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腹瀉脫水昏厥,這些腹瀉誤區還敢再犯?

寶寶腹瀉脫水昏厥,這些腹瀉誤區還敢再犯?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腹瀉嚴重該怎麼辦?平時生活如何判斷寶寶是否腹瀉?還記得這個報道:一開始,孩子的家長認爲是普通腹瀉,沒想到1歲寶寶竟然腹瀉了220天,每天最多要腹瀉三十幾次,少則十幾次。一個滑溜溜、粉嘟嘟、胖乎乎的寶寶,轉眼虛脫成老頭兒,中間還出現了腹瀉脫水昏厥!

判若兩人

那我們平時如何判斷寶寶是否腹瀉?

什麼時候要及時就醫?

發燒的腹瀉和不發燒的腹瀉,又怎樣判斷病情呢?

預防和治療腹瀉脫水的補液鹽要注意什麼嗎?

今天一定要看清楚了!

寶寶腹瀉怕致病原,但最怕誤判!

? 容易腹瀉的寶寶有哪些?

① 吃了髒東西或被細菌感染的寶寶。

② 被病毒感染的寶寶,如輪狀病毒會導致腹瀉。

③ 飲食不當的寶寶,如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顆粒,不伴發熱,偶有嘔吐。

這類寶寶多是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大便檢查往往正常,調整飲食或改變環境即可糾正。

④ 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過敏性腹瀉,在進食一定食物數小時至1-2天內出現,會有反覆,與進食明顯相關。

寶寶腹瀉脫水昏厥,這些腹瀉誤區還敢再犯?

? 腹瀉最怕誤判

腹瀉一般由多種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爲特點。但腹瀉不只是便便稀!

①看性狀:便便突然變得又稀又軟。

②看頻率:便便次數比平時多2-3倍。

注意:只有①+②同時出現,纔可以說寶寶腹瀉了!

也就是說,寶寶便便稀軟,但次數和平時差不多,就不是腹瀉;次數增多,但便便性狀沒有稀軟,也不是腹瀉!

在6個月至2歲嬰幼兒中高發,一歲以內的寶寶多見。

發燒和不發燒的腹瀉,就醫症狀有講究!

發熱在先,並且有嘔吐症狀的腹瀉,多爲病毒、細菌等感染性腹瀉。

發熱嘔吐後,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瀉,但緊接着就會出現腹瀉。

? 發燒的腹瀉

①需及時就醫的症狀:

體溫高,上吐下瀉,精神狀態不佳等。

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有脫水症狀,要及時去醫院,即使半夜也要去。

②不需及時就醫的症狀:

體溫高,上吐下瀉,大便稍帶血,但不脫水、精神狀態好。

這種情況下,如果在深夜,可先退熱、防脫水,到第二天清晨去醫院。

? 不發燒的腹瀉

① 需及時就醫的症狀:

腹瀉次數明顯增多,同時大便幾乎呈水狀、眼睛塌陷,嘴脣發乾,脫水並且4小時內無尿,大便明顯帶血。

去醫院時,還要帶上有血的大便。

② 不需及時就醫的症狀:

腹瀉次數逐漸增多,呈水狀,大便帶少量血,但孩子能喝水,並且有尿。

③ 可在家觀察的症狀:

大便次數增多,便便性狀有點稀,或都是稀的,但要在家防脫水。

無論哪種腹瀉,都要懂脫水的早期表現!

① 連續4個小時沒有排尿。

② 口腔黏膜比較乾燥。

③ 哭的時候沒有眼淚,尿量少等。

這些都是脫水症狀。

如果孩子不吐,可以喂口服補液鹽,或臨時喂糖鹽水(1升水加3克食鹽和18克糖)。

如果嘔吐嚴重,不能進食,必須去醫院輸液,否則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腹瀉脫水,後果嚴重,能防嗎?

分不同情況,少量多次補液或補液鹽!

? 無脫水症狀

從腹瀉開始,寶寶就需要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建議在每次稀便後給予補充一定量的液體。

2歲以下寶寶給予50-100ml,2歲以上寶寶100-200ml,少量多次喂,直到腹瀉停止。

如果寶寶嘔吐後,暫停10分鐘後再喂,且要喂得慢些。

不必禁食。母乳餵養的可以繼續母乳餵養,其他餵養方法的可吃一些稀軟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稀飯。

? 出現輕度脫水症狀

口服補液鹽,50ml/kg。

口服補液鹽4小時後,如果脫水症狀沒有好轉,尿量少,腹瀉次數多,或嚴重頻繁嘔吐,則爲重度脫水。

? 已是重度脫水

需靜脈補液。

無嚴重頻繁嘔吐的寶寶,同時口服低滲補液鹽100ml/kg,直到尿量明顯增多。這時停止靜脈補液,繼續服用口服補液鹽到治癒腹瀉。

國內市場目前只有2款成人和嬰幼兒共用的口服補鹽液:口服補鹽液Ⅱ和口服補鹽液Ⅲ。

PS:在一般藥店不太容易買到,得去醫院開才行。

口服補鹽液Ⅲ可以按照說明指示使用,口服補鹽液Ⅱ給兒童使用時常規需要稀釋1.5倍。

合理的藥物治療。

①急性水樣便腹瀉多爲病毒或產毒性細菌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可選擇微生態製劑和腸黏膜保護劑,補鋅治療。

鋅可以緩解5歲以下寶寶腹瀉並縮短病程。

腹瀉時,0-6個月寶寶每天10毫克鋅;6個月以上寶寶每天20毫克鋅,可以補充10-14天。

②如果是細菌感染,根據大便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

此外,除了腹瀉,大寶寶會說腹痛。

寶寶肚子疼可能是由體質原因引起的:

①寶寶體弱。

②對某種事物過敏導致腹痛。

③缺鈣性肚子疼,只要給寶寶補充足夠的鈣質就沒事了。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