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熱議:現代孟母辭職在家育兒

熱議:現代孟母辭職在家育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熱議:現代孟母辭職在家育兒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新學期開學已經將近一週,學生們又回到久違的學校,開始新學期緊張的學習生活。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他們卻在家長的帶領下,選擇了在家上學。

“現代孟母”辭職在家專育子

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不是因爲家庭經濟困難無法上學,恰恰相反,這些選擇在家上學的孩子家庭條件都相對較好,他們之所以不到普通學校去上學,更多是因爲對目前教育模式的迴避。

來自廣州的葉萬紅,是這批推崇“在家上學”的家長之一。曾經當了12年的小學語文教師的她,當初因爲給孩子找不到適合的幼兒園,搬過四五次家,被稱爲“現代孟母”。從去年開始,葉萬紅辭職在家,專心教育孩子,開始扮演起母親和老師的雙重角色。

葉萬紅:從去年(2010年)7月份開始我就在家帶自己的孩子,帶自己一個孩子,帶了一年之後我再看周圍,再看自己的孩子我會發現,首先我的孩子就沒有玩伴,沒有玩伴是一個缺陷,後來我們就剛好幾個媽媽在一起聊,能不能自己辦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那樣一種小學吧,就在這樣的情景下,今年(2011 年)5月份開始籌辦,今年6月份開學所以就叫“六月小學堂”,我們現在有4個孩子分別是7歲、8歲、9歲、10歲各一個。

課程設置更加“個性化”

葉萬紅認爲:“教育就應該像媽媽給孩子做的飯一樣,是營養的、可口的、溫馨的。” 她介紹說:她給孩子們的教育,沒有拘泥於任何一套教材,課程設置更加個性化。除了學習之外,她還會更關注孩子全方位的成長。

葉萬紅:如果你把孩子放到一個學校裏頭,一個老師對着幾十個孩子,那他可能只關注到就是孩子的書本學習;但是像我們這樣的一種在家上學,孩子特別少,我們關注度就會比較高,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你會更多更多的全方位的關注他,不只是在學習方面,我們課程語文、數學、英語肯定是有的,這三個學科是按照每一個孩子自己學習的進度,來給他們分別設置學習的內容的。我們沒有拿任何一套教材來用,也有共同的課程,還會開社會實踐課、圖書館課、地理、歷史、科學、欣賞、體育這些課程,這些課程就是四個孩子在一起上的。

應試教育:孩子不適應 家長不滿意

學堂目前有兩個老師,四個孩子。昨晚(5日),《新聞縱橫》值班編輯採訪了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長吳女士。吳女士說,對於應試教育,孩子不適應,家長不滿意。離開了學校進入學堂,她對孩子的未來非常樂觀。

值班編輯:您的孩子爲什麼不上公立學校,而選擇在家裏上學的方式呢?

吳女士:我希望創造一個環境給孩子,是更適合孩子完成一個完整的人格,自動自發去學習的,而不是逼孩子要學點什麼東西,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他是很愉悅的,當他不斷去探索的時候,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在他臉上有一份愉悅感。

值班編輯:小孩長大後,您是怎麼打算的?

吳女士:初中或者高中我都不打算讓他上公立學校,我自己的設想就是,讓他以後直接考大學就行了。

值班編輯:擔不擔心小孩接觸的同學少,長大了走入社會會遇到交往方面的問題?

吳女士:可能交往這塊會少一些,但是週六、週日我們會帶孩子跟原來的孩子約在一起參加一些活動,交往這方面反而我不會擔心。

教育者說:學校作用不可替代

吳女士並不擔心孩子將來如何融入社會。然而對於這位家長的樂觀,北京第二中學校長鈕小樺表示難以理解。鈕小樺校長認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校作用不可替代。學校裏豐富的資源,能讓孩子感受競爭,學會合作。

鈕小樺:不理解家長爲什麼要這麼做,是對應試教育的不滿?還是覺得學校裏的東西不適用於他的孩子?孩子的同伴教育,和人交流、分享,相處。學校不止是學知識,更多的是教育。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生特別需要。在班級體生活中學會關心、今後走上社會是更大的支撐。學校的資源是豐厚、且可以共享的。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缺的是同伴,是與人合作的能力,不能和人交往,很多家庭的孩子明顯表現出永遠要圍者他轉。並且如果善於交流,那麼能從衆多的同學中學習到很多東西。能瞭解到競爭,瞭解山外有山。

應試體系還是令不少家長頭疼

儘管學校教育優勢明顯,但飽受詬病的應試體系還是令不少家長頭疼。在雲南大理,有一所蒼山學堂。這裏遠離市區,環境優雅,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學習。學堂的創辦者陳陣告訴《新聞縱橫》值班編輯盧燕,儘管偏居一隅,但學堂中的6個孩子中,有5個將來要打算出國留學。

陳陣:我們同學從學會生活開始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功課基本上是自選,你想幹什麼,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週一晚上是辯論會,週二是讀書會,週三是英文辯論,週四是夜遊,早晚的活動書法課現在是每天必須參加的,臨時組織的一些活動,就是必需參加的,其他的我們沒有正式的上課時間,孩子們上課都是自選的。

選擇“在家上學”畢竟是個案

歡聲笑語中,一個蒼山學堂的孩子告訴《新聞縱橫》,去那裏上學,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在《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新玲看來,選擇“在家上學”的孩子畢竟是個案,需要家長具備較高自身素質和經濟能力。

李新玲:據我瞭解,在家上學確實是還只是侷限在一部分人羣當中,首先這個家庭還是有一定的經濟支付能力,比如說家長有金錢和時間帶孩子在家上學,或者帶孩子自己接觸社會,其實家長都是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們不願意執行大多數走的這條路,所以他們讓孩子在家上學。

李新玲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多地出現的在家上學案例,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父母在家教孩子的,有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學習的,也有小規模的私塾、學堂等等。而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學校規模。

在家教學會演變成非法辦學、輟學

“想上好學校,拼爹、拼錢、拼命”的現實,也讓人們對於在家自己教育孩子有一定的好奇和嚮往。但是,對於各地出現的在家上學案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有兩點擔心。

熊丙奇:一方面的擔心就是,在家教學會演變成非法辦學,因爲對於個體的家庭在家上學,這是可以鑑定的,如果多個家庭把這個孩子放在一起上學,那這個是在家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現在就存在着不同的定義和不同的看法。再一個就是擔心在家上學,演變爲輟學,有可能就會導致有的家庭以在家教育的這種名義把孩子領回家但是不進行教育的這樣一個問題。

需立法規範 保證“在教”質量

在美國,“在家上學”熱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如今已經達到超過120萬的規模,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都相對完善。熊丙奇認爲:我國需要《義務教育法》對“在家上學”予以立法規範,保證在家教育質量。

熊丙奇:其實,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義務教育法》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規範,讓這種方式有法律作爲保障,哪些家庭有條件進行在家教育,哪些家庭是不能進行在家教育的,這些其實是需要一個明確的鑑定的。另外,我們要注意到,要讓我們的受教育者有多元的選擇,纔是要徹底的切實推進我們的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也是從目前我們國家推行個性化教育的一個非常嚴重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