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王詩齡與Kimi打鬧引熱議 孩子打鬧該怎麼辦

王詩齡與Kimi打鬧引熱議 孩子打鬧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爸去哪兒》總能引起許多有關親子教育的問題討論。而在最新節目中,Kimi與王詩齡之間的打鬧再次引起熱議,那麼家長對於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鬧應該如何面對呢?

 王詩齡和kimi鬧矛盾瞬間和好 網友: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

《爸爸去哪兒》官方微博寫道:“孩子間打鬧,@王詩齡Angela 和kimi鬧矛盾瞬間和好!這裏也請大家善意對待寶貝們,小孩子都沒有錯,他們的世界單純善良真誠,他們的憂愁可以在瞬間開心,他們打打鬧鬧卻從不記仇。 @夢想家林志穎 @王嶽倫 @主播李湘”有網友隨後發評論認爲:“都是孩子,打打鬧鬧的太正常,關鍵是看大人們怎麼引導就對了!”“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當長大以後回看這一段那該多有趣溫馨!”

@向秋qiu:孩子都很可愛,甜甜有很多優點,但是有一點不好就是喜歡打人,當然小孩子不能理解爲打入,大人可以告訴她不要去碰小朋友的頭吖,眼睛之類的。kimi其實也很乖,沒有見到過主動打誰的估計是甜甜把他搞得不舒服才還手的。小孩子打打鬧鬧合好就算了。

王詩齡與Kimi打鬧引熱議 孩子打鬧該怎麼辦

王詩齡和Kimi因搶籃球引發摩擦

《爸爸去哪兒》近期曝光的花絮中,王詩齡和Kimi因搶籃球引發摩擦,沮喪的王詩齡用手拍打Kimi的後背、肩頭,Kimi馬上被爸爸林志穎用手護着頭拉開,王嶽倫也拉住王詩齡,問她:“爲什麼打人?”這段視頻播出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洪濤:王詩齡不完美,卻是我最喜歡的

《爸爸去哪兒》官方微博寫道:“她才四歲,偶爾有孩子氣,卻總能輕易就開懷大笑;她古怪精靈,時常說些忍俊不禁的話;她溫暖貼心,不能吃太辣也要吃爸爸的菜;她是@王詩齡Angela ,我們愛她!她的世界裏沒有壞人,希望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待世界。多些寬容,去發現她的閃光點!”之後湖南臺導演洪濤轉發並寫道:“她不完美,卻是我最喜歡的!”而王詩齡的媽媽李湘也發出感慨:“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的問題……人生的道路還很長很長……因爲有你們的愛,我相信小妞一定會變得更堅強!更完美!感恩。”

網友熱議:只是孩子間的打鬧,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王詩齡打Kimi的視頻片段播出後,引發網友熱議,還延伸至育兒等話題。有人認爲“三歲看老”;有網友則指只是小孩子的打鬧,無所謂,並舉例說很多人小時候都打人,但長大性格很溫和。此外,也有很多網友表示,不論王詩齡行爲對錯,不要把網絡暴力延伸到小孩子身上。

@4花非花:也只是孩子間的打鬧,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小時候誰沒欺負個朋友,或者被欺負啊,好朋友經得起打架,經得起吵鬧。

@盧燕Eva:王詩齡那麼可愛,四五歲的小孩子,不要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試着想一下,自己四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別人懂事,請不要給別人的童年留下陰影。大家都試着讓一步。

@__innisfree__:大家其實不用那麼在意小孩子的不懂事,他們所謂的不懂事,只是天真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ny梧桐雨:她的世界裏沒有壞人,希望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待世界。多些寬容,去發現她的閃光點!我愛你,Angela!願你平安、快樂地長大!

@芒果臺弘毅:可愛的寶貝,你的懂事勇敢和善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感受,喜歡小動物,關心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每個人的名字你都能用心記住,有小朋友對你不友善你也不計較,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喜歡你,真心疼愛你,希望有愛的大家都能感受你的溫暖。

 李湘微博曬王嶽倫和林志穎合照

李湘微博曬出丈夫王嶽倫和Kimi爸爸林志穎的合照,並寫道:“兩個粑粑在北京深夜相聚,在聊啥呢”,似乎爲了證明兩家人之間並無矛盾。網友不僅跟帖調侃:“親家倆坐下來聊天的吧”、“恬恬妹妹和黑米哥哥要定親了咩~”

  專家傳授育兒祕籍:孩子之間爭吵該不該管?

