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來,馨子從第一次月經結束後,第二次月經相隔一年時間纔來,之後都是多年來一次,是嚴重的月經不調,但她從未到醫院就診。不同女性的週期變化是不一樣的,也可能會出現週期相對較長或短,但這個變化前後不超過7天,即月經…

原標題: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案例一:

28歲的馨子一直在備孕,但始終沒結果。去醫院一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非常薄,而且雌激素很低。

原來,馨子從第一次月經結束後,第二次月經相隔一年時間纔來,之後都是多年來一次,是嚴重的月經不調,但她從未到醫院就診。

案例二:

17歲女孩小琦在學校上課時突然暈倒,把同學老師都嚇壞了,大家趕忙把她送到醫院急救。 經過檢查才知道,小琦是患上了“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因爲出血量大誘發貧血而暈倒。

小琦說,自己這回月經已經來了10天還沒停,她以爲經期出血時間長一點也沒什麼事,也沒讓父母知道,誰知道會突然暈倒。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在女性的一生中,都要經歷一段特殊生理期。就是每個月要來一次例假。大家常稱爲月經,既然是月經,就應當每個月來一次。但總有些“大姨媽”不按套路出牌,要麼遲遲不來,要麼經常光顧,本文就來跟大家說說月經不調那些事兒。

月經週期多久纔算正常?

女性生理週期是由卵巢產生雌孕激素週期性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月經週期是第一天到下次月經前一天之間的天數。一般來說,女性月經週期爲28-30天。不同女性的週期變化是不一樣的,也可能會出現週期相對較長或短,但這個變化前後不超過7天,即月經週期在21天到37天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但每次的週期都是規律性的。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第2張

近來小九看到有說法稱,月經週期長的女人老得比較慢,這種說法是真的嗎?那麼相對月經週期短的女人是否就老得比較快呢?

月經週期長,女人老得比較慢?

女性一生排卵的細胞約有400多個,但這只是平均數值。有些人雖然週期短,但可排卵的數目多,生育時間反而長。而且不是每次月經都會有排卵,青春期和臨近更年期會經常出現功能性子宮出血,一般是無排卵的。單純以月經週期長短來估計衰老早晚是不準確的。

月經週期長短主要由卵泡發育成熟的週期決定,有的人卵泡發育時間長,比較慢,相對月經週期就會長一點;相反如果卵泡發育速度快,月經週期則會短一點。整個月經週期經歷月經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黃體期四個階段,在過程中,每個人花費的時間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不同的月經週期。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第3張

而且,每個人的黃體期是固定的14天,週期相對短的人,代表其卵泡成熟更快一些,相當於比別人多排出幾十顆的卵子,並不會導致卵子提前排完。雖然說每個女性一生的卵子數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定的,但並不代表每個女人的卵子數量是相同的。都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月經週期短的女性並不需要過分擔心。

此外,如果突然性月經變長或者變短,則需要考慮身體是否出現某些疾病,或者精神狀態、環境改變、情緒波動、藥物以及營養狀況等因素變化所導致的月經不調,還需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提醒:月經經常推遲,警惕這些疾病!

生活中如果女性發現自己的月經異常,月經遲遲不來,那需要足夠重視,是否是這些病症引起的?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第4張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林場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一般出現子宮肌瘤後局部肌瘤體積增大,容易對子宮功能造成影響。當子宮受到損傷可能就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月經推遲、月經明顯紊亂的情況

2、甲減

如果女性在40歲之前就出現月經量減少,月經遲遲不來的這種表現,多半是甲減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引發各種不良表現,除了月經遲遲不來還可能會有食慾不振、嗜睡等情況。

3、卵巢腫瘤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器官,其功能受損,出現癌變後的雌激素水平波動明顯,可能就會影響卵泡的發育,甚至讓女性月經異常。如果總是有月經推遲情況,最好及時檢查身體,看看是否和卵巢部位發生了癌變有關。

月經來23天和33天,哪個更健康?爲什麼會延遲?醫生如實回答 第5張

友情提醒,月經不規律需要得到女性足夠重視,一切月經異常都需要多注意,及時去醫院檢查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及時採取相應對策,才能讓月經這個“親密夥伴”變聽話。

你每個月的月經準時嗎?

參考文獻:

[1] 月經週期短,絕經就會提前嗎[J].伴侶,2015:60.

[2] 月經週期長,女人老得慢?[J].戀愛.婚姻.家庭:養生,2017: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