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成績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學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成績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學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1年,研究者唐納德(AdeleDiamond)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爲想要讓孩子在未來社會中有更好發展,就應該重視創造力、自我控制能力、靈活性以及紀律性,這些功能的核心是“執行功能…

成績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學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原標題:成績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科學家的答案出乎意料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3歲之前,曾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生怕耽誤了孩子。而這種現象,隨着孩子長大,越來越少見,甚至會在孩子入學後,變爲懷疑孩子的智力。

你有這樣的經歷嗎?智力是天生的嗎?後天能培養嗎?智力高的人,更容易成功嗎?

今天探討的主題是“ 智力的組成“。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瞭解到:

什麼是預測未來的指標; 智力的組成部分及社會對多元智力的需求;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希望這個專欄可以幫助你擦亮眼睛,更從容地規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本文是果殼童學館“智商專題”的第3篇,前兩篇探討的主題分別是智力測驗的準確性&影響一個人智力的因素。關注果殼童學館,在後臺對話框回覆“智力”兩個字,可以獲取全部3篇文章。

(☝️先關注,再回復)

???? ???? ????

電影《烏龍特工》中主人公卡爾文在學校裏成績優異,作爲校園明星的他被衆人寄予厚望。資質平庸甚至慘遭霸凌的鮑勃則一直被當做衆多“分母”中的一員。

不過,成年後的他們境遇卻顛倒了過來——年少成名的卡爾文,工作後碌碌無爲,而鮑勃則完成了自我價值實現,成爲人生贏家。

????《烏龍特工》劇照

王安石的《傷仲永》中,也記錄了一位神童從驚豔世人到光環消失的過程,類似的例子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到底什麼纔是成功的預測指標呢?

1

什麼纔是預測未來的指標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特曼(Lewis M. Terman)的研究——他連續追蹤一羣在智力測驗中得高分的“神童”,多年後發現,相比較同齡人,這羣受訪者獲得博士學位、成爲科學家的比例要高10-30倍。

但特曼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他本來預期這羣人中可以誕生改變世界的曠世奇才。

更令特曼意外的是,智力測評分數達不到129,而被特曼拒之門外的兩位兒童,在數十年後卻成爲了諾貝爾獎得主:半導體的發明者之一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及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Luis Alvarez)。這兩位科學家均以非凡的創造性著稱。

????電影《送我上青雲》截圖,男主角因爲從小會背圓周率而被稱爲“神童”,但是長大後一事無成,背誦圓周率變成了家庭聚會的固定表演節目。

也就是說,如果以取得博士學位等指標作爲成功的標準,那智力水平高的羣體會有更大概率成功。但是,如果以創造性爲成功的標準,那麼從小智商高的人,成功的概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

如果智力水平不是預測未來成就的絕佳指標,那什麼纔是呢?這個指標有可能是創造性嗎?

教育家蘭祖利(Joseph S. Renzulli)基於對創造性的推崇,提出了“天賦的三環”理論,該理論認爲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1]:

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力; 創造力,指“包含好奇心、獨特性、創造性以及願意挑戰傳統與慣例的意願”); 對特定問題/領域有高水平的執着,包含一些非智力性的特徵——恆心、決心、意志和正能量。

????天賦三環理論示意圖

在他看來,智力只需要保持在中等水平就足夠了,教育不應該追求書本知識的獲取,而應該創設更多可能會提升孩子創造性的情景[2]。

與蘭祖利持類似觀點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基於這種反思提出了“成功智力”這一概念。他認爲,與其過度關注學業成績,不如把教育重點放在成功智力上。

“成功智力”是人通過適應、操縱和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最大化自己的優勢並彌補劣勢來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能力。他認爲,培養學生的成功智力也應該是教育的重點之一[3]。

以上這些理論都說明,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只在意學業成績的起伏、智力水平的增長是不夠的,還應該給他提供探索不同能力的平臺,讓孩子趁早找到自身天賦所在。

2

智力的組成部分

及社會對多元智力的需求

現如今,年輕人開始在很多新興職業中嶄露頭角:視頻up主、電子競技比賽選手、手辦製作者、插畫師等。這些職業呈現出一種趨勢:未來社會中,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專屬職業。多樣的職業也反映了現如今社會的多元智力需求,即對不同能力的需求。

那麼,智力究竟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如何培養呢?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以心理測量學爲基礎,利用相關係數理論推演出智力組成的“二因素說”,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其中,“G”因素是人類智力的核心,指的是人從經驗中總結出事物之間的關係並將由此所獲得的認識加以運用的能力。

斯皮爾曼的學生、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將“G”因素進一步分爲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4],更加鮮明清楚地描述了智力的組成的發展。其中:

流體智力是個體解決新穎、抽象問題時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一種以生理爲基礎的認知能力,如記憶、知覺、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隨生理成長曲線而變化,到20歲左右達到高峯,而後逐漸下降。

