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給寶寶掏耳屎行嗎?在媽媽腿上掏耳朵,應該是很多人的溫暖回憶吧。掏的時候,耳朵裏酥酥的,癢癢的,很舒服,而且看着掏出來的“內容”滿滿的成就感。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現在輪到我們爲人父母,有時候總按耐不住自己的強迫症,要幫孩子清理清理耳朵。可是掏一掏真的更乾淨、更健康嗎?

不見得。且不說,我們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潔功能,隨着說話、咀嚼、擺動頭部、咳嗽、打噴嚏等動作,耳屎會自行排出。一般情況下,耳屎是不需要手動清理的。

再者,孩子的聽覺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經常給孩子掏耳屎,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耳部疾病,影響到孩子的聽力。

接下來和我一起深入瞭解一下吧。

耳屎是個“寶”

耳屎,學名又叫“耵聹”,是外耳道正常分泌的一種物質,乾燥後呈淡黃色薄片狀。因體質不同,有的人耳朵產生的耵聹呈粘稠狀油脂,又被稱爲“油耳屎”。

耳屎,雖然被稱爲“屎”,但可千萬別小瞧它的作用。它是耳朵的“守衛兵”,吸附灰塵,阻擋小飛蟲、水漬等異物和細菌入侵。周圍有很大的噪音時,還能減少對耳朵的刺激,保護鼓膜。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2張

耳屎,還是外耳道的“滋養品”,有潤滑耳道的作用。有的人會覺得耳朵怎麼越掏越癢,就是因爲少了耳屎的保護,引起耳道幹癢。

還有人覺得“耳屎越掏越多”,也是這個道理。耳屎是耵聹腺的產物,越是頻繁地掏耳朵,就會刺激耵聹腺分泌更多的耳屎,來保護耳朵。

所以,耳屎並不是越掏越乾淨,你費心費力掏出來的不是“屎”,而是“寶”。

掏耳屎,小心掏聾了

不要用牙籤、髮卡、火柴棍、挖耳勺、鑰匙等堅硬物品給孩子掏耳朵。

一是,這類物品本身未經消毒,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細菌帶進外耳道。有時一隻挖耳勺很可能好幾個人用過,如果這些人當中剛好有人患耳疾,那麼很容易交叉感染。

二是,這類物品比較堅硬,而孩子的皮膚又比較嫩,掏耳朵時刮來刮去,不小心會使耳道皮膚破損,引發外耳道炎等。

三是,孩子愛動來動去,掏耳朵的過程中突然掙扎一下、咳嗽、打噴嚏等,或是大人突然手抖了一下,再或者被旁邊的人推了一下,後果不堪設想,輕則引發鼓膜穿孔、耳道感染等,重則聽力減退甚至失聰。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3張

用棉籤掏耳朵,安全嗎?

不安全。

棉籤雖然是軟的,但是如果掏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同樣存在刺破鼓膜的風險。要知道我們耳朵的鼓膜是非常脆弱的,只有約0.1毫米。

寶寶的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第4張

之前,就看到過一則這樣的新聞:深圳一6歲的姐姐幫3歲的弟弟掏耳朵,在掏的過程中,姐姐不小心摔倒,棉籤插進了弟弟的耳道。在送醫途中,弟弟已經聽不到聲音了。

醫生診斷後,稱棉籤完全從鼓膜插到了鼓頰的位置,把聽骨都打散了。最後給弟弟植入了人工聽骨,聽力才恢復到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棉籤的棉花頭在掏耳朵的過程中很容易脫落。我一個耳科的醫生朋友說,棉花球不小心掉落耳道深處的患者隔不了多久就會遇到一例。

還有要注意的就是,棉籤雖然相對柔軟,但是頭部偏大,用它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耳屎推向耳道更深處,不易自然排出,日積月累,容易形成栓塞,幫了“倒忙”。

耳屎堵住了耳朵怎麼辦?

乾性耳屎容易自然排出,但是油性耳屎粘性大,一旦結成很大塊,排出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孩子的外耳道狹窄,咀嚼、說話等動作幅度不大,所以耳屎容易在外耳道堆積。

當耳屎堆積太多,阻塞外耳道時,醫學上稱之爲耵聹栓塞。一旦形成耵聹栓塞,輕則聽力減退,重則誘發外耳道皮膚糜爛、腫脹、耳鳴等。

建議家長擅自處理,安全起見,請儘快帶孩子去醫院,醫院有軟化耳屎用的滴耳劑,耳屎浸泡鬆軟後,耳科醫生會藉助專業設備和器具進行清理。

小掏怡情,大掏傷身

平時給孩子洗完澡後,大人可以用棉花球把耳廓以及耳道口的水漬吸附乾淨,以免流進耳道深處,使耳屎結塊。

如果孩子的耳道口或耳廓處有碎屑狀耳屎,大人可以用棉籤幫忙清理乾淨,但是不建議向耳道深處掏、挖。

也可以定期帶孩子到醫院,由兒科醫生幫忙清理耳屎,以防出現耵聹栓塞。

很多理髮店也有掏耳朵的項目,還有公園裏也有很多采耳師傅,但是我個人不建議。即便操作人員的技術熟練,動作很穩,誰能保證他使用的工具消過毒呢?是否攜帶有病菌呢?

曾經有網友爆料,他享受了一次傳說中超級舒服的“採耳”服務,結果回家沒幾天,耳道奇癢無比,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爲外耳道黴菌感染,耳朵里長滿了“毛毛”。

所以,專業的事還是要找專業的人,掏耳朵還是去醫院找耳科醫生吧。

平時生活中,除了耵聹栓塞,中耳炎也是孩子很容易得的一種耳疾。

如果寶寶不停抓撓耳朵,並伴隨哭鬧、煩躁,或是寶寶的耳朵發紅,湊近聞有難聞的氣味,家長就要警惕寶寶的耳朵是不是生病了,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一下。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