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你們現在過得好嗎?

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你們現在過得好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原標題: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你們現在過得好嗎?

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你們現在過得好嗎?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會伴隨終生。我們的親密關係、與子女的關係,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我們與父母關係的投射作用。孩童時期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多愛的人,內心深處會感到匱乏和不安;長大後,這些陰影也會投射到此人的家庭生活裏。

00

伊能靜大概是女明星裏,爲數不多願意直面原生家庭議題的。

她結束長達22年的第一段婚姻後,長時間被網絡暴力攻擊。在此期間,她嚴重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一度崩潰想自殺。

直到後來,她找到這個命運裏的癥結:來自原生家庭裏——母親對她的否定。

因爲她不是個兒子,父親在她年幼時便拋棄了她們,母親也常對她說:“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就會過得好一點。”

在母親的心裏,“並不想讓她出生”。

她從小就有罪惡感,不斷質疑自己“該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

而《奇葩說》姜思達的被採訪視頻,也從側面完美回答了“被原生家庭傷害過,到底是一種什麼體驗”這個問題。

他自曝自己:“即使再熟,也很難相信別人。”即使是他愛的人,他依然無法相信對方。爲此,姜思達一直很痛苦。

追溯他現在痛苦的根源,便是過去父母離婚期間的事情。

“在家的時候我媽會罵我爸,而出去玩的時候我爸罵我媽,你也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哪一句是血口噴人。

有時候和媽媽相處久了會比較恨爸爸,但一旦帶着這種恨意去見爸爸時,爸爸又會很失望……以至於我不知道自己該相信誰,該相信什麼。”

不管我們長到多大,其實我們的心智,一直停留在原生家庭毫無防備的狀態裏,我們內心的孩子到底承受了多少傷,我們是完全被動接受的。

他媽媽也曾試圖開導他,說:“都過去了,即便我和你爸爸現在在一起,你想要嗎?”

他失聲痛哭:“別說了,求你別說了。”

01

前幾日去看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讓我驚喜的是,國內竟然也有電影把目光聚焦在了校園霸凌議題上。

不過令我最難過的,不只是女孩易遙被霸凌,還有她媽媽對待她的態度。

易遙出生在上海一個逼仄狹小的弄堂裏,她媽媽靠給人按摩維持生計。鄰居們都瞧不起這兩母女,明裏暗裏地嫌棄、譏諷。

她媽媽把所有氣都撒在易遙身上。易遙肚子痛,跟媽媽說,卻只換來冷冷地一句“矯情”。

也因此,易遙選擇一個人偷偷跑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她感染了“性病”。這樣噁心的結果和鉅額的治療費用,對於一個正值青春期、對性只有朦朧意識的女孩子來說,只帶來深深的恥辱、愧疚、恐懼、痛苦和委屈。

禍不單行,她去看病時被同班嫉妒她的女孩子看到。自此,便開始了易遙在校園被霸凌的黑暗時光。她頭髮上總被刻意黏上口香糖,走在校園無端被潑冷水。男生圍堵她,女生結伴侮辱她扒她衣服……

可即便被欺負到這個地步,她還是不敢跟媽媽張口說。因爲她不確定,若是說出,她會不會被媽媽痛打一頓。

後來,面對無數欺凌她的人,她嘶吼:“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我要你們內疚一輩子。”遂即跳入深海。

看到這裏,我心裏一陣疼痛。

她的原生家庭,和伊能靜太像:被父親拋棄,被母親否定,心裏極度脆弱、極度敏感。

這就是沒有成功、美貌加持,沒有自己事業的,千千萬萬的「伊能靜」。

被霸凌的孩子背後,大多站着不理解孩子的父母。

殺死易遙的,是校園霸凌,更是那個不幸的原生家庭。

02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因爲她的來處,都不承認她的存在。

易遙媽媽,常動不動就讓她去死,罵易遙是個“賠錢貨”。

媽媽堅決不給易遙換新校服的錢,讓她成爲學校裏的“另類”,埋下了她被欺凌的導火線。

媽媽的顧客通過毛巾把性病傳染給了易遙,直接導致她被無數人潑髒水。

遇到棘手的問題,易遙們只能躲在被子下面,默默地哭泣,把所有悲痛、屈辱打碎牙齒和血吞。

因爲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沒有能力。

也因爲她還小,家長不管,她只能用最愚蠢的方式解決問題。

影片裏,易遙面對自己染上的“髒”病,面對數千元的醫療費,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她最終走進了一家非常不正規的“小診所”。

