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不管是發脾氣還是講道理,都是建立在理解、認同和具體指導上的。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想怎麼去說,卻忘了如何去聽。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在孩子最絕望的時刻,她看不到孩子…

原標題:“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作者丨 芊和

週末去健身,在游泳館看到一位媽媽帶着五六歲的女兒學游泳。

小女孩是第一次學游泳,媽媽怎麼說都不肯下水。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張

最開始,媽媽還耐心地開導她,鼓勵她“要勇敢”,承諾給她“買想要的玩具”。

可小女孩依舊有些磨蹭。

最後,媽媽不得不說:

“自己選擇學游泳,就必須堅持下去”。

整個過程持續了足足有20多分鐘。

可不管怎麼說,小女孩都一直哼哼唧唧地哭泣。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教練已經上了大半節課。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3張

媽媽終於忍不住爆發了,大吼道:

“今天不下水,就別回家!”

小女孩“哇”地大哭起來,不得不在媽媽的大聲訓斥中開始上課。

即便開始上課,但眼裏卻是藏不住的恐懼和委屈。

身爲父母,我特別理解這位媽媽的無奈。

我們都知道“發脾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所以,我們都努力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4張

沒想到的是,再完美的道理都很難說服孩子。

從耐心講理到大吼大叫,這變成了很多父母跳不過的固定程序。

如何搞定孩子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難題。

其實,不管是發脾氣還是講道理,都是建立在理解、認同和具體指導上的。

聰明的父母既不會讓孩子在嚴厲的恐嚇下順從,也不會讓孩子在空洞地說教中膩煩。

其實,除了發脾氣和講道理,我們還有很多方法解決問題。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5張

發脾氣和講道理是最沒用的教育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反覆提到: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刻意感動。”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6張

發脾氣和講道理爲什麼沒用?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說:

“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小女孩不知犯了什麼錯誤,被父母教育後情緒激動地回到自己屋裏。

媽媽跟在她身後喋喋不休地問:

“你今天的事情是錯的還是對的?”

“錯了改不改?”

“該不該得到教訓?”

即使在小女孩承認錯誤後,她依然步步緊逼:

“你的態度怎麼這麼不端正?”

視頻中的女孩明顯已經處於情緒崩潰的邊緣,她聲嘶力竭地反問:

“怎麼樣?”

“那又怎樣?”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7張

短短兩分鐘的視頻中,她咆哮着說了7次“怎麼樣?”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8張

女孩的情緒已經開始崩潰,可父母沒意識到問題在哪兒。

一次次“耐心”地說教,卻一次次引來孩子愈演愈烈的反抗。

這中間到底哪兒出問題了?

其實,孩子能否心服口服地認識錯誤,首先取決於孩子當時的情緒,而不是你的道理。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耐受窗”理論,意思是:

只有當我們的情緒在承受範圍之內,才能維持理性思考。

試想一下:

在你悲傷至極或者暴跳如雷的時候,有人對你滔滔不絕地講道理,你能聽進去嗎?

即使他說得再正確,估計你也想讓他趕緊閉嘴。

一個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情緒控制力遠不如我們的孩子了。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9張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感性思考遠大於理性思考,這是由生理基礎決定的。

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神經區域:杏仁核和新皮層。

杏仁核屬於原始腦和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主要功能是處理我們的情緒和情感,又稱“情緒腦”;

新皮層是指大腦皮質的外側。

它掌管着分析、計算、推理、決策等高級神經活動,又稱“理性腦”。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0張

對孩子而言,出生時就已基本長好的杏仁核佔絕對優勢,掌管了感性情緒。

而掌管理性控制的新皮層要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奪回主導權。

這就是當孩子情緒不夠平靜時,不管父母對孩子發脾氣還是講道理都沒效果的原因。

作家阿黛爾·法伯說:

想要幫助孩子,就要面對他們的感受。

每一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聰明的做法是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考慮如何處理問題。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1張

真正的溝通要走進孩子心裏

演員孫儷曾在微博上分享過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她說: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

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2張

對於孫儷的看法,深以爲然。

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說不通,並不是孩子不講道理。

而是我們只有先和孩子“通情”,孩子才能“達理”。

真正的溝通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進他們的內心。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用最恰當的方式作出迴應。

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需要有3個“一”:

● 一雙傾聽的耳朵

一位媽媽在知乎上提問:

“女兒今年上大學,要用被獎勵的錢買LV包,我應該怎麼對她說?”

其中一個高贊答案說:

“如果是我,我什麼都不想說,我想聽她說。”

是啊,孩子爲什麼要買LV包?

