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寶寶3歲了,自從斷奶以後就有愛“摸乳房”的習慣,這讓我很無奈。我跟他講道理,可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我打過,也罵過,結果他覺得我不愛他了。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3歲對孩子來說是個分水嶺。在育兒過程中,父母的重心則從孩子的餵養轉移到教育上來。

孩子3歲前習得了自己獨立用餐、穿脫衣物、獨立如廁等自我照顧的技能後,很多父母認爲孩子會成長的越來越好。

然而,在孩子3歲後,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煩惱:

“我家寶寶3歲了,自從斷奶以後就有愛“摸乳房”的習慣,這讓我很無奈。我跟他講道理,可孩子根本不當一回事。我打過,也罵過,結果他覺得我不愛他了。婆婆還說:沒關係,孩子還小,讓他摸吧!我快要崩潰了。“

我女兒都4歲了還啃手指,看電視時啃,寫作業時啃,就連走路時也在啃,十個手指都被啃得禿禿的。無奈下我只能給她的手指上抹苦瓜汁、風油精。結果反而啃得更厲害。

“我孩子常常大發脾氣。他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所以我很不願意帶他出去。每次他發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弄得我筋疲力盡。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2張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以上行爲,第一反應是打罵呵責孩子。

但其實孩子和我們思考方式不一樣,他們的世界裏沒那麼多禁忌,對孩子的一些行爲,與其過於苛責,不如多用好奇的態度去探索,多想想背後的原因。

01糾正孩子動手行爲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3張

曾經有網友發佈一段視頻:

在成都地鐵裏,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擡高腿朝爺爺臉上踢去,爺爺只是嚇唬了他一下,小男孩後來又去打奶奶。而整個過程中,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怎麼制止。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4張

網友看後不淡定了,大多數網友表示孩子從小沒教育好,慣壞了,這樣下去長大了更不得了。

根據兒童感統發展的觀點來看,孩子因爲年齡不同,打人行爲背後的動機也不同,教養的方法也有所差異。

若以孩子的年齡來看,2歲以下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他們不懂得用語言來表達生氣或難過的負面情緒,只好用肢體動作來表達

他們的本體覺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很難判斷出手的輕重,孩子可能覺得他只是輕輕碰了和自己搶玩具的小夥伴一下。

3歲後,孩子仍然經常出現打人的行爲時,父母便要探究其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看在眼裏不自覺便會學起來。不論是親朋好友間的嬉笑打鬧,甚至是電視、影片中的情節,都會成爲孩子的“打人行爲示範”。

若有感統失調的孩子,與人打招呼或碰觸因爲力道控制不好,也就很容易被誤解是打人。也容易因爲控制不了自己的衝動情緒,出現打人的行爲。

父母可以透過讀繪本故事,幫助3歲後的孩子學會分辨不同的情緒樣貌。可以在孩子動手之前阻止他。同時利用「紅綠燈」的概念教導孩子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

02糾正孩子吃手行爲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5張
“孩子都快6歲了,最近老是喜歡咬手指頭,有的都咬裂開了!是不是缺什麼?”“孩子從4歲起就老咬手指頭,現在已經13歲了,十個指頭沒一個好皮膚,其他方面發育良好。到底怎麼回事呢?”......

咬手指、不管什麼直接就往嘴裏塞,這一現象在2歲以前的嬰幼兒身上十分普遍。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此時嬰幼兒正處於口脣期,其顯著特點是用口腔吮吸或咬東西的行爲來認識世界、愉悅自我和獲得安全感。

此時,家長不必阻止,只需爲他們提供乾淨、適宜的物品滿足他們的需要。當嬰幼兒心理上得到充分滿足,會順利度過這一階段,自然而然地改掉咬東西的習慣。

如果2歲之前父母沒有很好地滿足孩子吃手的需求,便很容易導致他們的口腔敏感期被大大延長或者是推遲。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孩子3歲後依然或者是突然開始吃手,咬指甲,甚至咬小朋友。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6張

那麼,3歲後孩子仍吃手,甚至咬人到底該怎麼辦呢?

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可以拍照讓孩子自己對指甲修剪前後進行對比;在秋冬天,可以讓小孩戴上手套,也能減少咬指甲的頻率;而當孩子正在咬指甲的時候,可以用一些需要手部參與的活動(比如搭積木,畫畫等)來轉移注意力。

多給孩子做口腔觸覺按摩,找來乾淨的紗布,纏在手指上,伸到孩子的小嘴巴里,以孩子能夠接受的力度,輕輕按壓孩子的牙齦,軟齶,以及舌頭等部位。

03糾正孩子踮腳尖行爲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7張

有位網友@翅膀和小水說道:

我家娃大概內心住着一個芭蕾舞者,平時走路就喜歡踮腳走,聳肩,塌肩,踮腳,前傾,晃動……怎麼糾正都糾正不過來,心塞死了。

學步階段的孩子,因爲腿肌肉未經過訓練,身體協調度不夠,腳丫缺乏觸地感,於是踮着腳尖走路。但踮腳走路的現象一般會隨着生長髮育而消失,2歲內寶寶偶爾踮腳走路屬於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但如果孩子在3歲之後,還基本採取踮腳走路的方式,家長需要提高注意了。先看看孩子的鞋子是否合適,是不是因爲鞋子的問題導致走路不舒服。

