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樣防止寶寶變“熊孩子”

怎樣防止寶寶變“熊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熊孩子”儼然成爲了江湖一害,網上各種招式號稱能對“熊孩子”產生“會心一擊”,小編居然還看到要“以熊治熊”的,簡直無語,新任的爸爸媽媽想必也是爲自己的寶寶操碎了心吧,怎樣才能避免寶寶變“熊”呢?關鍵在於讓寶寶學會自律!

怎樣防止寶寶變“熊孩子”

自律是什麼?

學齡前高質量的照顧和教育歷來被學者們認爲是發展孩子日後認知能力和社會情緒管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孩子進入學校之後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其中包括能夠專注於完成任務並且堅持下來(例如堅持認真聽講),以及學會控制自己在社交場合的情緒。科學家們將這些能力打包成一個概念:自律。有較高自律性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並融入校園羣體。

關鍵階段

研究表明,五歲之前是發展孩子自律性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深受他們所處的人際關係以及圍繞他們並和他們不斷建立重要關係的成人的影響。因此家庭環境及家庭之外的育兒環境的照顧、培育都是決定孩子自律性和日後行爲方式的關鍵過程。

關鍵因素

實際上孩子成長過程所受到的挑戰一點兒也不比照顧他們的看護人少,他們總要在一堆看護人裏面接受不同的指令、教導、規則以及承擔諸多不同的期望,很少有孩子只接受一對一的教育。

孩子和看護人之間持續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看護人之間建立的關係質量優劣,和孩子互動的內容,看護人的身份和職業特徵等這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對孩子日後的自律行爲產生影響。而在這些因素中,哪一個對發展孩子的自律行爲發揮了主要的或者特殊的作用呢?今年(2014)六月新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兒科學》(TheJournalOfPediatrics)上的一篇研究成果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研究者們調查了澳大利亞1000多名2-3歲的兒童及其家庭的育兒情況,並對這期間的育兒情況和此後他們4-7歲的自律行爲進行了線性迴歸分析。其中育兒情況包括:①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②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即看護過程中和孩子互動的內容,如講故事、做遊戲等);③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通過孩子是否願意和看護人分享情感、經驗、信息,孩子是否會主動尋求看護人安慰,孩子是否重視看護人的表揚等行爲來進行檢驗)。

結果表明,在三種育兒情況中,看護人身份和職業特徵對孩子日後的兩種自律行爲沒有影響,育兒過程的活動內容只對孩子控制社交情緒的能力有影響,而看護人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優劣程度對他們未來的兩種自律行爲都有顯著且長遠的影響。

“熊孩子”出沒,也許該反思的是家長,跟寶寶搞好關係,讓他們都成爲“小天使”吧!

作者簡介:夏梽丹,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

本文授權轉載於“西湖營養”微信營養科普公衆平臺(wnutrition),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平臺。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