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什麼是無性戀?研究顯示全球有7000萬無性戀者

什麼是無性戀?研究顯示全球有7000萬無性戀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月20日媒體報道,加拿大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大概有7000萬無性戀者。那麼究竟什麼是無性戀呢?這種被稱爲第四性的現象有哪些特徵?爲什麼會出現無性戀?你是無性戀嗎?

環球時報記者 高文宇 據美國《醫藥日報》20日報道,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約有7000萬人爲“無性戀”者,即他們對異性和同性都沒有興趣。專家將這種現象稱爲“第四性”。

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副教授博蓋特稱,“無性戀”者人羣可大體分爲兩類,A類“無性戀”者仍有性衝動,但絕對不會把這種衝動向同性或異性表現出來;B類人羣則是徹底感受不到性衝動。

什麼是無性戀?研究顯示全球有7000萬無性戀者

什麼是無性戀?研究顯示全球有7000萬無性戀者

專家稱,這個人羣可能長久以來一直存在,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他們處於社會文化的邊緣。隨着社會越來越開放,“無性戀”的概念才逐漸浮出水面。

什麼是無性戀?

無性戀的簡稱爲“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爲止都還有爭議。 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種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無性戀與柏拉圖

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使用“無性戀”一詞,不是不知道,而是更願意用“柏拉圖”一詞代替解釋,兩個詞的意思相同嗎?他們又是什麼關係呢?

“柏拉圖”一詞從國外傳入我國後,得到一部分人的共識,既有性能力,卻不喜歡性生活的人被稱爲“柏拉圖”,也就是徹底無性戀者。由此可見,在我國,“無性戀”包括“柏拉圖”,“柏拉圖”代表“無性戀”的一部分,“柏拉圖”在國外的解釋和意義肯定不會如此簡單。這裏的解釋只適用於我們日常交流,僅此而已。

  無性戀與學佛者

佛法是以信仰爲基礎。信是無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這兩句話,概括了修學佛法的要領。佛法甚深又廣大,不具信心,則不得其門而入;法門無量,衆生煩惱無邊,沒有智慧,則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說‘信如手’。我們因爲擁有雙手,才能夠創造很多的財富;學習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功德法財,就不能離開信仰。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有四個次第:即信、解、行、證。就是說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證果。但佛法的修學又不是隻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強調信仰,以爲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視經教的聞思。那麼,佛法與其他宗教就很難分別出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見地,指知見、認識。在八正道的修學中,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在學習佛法時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爲,是取決於自己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產生正確的行爲;而錯誤的認識,就會導致錯誤的行爲。錯誤的認識會使我們造下很多的罪業。衆生無始以來爲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就是因爲無明。無明,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每天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卻對宇宙人生感到茫然無知。由於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無知,使得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爲什麼要學習經教呢?原因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使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佛法的修行要從聞、思、修下手。聞就是聽聞經教,把經教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個佛法的修學中,見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見地的信仰,往往會流於迷信。  學佛者區別與無性戀的是,佛是一種崇敬的宗教信仰,重在信仰。而無性戀只是一種對性的喜好與偏執。

  無性戀者分類

  暫時性無性戀者

俗稱性功能障礙者,造成的原因較爲複雜,可能是生理因素,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有治癒的可能性。

一般情況下,每個男人的一生,都有可能遇到性功能障礙的時候,有的人時間短,有的人時間長,而且每個人的治癒情況不同,也有難易之分,如果不幸患上性功能障礙,也不必擔心,直接到醫院做一些相關檢查就行了,如果沒有發現生理上的問題,可以到心理諮詢室接受心理治療。

無性能力者

俗稱性無能者,這是性功能障礙的一種延續,這種狀態幾乎沒有治癒的可能性,多半都是生理因素造成。

無性能力並不代表無性渴望,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無性能力的情況下,他們願意找一名自己心儀的異性結婚,即便不能發生性關係,他們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性活動,以至達到自己心裏面的性高潮,比如親吻和撫摸等。由於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性滿足,有少部分的性無能者會選擇通過言語說出來,來發泄自己內心深處對性的渴望,遇到這樣的人,儘量表示出理解就行了。

另外一部小分人,是由於曾經的經歷而造成的人生陰影,對於性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這種類型的疾病比較繁雜,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主要症狀都是由於心理因素而造成對生理的影響。由於目前的心理治療能力有限,所以可治癒的可能不是很大。但是也並不是說沒有治癒的可能,不過是要要求患者的身邊有一個可以替代原來的人,並且一直幫助他恢復。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徹底無性戀者

  爲什麼會出現無性戀?有什麼心理原因嗎?