是喜歡這個牌子,還是看同學用過?

是期待了好久,還是一時心血來潮?

從爸媽的小女孩兒變成父母不瞭解的少女,孩子是什麼時候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3張

這些都是作爲家長的我們最應該瞭解的。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想怎麼去說,卻忘了如何去聽。

當孩子憤怒發脾氣時;

當孩子哭鬧不肯配合時;

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

我們最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制止或改變孩子,而是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我們有着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讓我們少說多聽。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孩子。

● 一雙客觀的眼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深受讀者贊同:

不帶評論地觀察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和基礎。

在親子溝通中,更是如此。

因爲,任何對他人的評價都會夾雜着我們不自覺的需要和價值觀,影響我們對真實現狀的客觀瞭解。

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這樣:

孩子沒完成作業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他又不好好學習;

孩子拒絕參加比賽,我們立即想到他是貪玩想偷懶。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4張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沒完成作業會不會是因爲孩子身體不舒服?

不想比賽是不是因爲他想幹其他有興趣的事?

在沒有弄清楚狀況前,很可能我們會用自己的偏見和固執阻礙了和孩子的交流。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作爲父母,我們只有在心態上做到不評判孩子的行爲,才能真正接納孩子,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

● 一顆敏感的心

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男生高三時因學習壓力過大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5張

自殺前,他給母親發了一條短信:

“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

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現吧,我愛你,下輩子,別做我媽了,太累了。”

母親發覺他情緒不對,立即給他回了信息。

可不久後,她還是接到了兒子自殺的消息。

孩子爲什麼出事了?

先來看看母親在兒子有負面情緒後的回覆:

“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

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周邊的幾個學生。

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6張

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

但也不難發現,這位母親根本沒有聽懂孩子話裏的無助和悲傷。

在孩子最絕望的時刻,她看不到孩子的壓力、疲憊和脆弱,卻依然在希望他上進、鞭策他成功……

這些話,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對於孩子,不只要用力去愛,更需要用心感受他們內心的需求。

你真的共情了,孩子會知道的。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7張

想讓孩子聽,試試這樣說

當你真正走進孩子內心理解他們,就達到了溝通的第一步。

但是,想讓孩子配合我們往積極的方向發展,作爲父母我們不妨用點兒“小套路”。

比如,你想讓孩子努力學習,不要發脾氣逼他學,也不用講道理教他學。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網上流行的“FFC模型”誇獎他,鼓勵和認可會讓他鼓足幹勁兒。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8張

你可以這樣說:

“寶貝,我今天很高興,(F feeling,描述感覺

你用了半個小時就背會了課文(F fact,用事實說話)

媽媽到現在都沒背會”(c compare,跟什麼比較一下)

除此之外,如何讓孩子聽,你還可以試試這樣說:

● 用“我知道”代替“別鬧了”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演員胡可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圈粉無數。

每次小魚兒哭鬧,她都能立刻安撫孩子的情緒。

小魚兒在水堡因害怕而哭泣,胡可說: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19張

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發脾氣,胡可說: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裏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0張

簡簡單單的“我知道”三個字,意味着接納和共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和愛。

這樣的方法,遠比一句粗暴的“別鬧了”要管用。

● 用具體感知代替空洞說教

孩子不喜歡刷牙,可以說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講道理、威嚇、恐懼都收效甚微。

而孫儷是這樣做的。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1張

她給孩子看了一個名叫《高糖陷阱》的紀錄片。

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血淋淋的圖片,讓孩子直接感受到不好好刷牙的嚴重後果。

不用家長多說,孩子就自覺刷牙去了。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2張

很多時候,用事實說話,讓孩子親身感受,比一萬句苦口婆心的道理都管用。

● 用輕鬆幽默代替嚴肅枯燥

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國外搞笑視頻。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3張

爲阻止14歲的女兒穿超短褲上學,愛女心切的老爸是這樣做的。

他沒有嚴厲地制止女兒,也沒有試圖對青春期的女兒講道理。

而是靈機一動,穿上同款超短褲,對女兒說:

“你要敢穿這個去上學,我就敢穿這褲衩每天去校門口接你放學。”

於是,在全家人的大笑中,一次溝通危機解決了。

如何說服孩子,不妨學學習位外國老爸,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代替嚴肅枯燥的說教。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4張

有人說,在親子溝通中,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因爲孩子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和交流。

願所有父母都能用智慧和愛,實現跟孩子的親密溝通。

——End——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5張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體驗人生,記錄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讀懂自己,讀懂人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忘了,女兒才6歲!”一位媽媽的自述看哭無數人 第26張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