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父母的不快樂是如何傳染給孩子的

父母的不快樂是如何傳染給孩子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是個不敢快樂,不夠快樂的人,孩子就很難發自內心的快樂。

01、

有一個場景,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

炎炎夏日,我們從冰箱裏拿出半個冰鎮西瓜,用勺子挖着吃,一邊“葛優癱”在沙發上,一邊看着電視。

簡直是人間美事啊!

這時,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來,他們會說什麼?

“作業寫完了嗎?” “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啊?” “躺着看電視還要不要眼睛了!” “坐直了看,都要駝背了!”

其實這個場景有多麼罪大惡極嗎,似乎也沒有。可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潑冷水”。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及時喊“不”。

彷彿快樂是罪惡的,是不可控的。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樂感,帶着壓抑和剋制,他們才能成長與進步。

就像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苦盡甘來”“逆水行舟”,必須跟自己“逆着來”,才能進步。

如果孩子快樂了,那麼父母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下意識的想法也許就是我們對待快樂的態度。

孩子期待的父母,一定是可以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享受生活的自在與愜意的。但是父母會覺得那樣是罪惡的,生活中還有那麼多難題沒有解決,自己憑什麼快樂,憑什麼放縱。

更何況,也只有孩子變得不開心,不幸福,我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聯結,以父母的身份“拯救”孩子。

父母的不快樂是如何傳染給孩子的

02、

“我不快樂,所以更希望孩子擁有快樂”,這是做父母意識層面的想法。

可是在潛意識層面,父母傾向於讓孩子嚐嚐自己童年的各種痛苦味道,把孩子製造成理解自己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媽媽總是跟她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的財產都要防着老公,爲將來離婚做好準備。

明明自己的婚姻很幸福,老公體貼又擔當,媽媽是不是“有病”,纔會總是跟她說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下意識否定她,不論她做什麼。

例如,她要是想出門坐公交,媽媽就說公交太擠,還是自己開車吧。她要是想開車,媽媽就會說一點也不節儉,有直達的公交爲什麼要開車?

有時候朋友也想跟媽媽大吵一架,可是她又捨不得。

她知道,媽媽只是生活得不夠快樂,內心需求沒有被滿足。

原來是朋友的父母關係不太好,雖然沒有離婚卻分居多年。家裏生意做得不錯,在市區買了好幾套房子,卻總因“經營理念不合”而吵架冷戰。

這世界上不快樂的人有很多,可幾乎沒有人願意“孤獨的悲傷”。

父母身上的悲傷,會通過各種方式“感染”給孩子。 父母壓抑的東西,希望讓孩子替他表達。 同時,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壓抑,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會有負罪感。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身上的匱乏,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成爲“吼爸吼媽”;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與孩子情感疏遠……

父母會傾向於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比如失敗婚姻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個“陣營”。

當然,如果給我們選擇,我們肯定不會選擇故意讓孩子去痛苦。可是如果我們自身都是匱乏的,對孩子的愛也就缺乏邊界,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03、

坦蕩快樂,需要“刻意練習”

我們不敢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來自原生家庭,也許來自憂鬱的氣質類型。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能剝奪孩子幸福的權利。

其實我們心裏明白,孩子吃一塊冰西瓜、看一會電視,並不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我們只不過是不會應對這種輕鬆與愜意,害怕面對快樂之後的未知。

想要讓孩子“敢於”快樂,父母不把悲傷強加給孩子是一個必要條件。

也許讓父母本身變得快樂,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相比之下,我們把自己與孩子隔離開些,允許孩子快樂,就容易得多。

能感受酣暢淋漓的快樂,是人生中多麼難得的體驗。我們人到中年,失去了童真,也許很難像個孩子一樣傻笑。

可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擁有着單純,擁有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有權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利去擁有快樂。

快樂,是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

我們必須慢慢治癒自己,儘量不讓自己的“任性”控制孩子。

下次孩子再天真爛漫地“看電視”“吃冰西瓜”時,控制自己“潑冷水”的慾望。試着和孩子一起體驗那種快樂與愜意,可能第一次會有些不適應,沒關係,多嘗試幾次沒有負罪感的快樂,也許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治癒。

“希望你做最快樂的孩子”,不是一句空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改變和行動。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