代替法會越來越無效,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把孩子拉進“解決問題的陣營”,引導他參與決策。

比如我會堅定地告訴孩子,“我們一起想想辦法,你覺得有什麼方法是幫助到你入睡,但是又大家都舒服的呢?”

初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孩子不一定能想出辦法,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比如我和孩子討論過讓大家都舒服的入睡方式有很多,從聽音樂、聽歌、講故事、帶上安撫物、撫摸、帶眼罩、關燈等,這些都可以是我們嘗試的方法,讓孩子提出建議。

我和 Joshua 就試過,他在牀上,我站在牀邊,拉開距離之後,我和他數了差不多二三十種方法,然後我告訴他,“人與人之間相處,存在30種左右讓大家都舒服的方式,我們爲什麼不試試呢?”

讓孩子參與決策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及時給予孩子正面關注,如果孩子在這個”僵局“中,哪怕前進了一部分,選擇了一個方向願意重新調整,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對孩子的選擇,進行鼓勵和細化。

有次 Joshua 提出,“那我要聽歌!”,這個時候我就會和孩子細化聽歌的方式,聽多長時間,想聽什麼歌曲,音量多大,如果超過半個小時還睡不着怎麼辦等等。

關鍵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改變行爲”的過程中是有主動意識的。

哪怕孩子有一點的進步,我們都別忘了真誠地感謝孩子啊,“謝謝你的體貼”,這句話其實勝過很多物質的獎勵。

當你願意溫柔地看到孩子每一次的進步,以及他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孩子就會更願意地去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爲我們的孩子,天性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的。

對我來說,孩子睡前的不適行爲,是孩子好奇心的自然舉動,和他選擇安撫物、聽歌、講故事是一樣的。如果方式讓我不舒服了,溝通和坦白討論,往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把孩子納入到合作伙伴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偏見,這也是孩子習得尊重和理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切忌我們不需要說太多大道理。如果我們賦予了太多的“道理”,其實會偏差了我們引導孩子行爲調整的初心。

比如孩子把自己當成了安撫物,容許的時候百般容許,需要制止的時候可能就說:

你這樣子做,太羞人了。

沒有孩子會像你這樣子的!

這個做法太幼稚了,你都要上幼兒園了,我絕對不允許。

這些視角都不是孩子的視角,孩子不僅聽不懂,反而會因這些標籤而受傷,這都是我們平日裏“拉鋸戰”的原因。

和孩子的溝通,需要我們願意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並且不會對孩子的行爲貼上過多的“標籤”。我們也願意一起去解決問題,最後及時肯定孩子,並真誠謝謝孩子的體貼。

這便是給孩子的最大的信任,信任孩子也擁有和我們一起並肩同行的力量。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