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是怎麼回事

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是怎麼回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出生後,寶爸寶媽們都會關注着寶寶的發育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是怎麼回事

走路是寶寶必學的一課,一般來說,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學會獨立走路,但也有一些寶寶會比其他寶寶晚些學會,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1、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着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歷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着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爲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讓爸爸媽媽十分擔心。事實上,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3、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着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爲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的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幫助寶寶學走路的8個技巧

①從爬行開始

爬行可以鍛鍊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有利於學步。爸爸媽媽應該經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上練習爬行,而不是急於學走。

②做仰臥起坐

要練習寶寶的肌肉力量,還可以帶領寶寶做仰臥起坐運動。不同於成人練習的仰臥起坐,寶寶仰臥需要家長拉着寶寶的雙手,重複做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再坐起的過程。

③蹬蹬腿腳

家長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將寶寶稍微托起,讓他做蹬腿彈跳動作,練習寶寶腿部的伸展能力。做這個動作時,家長要注意托住寶寶的腰部,否則會對寶寶的腰椎造成很大壓力

④抓取玩具

站立是走的前提,扶站是行走的第一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沙發或茶几上,鼓勵他扶着站起來抓取玩具。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沙發上或拿在爸媽的手裏,讓寶寶從較低的位置開始,通過借物攀爬來抓取玩具。

⑤脫手站立

寶寶剛開始離開輔助物時,會搖搖晃晃,一副要摔倒的樣子。他會因爲害怕不願意脫手站立,爸爸媽媽可以遞給寶寶一些他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大娃娃等,使他必須兩隻手來拿,這樣就可以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寶寶站得較穩時,爸爸媽媽可以試着把玩具放在另一邊,引導寶寶轉動身體,在過程中練習平衡能力。

⑥扶走訓練

讓寶寶在可以扶走的環境裏活動,如讓他扶着牆面、沙發、茶几、小牀、欄杆等,注意輔助物必須是固定的物體,而不能是帶輪子的推車等,以防物體突然發生位移,使寶寶失去重心而摔倒。

⑦蹲在寶寶的前方

爸爸媽媽可以蹲在寶寶前方,展開雙臂鼓勵寶寶過來,先是一兩步,再一點點增加距離。平時應多給寶寶自由活動的機會,不要把寶寶抱着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個地方。

⑧不畏摔倒

寶寶學走路時,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媽媽不必過度緊張,你的過度緊張反而會加劇寶寶對學步的恐懼。當寶寶學步跌倒時,媽媽應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