晶體智力則是後天形成的,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如詞彙概念、常識、言語理解等。它可以要緩慢上升至25歲或30歲以後,一直到老年時期才逐漸衰退,幫助我們“活到老,學到老”[6]。

除了“二因素說”,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還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這個理論把智力構成分析剖析得更細緻,他還認爲存在8種相互獨立的智力系統[5],即:

個人內省智力 人際關係智力 肢體動覺智力 音樂智力 語言智力 邏輯數學智力 視覺空間智力 自然觀察智力。

????多元智力理論

這些不同的智力系統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不同人的智力水平。

而且,不同孩子的各種智力的發展趨勢也存在差異。有的孩子比較擅長計算,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得比較早;有的孩子則更擅長言語,語言能力就會在比較小的時候展現。

總之,家長應該對孩子展現出更多的耐心,在不同的任務中去觀察孩子各種能力的具體發展,發揮所長,補其短板。

3

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

我分享一篇論文的結論。

2011年,研究者唐納德(Adele Diamond)等人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爲想要讓孩子在未來社會中有更好發展,就應該重視創造力、自我控制能力、靈活性以及紀律性,這些功能的核心是“執行功能”,與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8]。

唐納德還列舉了幾種提升“執行功能”的方法:

1、有氧運動

有研究顯示,將7-11歲的兒童隨機分配到三個組中,一組每天20分鐘的集體有氧運動(跑步、跳繩、籃球和足球),一組運動持續40分鐘,一組什麼都不做。

一段時間之後,運動組比非運動組的兒童在執行功能和數學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均表明,每週定量的有氧運動有益於執行功能的發展[9]。

2、正念訓練

正念是一種意識、注意和記憶力的訓練技巧。它需要人注意自己的每一個狀態,並以一種非判斷性和非反應性方式進行反思。

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正念訓練,每天一次24分鐘,連續進行六週。結果發現,相比較沒有進行訓練的組,正念訓練組的執行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定期的瑜伽對執行功能也有助益[10] [11]。

3、認知訓練

近年來,電腦端與手機端的認知訓練層出不窮,很多研究發現了它對執行功能的促進作用,但是也有不少研究對其作用性產生質疑。

2019年的一項元分析表明,認知訓練對不同類型的學齡前兒童作用不同:對處於風險中(多動症或者底層家庭中出生)的兒童來說,認知訓練有效得多;而對於發展風險較小的孩子則作用不大[12]。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理性看待孩子的能力發展。

比如,認識到個體能力發展有先後,就像是達爾文那樣的天才,也曾在幼年時期被其父母認爲是弱智;

比如,人有不同種類的能力,每個人的發展不一定是均衡的,以及不同的能力發展趨勢也不同;

再比如,不要過分在意學業成績,而是應該注重創造性的發展。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希望大家也可以有一雙追光的眼睛。

本文是果殼童學館“智商專題”的第3篇,前兩篇探討的主題分別是智力測驗的準確性&影響一個人智力的因素。關注果殼童學館,在後臺對話框回覆“智力”兩個字,可以獲取全部3篇文章。

(☝️先關注,再回復)

- END -

作者 | 黑將軍,用腦科學+心理學的思維看兒童。

策劃/編輯| 林乙乙,一個三歲男孩的媽媽,不雞不卷,只想帶着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參考文獻 |

[1]Renzulli, J. S. . (1979). What makes giftednes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finition. ence & Children.

[2]Renzulli, J. S. (2003). The Three-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79–96. doi:10.1016/b978-008044198-6/50007-3

[3]Sternberg, R. J. (1996).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4]張積家. (2004). 普通心理學.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Gardner, H. . (1985).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3), 19-35.

[6]M Lövdén, & Lindenberger, U. . (2007). Intelligence.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508(7496), 763-770.

[7]Hartshorne, J. K., & Germine, L. T. (2015). When Do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Peak? The Asynchronous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4), 433–443. doi:10.1177/0956797614567339

[8]Diamond, A., & Lee, K. (2011). Interventions Shown to Aid Executive Functio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4 to 12 Years Old. Science, 333(6045), 959–964. doi:10.1126/science.1204529

[9]Davis, C. L. , Tomporowski, P. D. , Mcdowell, J. E. , Austin, B. P. , Miller, P. H. , & Yanasak, N. E. , et al. (2011). Exercise improves executive function and achievement and alters brain activation in overweight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0(1), 91-8.

[10]Sanger, K. L. , & Dorjee, D. . (2015).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a neuro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investigating modifications in atten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using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5(3), 696-711.

[11]Zelazo, P. D., Forston, J. L., Masten, A. S., & Carlson, S. M. (2018). Mindfulness Plus Reflec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Executive Fun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doi:10.3389/fpsyg.2018.00208

[12]Scionti, N., Cavallero, M., Zogmaister, C., & Marzocchi, G. M. (2020). Is Cognitive Training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Executive Functions in Preschool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doi:10.3389/fpsyg.2019.02812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