每個月都要試試看孩子鞋的大小是否合適,前腳趾和鞋前端是否有約一指寬的空間。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8張

而有些孩子總踮腳,可能是因爲感覺統合功能的失調。

孩子討厭腳底不斷傳來的觸覺刺激,爲了減少這樣的刺激,就會選擇踮腳的方式來走路。

同時,當孩子本體覺發育不良時,大腦就會下達命令讓孩子做出可以獲得本體覺刺激的行爲與動作,踮腳尖就是其中一種。因爲踮腳尖可以帶來比較多的搖晃感和關節壓力刺激。

日常生活中要多刺激一下這類孩子的皮膚,比如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可以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去觸碰孩子的身體。還可以鼓勵孩子光腳接觸不同的地面,適當的給予獎勵,讓他們習慣接觸外界的環境。

04糾正孩子戀物行爲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9張

在一期真人脫口秀節目中,選手李程遠說出了自己隱藏23年的祕密。

小時候,父親忙着在外跑生意,母親辛苦地操持家裏。每天疲憊不堪,都顧不上對他的陪伴。於是,出生時父親送給他一隻毛絨小熊,沒想到,卻成了他每天入睡再也離不開的陪伴。


睡覺時,他必須要抱着小熊,還必須要用嘴去蹭小熊的耳朵。即使小熊被蹭的破破爛爛,他都捨不得丟。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10張

其實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依戀性“怪癖”,這都在預示: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嬰兒時期用過的裹毯,3歲了還一直要用!沒有小熊玩具在身邊就一直哭鬧,哪也去不了!壞了的玩具也堅決不讓扔,堅持要從垃圾堆裏撿回來!......

看到孩子的這些怪癖,當媽的你有沒有很擔心:爲什麼孩子會那麼過度偏愛一個物品?

其實孩子“執着”於一個物品的現象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18個月到3週歲之間的時候表現最爲明顯,以後會逐漸好一點。

2週歲前後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行動能力表現出信心。想脫離媽媽的懷抱,嚮往獨立的心情特別迫切。 但現實的情況是,離開媽媽懷抱之後的各種恐懼感和自己行動能力的不足,又會讓孩子對某種東西有依賴的傾向。

爲了減少這樣的複雜情緒,孩子們會選擇用一種最熟悉、能隨心所欲的物品來給自己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後期逐漸發展爲對這種代替物產生現強烈的“執着”情感。

所以有很多孩子對小時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洗澡毛巾、包被、擦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軟的東西,容易產生特別的“執着”。

當孩子3歲後,依然無法擺脫對某些或某一物品的依賴或執着,可能就代表着他的感覺統合發展不順暢。

需要家長與老師及時通過適宜的感覺刺激(感統訓練)來幫助他儘早獲得滿足感,實現感覺統合功能的順利發展,從而擺脫“執着症”。

當3歲後仍出現戀物行爲時,父母要常常空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平時多多關注孩子的眼神,多和孩子親吻,擁抱孩子。

如果孩子對一個玩具有很大的“迷戀”,那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玩具,進行各種各樣的遊戲,有效分散孩子注意力。

05糾正孩子喜歡摸乳房的行爲

3歲後,孩子這些行爲就要糾正了 第11張

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煩惱:

“在家還好,出門在外,吃着吃着飯,他也會伸進去摸摸,尷尬死了!”“不給他摸,他就發脾氣,鬧騰,怎麼破啊!” “他就是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摸着我才能睡着……好難爲情啊!”

一些家長會擔心,孩子的這種“很尷尬”的“怪癖”會不會是性早熟,很多時候打不是,罵也不是,關鍵你跟他講道理他根本不聽。

其實,很多寶寶在剛斷奶之後,都會通過摸媽媽的乳房來填補斷奶之後的空缺。

剛斷奶後,因爲缺少安全感,通過“摸乳房”這種方式來填補內心安全感的缺失,是一種正常的行爲。但是,如果孩子3歲以後還是這樣,就值得警惕了。

很多時候,孩子迷戀這種行爲,恰恰是因爲媽媽對孩子過度溺愛,總是界限不清,容易對孩子妥協,導致孩子無法真正斷奶。所以,孩子有這樣的行爲,並不是因爲孩子“性早熟”的問題,而是依戀和界限的問題。

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左右就開始知“性”了,而3-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在這個敏感時期,家長既不可膚淺地給孩子貼上“性早熟”、“耍流氓”等標籤,或是用“打手”、“責罵”來制止,也不可過於溺愛和放縱,給孩子提供一個“戀母”的環境。需要正確對待幼兒性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敏感行爲,跟孩子一起來面對“性”知識。

可以通過一些繪本,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到乳房的故事。當孩子瞭解到乳房的真相以後,往往就不再好奇了。而且,用繪本的方式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會更加容易接納。 爲孩子找一個“代替品”,換個方式滿足孩子的慾望。

結 語

海藍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書中提到:

決定孩子健康和幸福的,是他在成長中有沒有感受到愛,有沒有學會愛;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犯錯時幫他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指責批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你覺得的小偏差,都是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