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不會說話,身體有什麼不適時,很難講給媽媽聽,但是寶寶的便便卻會“說話”,只要媽媽能看得懂,就能對寶寶的健康情況瞭如指掌,並儘早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讓我們從便便的性狀、顏色和次數來看看寶寶想告訴我們些什麼吧!

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不會說話,身體有什麼不適時,很難講給媽媽聽,但是寶寶的便便卻會“說話”,只要媽媽能看得懂,就能對寶寶的健康情況瞭如指掌,並儘早採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讓我們從便便的性狀、顏色和次數來看看寶寶想告訴我們些什麼吧!

1

便便的顏色和形狀能告訴你什麼?

黃色軟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一般來說,母乳餵養的寶寶大約在出生三到五天後,便便的顏色就由綠色變爲黃色,性狀較軟,這說明寶寶非常健康,媽媽可以放心。

土黃色或金色硬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2張

配方奶粉餵養的寶寶,便便的正常顏色是土黃色或金色,質地較硬。有時還可能帶一些酸臭味,這是因爲配方奶粉中有些成分沒有被完全吸收,這屬於正常情況。

黃中帶綠的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3張

如果是配方奶粉餵養,有時大便會黃中帶綠,這是因爲配方奶粉鐵質含量很高,當寶寶對奶粉中的鐵質吸收不完全時,多餘的鐵質就會使大便帶綠色。

灰白陶土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4張

正常的大便因爲有膽汁,所以會呈現黃色或綠色,但如果大便呈灰白色,像白陶土,同時寶寶還伴有白眼球和皮膚髮黃,很有可能是膽道梗阻或者是膽汁粘稠,甚至可能是肝炎。需要立即帶寶寶就醫。

鮮紅色或暗紅色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5張

如果便便帶有鮮紅的血絲,表示出血的地方距離肛門不遠,可能是便便乾燥,導致肛門周圍皮膚皸裂。另外,腸炎、腸套疊等疾病也可能有紅色血便,需要及時就診。如果腸道里面有不正常的組織或息肉,會造成不正常的出血。腸道中的大便,經過血色素和腸內細菌的作用,顏色會由鮮紅色變爲暗紅色。

黑色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6張

黑色便便有兩種可能性。如果是服用了治療貧血的鐵劑藥物,就可能出現黑色便便。另一種可能是胃或者腸道上部出血。越高位的腸胃道出血,大便的顏色會越黑。所以遇到黑色便便時,媽媽就一定要當心了。

綠色或黃綠色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7張

這種顏色的便便有兩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一是寶寶剛出生時,排出的胎便是綠色的。第二就是添加了葉綠素含量較高的蔬菜輔食。而當寶寶的大便次數多、量少帶有透明黏液,則表明寶寶處於飢餓的狀態,大多爲奶水不足、飢餓或腹瀉所致。媽媽一定要想辦法把寶寶餵飽。

淺黃色糊狀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8張

如果便便呈淡黃色、糊狀,便量和排便次數都較多,可能是脂肪消化不良。對於母乳餵養或混合餵養的寶寶,就要減少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攝入,多吃水果蔬菜。如果是配方奶粉餵養的寶寶,則需要考慮是否在寶寶輔食中添加了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

褐色水樣便便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9張

如果便便呈黃褐色稀水樣、有刺鼻的臭雞蛋味,很可能是蛋白質消化不良。如果是配方奶粉餵養,嘗試更換水解蛋白奶粉。如果是正在添加輔食的寶寶,需要減少高蛋白輔食,例如雞蛋、牛肉等食物的攝入量,或者暫緩添加這類食物。

其他顏色的便便

當寶寶開始吃輔食後,便便的顏色可很能會發生變化,因爲食物本身也會令便便的顏色改變。吃了火龍果,大便有可能爲紅色;吃藍莓時,可能出現深藍色大便;吃肉過多,便便還會發臭;有時大便內還可發現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2

便便的次數能告訴你什麼?

寶寶便便會說話,你看得懂嗎? 第10張

寶寶便便的次數正常情況下是這樣的:

胎便:每天3~5次,持續2~3天。

母乳餵養的便便:每天2~5次,甚至7~8次。

人工餵養的便便:每天1~2次。

當然,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只要寶寶維持自己的排便規律,並且精神狀態良好,媽媽就可以放心。但如果寶寶突然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很多,伴有哭鬧錶現,就需要引起媽媽注意了,此時就更要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顏色和性狀,做好就醫的準備。

3

化驗大便需要注意什麼?

當寶寶的大便不正常時,建議媽媽不要直接帶寶寶就醫,而是先在家留取寶寶的大便帶去醫院進行化驗,這樣可以避免帶生病的寶寶在醫院等候化驗結果的辛苦。但至於怎樣留取便樣,大多數媽媽可能還不太清楚。兒科醫生建議,千萬不要直接帶紙尿褲來醫院化驗,因爲紙尿褲本身可能帶有細菌,保存過程中又接觸空氣中的細菌,化驗結果並不準確,建議用保鮮膜留取新鮮的大便,再摺疊包裹好,這樣便便就等於被密封好後帶到醫院,但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小時。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