太複雜,大致可以分爲三種成因:

第一種成因,在現實生活中,夫妻、情侶分離的情況並不罕見,這種情況多半是由社會因素造成,可能歸爲社會成因。這種人對於性並不是恐懼,但是更多的是由於之前愛的太深而墜落所造成的一種無以復加的深深的失望。故而對於性所包涵的一切都看的和平常之物無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塵世之間的人遁破紅塵而削髮爲僧,這樣的人對於性的渴望已經完全斷絕了,故而造成了這樣的無性戀者。這類人的特點是:因爲不同原因都經歷過感情的大起大落並且都有過一定的創傷,而因爲感情經歷而導致的不同觀念的變化,使得他們參破了性或者是對於性完全失望,從而導致了他們成爲無性戀者。

 第二種成因,有的人在結婚前,指定要那種不要性愛的對象,雖然結婚後依然有性生活發生,但是非常少,有些人一年也就一兩次性生活,這種情況不屬於心理疾病,和正常人吃飯一樣,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這類人很相似於第二種類型的由於心理原因而造成的,但是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他們是是由於心理和過去經歷的關係,對於性本身就有一種排斥。我們對這種排斥本身並不能定性,但是這種排斥卻是可以基本歸類到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的問題。置於這些人們,這多半是些對於人生和精神有着更爲理性的追求,與感性的人們背道而馳但是又相生相容。當然,對於這種排斥,我們並不能給予歧視,正如黑人和白人的區別一樣;遇到這種人,也就基本相當於遇到了柏拉圖式的愛情的標準人選。但是,因爲對於精神的高度追求會使得他們完全放棄對於肉體的歡愉。也就是說,只有情,沒有性。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也並不是不存在。總體來說,追求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於性的基本放棄。例如西方的僧侶,修士。他們因爲對於上帝的信仰的崇敬而放棄了性。這是這種人中的冰山一角。這類人的特點是: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因爲對人生的某一大目標的追求或者是對於某種精神的景仰而對性基本放棄。

第三種成因,天然的心理恐懼。部分人覺得性生活是一種不乾淨的行爲,排斥和恐懼性生活的發生,雖然這些人的心理成因比較複雜,但是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找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再用心理學技術進行干預,可以讓對方恢復常態,可以歸因爲心理狀態。也有例外,上次看報紙,聽說一名男子十分排斥性生活,找遍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專家和教授都沒有使其改變來訪者。我想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吧!其一,可能沒有找到真正可以治癒他的心理學專家。其二,可能國內的心理學技術剛起步,還沒有達到治癒他的能力。其三,可能和同性戀一樣,可以選擇從他的父母入手,讓他們接受現實。總的來說,這類人是由於先天或者是後天的一些影響,對於性完全的厭惡排斥和因爲一些事件而導致的第二類型的心理原因的無性戀者的加深版。對於這些人來說,對於性的完全厭惡其實並沒有涉及到當事人的人生觀念和其他觀念,所以我們大可去幫他糾正。(多言一句:請大部分因爲異性戀是主流就以爲自己就是完全正確的普通人們,不要強行去“糾正”一些無性戀的心裏觀念。糾正先天的無性戀者和後天造成卻爲本能反感而心理卻無質變的無性戀無所謂,如果是由於後天的因素而導致的心理轉變從而造成的異性戀,那就是人家本身的心理。或許你看他們是精神病,但是一個人一個世界,請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這些弱勢羣體!這樣對他們只能是傷害!)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