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皮膚飢渴症,一首歌背後的中國式育兒尷尬!

皮膚飢渴症,一首歌背後的中國式育兒尷尬!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我就抱抱我、親親我。”在專門論述孩子安全感時,我提到,撫觸以及皮膚的觸碰都可以促進孩子安全感的建構。那麼在具體育兒中,父母們該怎麼做呢?

在這裏,跟你們分享兩個真實的案例,我對案例進行了仔細解讀。但在講述案例之前,我想先聊聊一首歌。相信下面這首歌,每個父母都聽過: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親親我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誇誇我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抱抱我

這是有一年春晚上很火的歌。歌詞很好,舞臺上的孩子也都非常可愛。可是,仔細聽你會發現,這其實是首很悲涼的歌曲,折射出的則是中國式育兒的尷尬。

當孩子唱出:“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也意味着中國父母們對孩子“親親抱抱”的需求大多時候是忽視的。因爲文化特性使然,中國人慣於壓抑情感。

所有的孩子6個月到1歲的時候,最先發展的就是五感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而在所有感官發展過程中,觸覺是唯一被動發展的。

孩子不能自己觸摸自己,只能等待父母來親親、抱抱以及做必要的撫觸。如果家長經常撫摸孩子,那麼孩子觸覺的發展會更靈敏。

父母對孩子皮膚的觸碰,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愛的直接表達。這種皮膚上的愛,不僅不是無關緊要和膚淺的,反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料,有益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心靈的充盈。

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後會發現一個問題:觸覺飢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皮膚飢渴症。

皮膚飢渴症,一首歌背後的中國式育兒尷尬!

有皮膚飢渴症的人,非常希望得到觸摸、擁抱和親吻,而且容易對親密關係過分依賴。根源就在於小的時候,尤其在0-3歲,父母沒有給足孩子這些關愛。

曾經有一位年輕母親,她這樣告訴我:

我有兩個孩子,姐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自小順從、敏感,情緒容易波動,而且一直很粘人。弟弟剛剛1歲多,特別活潑,喜歡笑,膽子也大。

我不知道爲什麼兩個孩子爲什麼差距這麼大。而且,我很擔心姐姐,怕她以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我該怎麼辦?

在與這位年輕的媽媽深入溝通後,我發現她生姐姐的時候,非常之年輕,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從心理上說,她自己還是個孩子。

學校到職場,從女孩到少婦,這樣大的角色轉換,讓她無法適應,並且發自內心地牴觸。

在父母的幫助下,她跌跌撞撞養大自己的女兒——故事中的姐姐。可是,年輕的母親很少主動親吻、擁抱自己的孩子,她甚至抗拒那種和孩子的肌膚之親。年輕獨立的她用一種嚴苛的方式養大自己的女兒,始終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疏離。

年輕的母親認爲,獨立的自己應該會養出獨立的孩子,可是她錯了。

事實告訴她:

女兒因爲缺乏與母親的親密聯結,反而愈發地依賴和母親的身體接觸。母親要出門,女兒會像小貓一樣在身邊磨蹭,索要親親和抱抱,母親一離開,女兒就哭得歇斯底里。

於是母女之間陷入了一場戰爭中:女兒追求着皮膚上的愛,媽媽躲避抗拒着這種牽絆。母女之間,無法自然、和諧地相處。

弟弟出生後,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年輕的媽媽已經成熟。她與兒子之間的親密接觸更加頻繁和熱烈。

弟弟於是表現出和姐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能夠笑得沒心沒肺,即使壞情緒來襲,下一秒就能開懷大笑。

正是年輕的母親變得柔軟,肯用一種更加親密的觸摸去滋養自己的孩子,孩子纔會這樣的不同。

分析之後,這位媽媽聽從了我的建議,接納姐姐的脆弱情緒。已經1米多的大個子,抱在懷裏沉甸甸的,可是媽媽堅持彌補給孩子曾經缺乏的愛。

嘗試在繁忙的工作、複雜的家庭事務之餘,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女兒,不再像以前那樣嚴肅苛刻地要求她。每一次擁抱、親親,都是發自內心。

一年之後再遇見這位年輕的媽媽,她正領着姐弟倆。姐姐懂事地照顧着弟弟,臉上的溫和、從容與柔順的表情告訴我,媽媽的付出沒有白費。

也有一位媽媽問我:

我家老大是男孩,兩歲十個月。感覺性格比較敏感,總喜歡粘着我,尤其是今年弟弟出生之後。在外面遇到任何和小朋友的衝突,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哭鬧。

我是不是不該總是親呀抱呀他的,而且也都這麼大了,老是這樣,以後會不會一點兒男子漢氣概都沒有了?

據這位媽媽的描述,我初步判斷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弟弟的出生,也讓孩子有了競爭感,所以會表現的更加粘人,不願意交往,同時通過發脾氣、哭鬧等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媽媽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愛,接納他的壞情緒。若孩子需要特別的照顧和粘人,或者需要抱抱和陪伴等,儘可以滿足孩子,這是孩子安全感方面的自我補償。

如果有不能滿足的原則性事情,也一定要溫和、充滿愛意地告訴孩子,你不滿足他是因爲愛他,怕他受到傷害。

聽了我的建議後,這位媽媽又擔心地問我:

孩子通過哭得到了我的安撫,會不會養成孩子認爲哭就是法寶的習慣呢?如果哭可以釋放他的情緒我認爲可以,但我平時也會告訴他男子漢要堅強,怎麼掌握其中的度呢?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媽媽的懷抱以及你對他的情緒的認可,比說任何話都好。當然,接納情緒不等於贊同孩子的情緒、看法或者做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改變或者引導。

因爲,只有先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纔會喜歡你、信任你,從而願意聽你的建議或看法。

媽媽可以用“是嗎?”“嗯”“我明白了”等表示接納,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用中性的語言不加評價地描述孩子的想法、行爲或要求。

簡單地表述你自己的看法或告訴孩子你的想法、行爲或要求給家長帶來的困擾、感受和狀態。最後,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出你對孩子的期望,不要生硬地對孩子提出很多要求。

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正向的引導,就能幫他建立積極的自信,孩子會慢慢學會解決那些需要獨自面對的社會化問題。

牢記,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當外人面批評孩子。尤其有兩個孩子的,更不要厚此薄彼。

新生了第二個孩子的,可以讓孩子幫忙參與照顧弟弟妹妹,比如遞個小毛巾之類的小事情,幫他喜歡上弟弟妹妹,淡化威脅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