  本文摘自《零壓力養出100%的好孩子》

作者:【美】克瑞絲·卡爾森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9

別管孩子們之間的爭吵

孩子們之間無法和睦相處,是媽媽感到最沮喪的事之一。媽媽沒做錯什麼,但看到我們疼愛的孩子們相互指責捉弄,甚至殘酷地對待彼此,總會讓我們揪心。

當我們生下第二個孩子時,我們想當然地認爲老大會多個玩伴和終生好友,但現實並非如此。從孩子學會“我的”這個單詞起,他們就開始爲了佔有而相互掐架,不管是物質還是情感方面。儘管這個現實讓我們很難接受,但其實同胞兄弟姐妹之間打打鬧鬧是正常的。

後來我也逐漸認識到了:兄弟姐妹之間終有一天會停止爭吵,他們會懂得如何應對彼此間的差異。

任何有兄弟姐妹的人都明白,擁有同胞手足有很多好處。孩子們在相互爭吵中能學會如何解決衝突,能逐漸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座標,懂得如何通過談判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隨着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彼此間的差異更加明顯(比如年齡、性別、興趣和特長),他們的爭吵也會相對減少,因爲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日漸清晰。

當每個人都建立起特定的身份之後,他們就停止了競爭,開始尋找各自的長處和優點,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性。但要達到這一階段需要些時間,而你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孩子,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個性,避免相互妒忌。

 孩子們爭吵時,別當“好好先生”

就像所有的姐妹一樣,我的兩個女兒傑西和肯娜也是一會兒成了最好的朋友,一會兒又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她們小時候,我總是不可避免地會被捲入她們的戰爭中,但“好好先生”不是那麼好當的。通常,我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我發現,三個人很難達成衝突解決方案,因爲總有一個孩子覺得其他兩人在聯手欺負她,而自己卻孤立無援。漸漸地,我堅持要她們自己解決爭端,因爲我知道如果我不抽身,她們永遠學不會獨立處理問題。我教她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同時反覆回答和解釋自己的意圖。

有時,我們會輪流充當“演講者”,然後,我要求女兒們想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它們都寫下來。她們兩個一起決定選擇哪一種,幾個小時或幾天以後再來看看,這個方法是不是奏效。必要時,再用另一種妥協辦法。

這種處理辦法爲以後她們之間的爭端解決奠定了基礎。這些鍛鍊對她們的好處顯而易見。很多年後,她們成長爲了堅強獨立的女性。

生活就是處理一個接一個的麻煩,而解決手足之爭能讓孩子學到諸如公平、尊重、自我控制和談判等人生道理和技巧。我們必須明白,儘管我們的孩子生長在同一屋檐下,他們還是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就像大人一樣,他們也是通過自己的雙眼看待世間萬物。作爲父母,我們能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鼓勵他們發現個人天賦和獨特才能。當他們逐漸形成自我身份時,他們就會獨立於自己的手足同胞,甚至獨立於父母,這樣敵對意識就會消減。我們也不要把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相比,對比只會引發怨恨。

我總是努力讓女兒們明白,我給予她們的愛都是相同的,只不過方式各有特色。孩子們逐漸適應,並且對自己的獨特身份感到自信時,成功、失敗或者各自差異都變得不再重要。別爲手足之爭而抓狂,情況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好轉。當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時,他們也就進行了最好的溝通訓練,最終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孩子想哭時就讓他哭吧

作爲媽媽,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很多美好事物。我們希望他開心,實現夢想,身心健康;我們希望他不吸毒、不酗酒;我們希望他能找到真愛,擁有美滿婚姻……不管他選擇什麼,我們都希望他的人生之旅順暢、開心。

在美國的文化中,很早就有關於成功和成就的嚴格定義。它包含具體的學院派量化指標:智商、考試分數等,但現在這些都改變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所作的貢獻,他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書中指出,自我動機、主動決斷、樂觀、同情心和人際關係中的社交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關鍵要素。如果只是學習成績優秀,獲得各種讚譽,不一定會取得專業領域的成功,也不一定會獲得愛情,更不足以滋生幸福。

與此相反,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交際能力、建立友誼、解決問題和處理衝突的能力等更有可能達成上述目標。在今天,幸福和成功比以前更難以捉摸。它和直覺相關,取決於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對周圍情景的解讀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等。