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不會自愛。

易遙們心裏無比自卑,自我價值感差,在心理學上,稱爲“低自尊人格”。

在生活中會常常貶低自己,進而陷入“失敗——自我貶低”的死循環。具體表現是無論何時都會卑微到塵埃裏,把所有錯歸咎在自己身上。

03

這些在原生家庭裏吃過虧的孩子,一定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自給自足。例如,易遙就需要媽媽無條件的支持和滿滿的愛。影片中,最終有了媽媽理解的易遙,眼裏滿是對抗全世界惡意的堅定和勇氣。

知乎上有人問:“那些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他們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也溫暖了身邊的人。”

電影裏的顧森西就是這樣的,他是照亮易遙黑暗世界的一束暖光。

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那些曾經被校園霸凌的孩子,伊姐希望他們可以放下那些自我攻擊,不在意那些傷害,因爲自身圓滿,無懼外物。

我覺得就是最好的結局,也是生命自身的勝利。

文 |伊姐(周桂伊)

來源 |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補充:

原生家庭,不該是你拒絕成長的理由

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但“原生家庭已經不能再重來,那我能怎麼辦?”這恐怕是大多數人陷入無助感之前的自我發問。

有些傷害,代代相傳,我們的父母很可能也是受害者。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同樣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生命質量,但成長卻是我們自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原生家庭重要,但並不意味着不能改變,我們還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我成長。並且,作爲父/母的你,也將會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如何降低原生家庭對你的負面影響?

(1)接納:童年無論好壞,都已經是我們生命裏的一部分

接納,不是接納來自父母的傷害,而是接納我們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滿苦難和荊棘的。

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傷痛看似是人爲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無意的過失。因爲沒有哪位母親會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發誓要傷害自己的孩子。而後一系列不良行爲的背後,一定有她潛意識的某些動因。

因此放下與父母糾纏,就是我們處理童年創傷的第一步。

(2)認同:我們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我們的習慣和行爲方式大多是從父母那裏學習來的,而我們的父母亦然。

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也是他們的養育者對待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情緒處理方式,他們的養育態度,極大程度都代表着他們父母的方式。

所以他的拋棄,羞辱,和毆打,或許都是來自於他童年裏的一種強迫性重複。他內化了父母的毒,然後傳遞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

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幾乎可以斷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這樣你的恨或許可以減輕許多。

(3)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的

現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論,認爲父母是一門終身職業,要經歷正規訓練,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養育好孩子,但事實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單一的方法論,而是父母的人格論。

我見過高學歷的父母當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見過目不識丁的父母特別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着明顯的心理疾患,帶着他們去正規途徑進行治療是上策。如果他們拒絕,那就儘可能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

(4)傾訴:對不起,我暫時沒有親近的能力

中國曆來將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後,其實需要另一個詞來支撐,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對子女的慈愛,那麼子女就很難發自內心去孝順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甚至拋棄了你,你不可能一邊捂着流血的傷口一邊還大聲的說“我愛你,我感謝你”,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應。

最好的療愈途徑,是面對面和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爲給你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願意孝順他們,親近他們,而是你暫時沒有這個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員伊能靜那樣,她直到四十歲還帶着母親兒時留給她的消極影響生活,一度精神崩潰到想服毒自盡。後來她接受心理治療師的建議,通過電話告訴母親,當年母親那樣冷落並且怨懟自己,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最後母親首次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伊能靜才得以將童年那一頁翻過,繼續開始新的生活篇章。

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闡述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會讓父母難以接受,所以這樣的傾訴,最好是在專業的幫助下進行。但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並不是不願意親近他們。

(5)尋求幫助:找一個專業的諮詢師幫助你

最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非常糟糕,過去的創傷極大的影響了現在的關係和生活,那請你去找專業治療師做治療。

如果創傷來自父親,建議去找和父親年齡相仿的男性治療師,如果創傷來自母親,建議找和母親年紀相仿的女性治療師。

相信治療師這一個重要客體,給你的抱持和接納,可以作爲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幫你逐漸平復來自現實父母的那部分創傷。

生命最初,我們藉由母體來到這個世界,過程是被動的。

今天,我們可以通過童年裏那道裂縫,迎接生命中的第二縷陽光,讓自己獲得重生。

版權說明:我們旨在分享,尊重原創!

2. 所有轉載均標明原始來源與原作者,如盡力覈查未能發現原始出處和原作者,則默認“來自網絡”。若有疏漏歡迎原作者及時聯絡署名或刪除。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