我所認識的最優秀、最有幸福感的人都具備這些特質。令人欣慰的是,人們漸漸明白自我表達的重要性,並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感受。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男孩和女孩都受到舊式教育理念的禁錮,女孩必須柔聲細語;男孩則要現實理智,不能表現出情緒化的敏感,“要做男子漢”。

然而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開始接納溫情。希拉里·克林頓在總統競選遊說過程中潸然淚下,當時衆議院議長約翰·博納也忍不住流淚。我們完全可以自由表達情感。智商不再是評判政治領袖和各行業精英的唯一標準,考試成績也不再是衡量學生是否出色的唯一指標。

在之前的篇章中,我們已探討過要了解孩子的強項和學習風格。這種新思維提醒我們,有些高情商的孩子可能並不是考試高手,但他們仍然可以成爲傑出人才。他們會運用自己的直覺,同情心和創造力等情感要素,開闢出一番新天地。

 學會“有選擇地操心”

不管是“願望清單”還是“必備事項清單”,作爲媽媽的我們都知道“ 清單”上所列事項都做完的那一天永遠不可能到來。除非半夜有“田螺姑娘”下凡幫你操持家務,否則家裏總是有東西可以拾掇。只要孩子還沒長大,做家務就如同邊下雪邊掃雪,持續不斷,永無止境。如果爲此感到煩惱,那就太不值得了。

幸福始於一種生活態度,就像對自己說:“我把今天能做的事做完,完不成的事就放着,因爲還有明天嘛。”所以,當你爲沒完沒了的家務而倍感壓力時,不妨暫時把它擱置一邊,好好把握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機會。

“壓力靠邊,快樂優先”這句話,應該成爲你的座右銘。媽媽們的生活中總是伴隨着諸多壓力,假如在每戶家庭裝個攝像機,我們會發現媽媽們總像消防員一樣,到處滅火消災。但是,將壓力降到最小值,把有限的幸福感最大化,纔是媽媽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那一刻,原以爲重要的事一下子變得不重要了

我的朋友瑞貝卡在她兩個孩子三歲和五歲時,被查出得了絕症。她開始接受治療,生活也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幸運的是,她活了下來。

瑞貝卡後來回憶道,在她與病魔作鬥爭期間,她明白了最寶貴的是與孩子共度的時光。她說:“原來一直覺得很重要的那些事兒,比如干好家務活、疊完衣服存放好、等孩子消停了收拾好房間等,都變得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義無反顧地抓起傘走進雨中,陪着孩子們在泥濘的水窪中蹦蹦跳跳地玩耍。我對人生的認知變得更加豐滿立體,因爲真正明白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個瞬間都很重要。”

“壓力靠邊,快樂優先”的另一個關鍵點是,你和孩子對於 “什麼是小事”要達成共識。這樣當小事來臨時,就隨它去了。你大可不必事事都過問。對於如何打發業餘時間,如何向別人展示自己,孩子都各有想法。也許你女兒想穿着芭蕾舞短裙配一雙紫色雨靴去逛雜貨店,也許你十九歲大的兒子想文身。

曾經有位很睿智的媽媽告訴我一個理念:“要有選擇地操心。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想把他的頭髮染成紫色,我會順從他的意願。我有很多事要替他操心,染頭髮是暫時性的,卻能給他適當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果在這些小事上我慢慢放權,那麼以後我就可以逐漸對他放手了。而且,如果有一天對某件事他確實處理不當,而我適時出面阻止的話,他可能也會願意聽我的。”

孩子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讓我們認清什麼纔是重要的。重要的事並不必然是最好的事;有時讓我們開心的那些事恰恰平凡得讓人不屑一顧。你想用怎樣的方式擁抱幸福?驀然回首時,你渴望記得怎樣的場景?是孩子突然撲進你懷抱的溫馨瞬間,是客廳裏仍顯得有些雜亂蓬鬆的沙發靠墊,還是那天還來不及清掃乾淨的地板?

如果選擇快樂優先,我們就能積聚更多的精力,與家人共享天倫。我們不必非要等到晴天霹靂般的消息來臨時才幡然醒悟。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覺醒,然後提醒自己決不能讓無聊小事搶佔了我們與孩子共處的寶貴時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