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爲什麼需要安撫物?需要戒掉嗎

孩子爲什麼需要安撫物?需要戒掉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撫物是什麼?安撫物是陪伴寶寶入睡,安撫寶寶情緒的重要物品,也是寶寶的第一個小夥伴。一般說來,安撫物都是長期陪伴寶寶的東西,都和寶寶建立了感情。


每個寶寶的安撫物不相同,有的喜歡購買的安撫巾,有的喜歡毛絨玩具,有的喜歡自己一直蓋的小毯子小被子,有的喜歡媽媽的睡衣。

最有意思的是,有個媽媽留言給我說,她的一個朋友的兒子喜歡抱着計算器睡覺,而這個孩子已經被堅定爲天才兒童。看來安撫物選的正確與否,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啊。

而安撫物最開始是如何被寶寶接受的呢?一般說來,都是恰好寶寶在入睡的時候,手邊有那麼一件東西被她抓到了,這個感覺非常柔軟,這樣子寶寶就和這個安撫物建立了聯繫。

所以如果媽媽們想讓寶寶接受安撫物的話,可以把合適的安撫物睡覺時放在他的旁邊,慢慢他就會愛上這個安撫物。

我家二妞是在5個月時喜歡上她的小兔子安撫巾的。我只是在她4個多月的時候把安撫巾放在了她的小牀上。她5個月左右的一次午睡,我偶然翻看視頻,驚訝的發現她翻身去找安撫巾抱着睡。

孩子爲什麼需要安撫物

對安撫物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他把安撫物稱爲“過渡性客體”。安撫物代表了嬰兒從一種與媽媽融爲一體的融合狀態,向一種與外在的和分離的媽媽關聯狀態的過渡。

敲黑板劃重點:安撫物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現象,是健康成長的標誌。

有些嬰兒會將媽媽的身體的一部分作爲過渡性客體,比如媽媽的頭髮,媽媽的胳膊等。有的嬰兒恰好找到了他們自己中意的安撫物,就會將安撫物作爲過渡性客體。

嬰兒心裏會有一個內部版本的媽媽,安撫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這個內部版本媽媽的物化,這個外在表現爲安撫物的內在媽媽是可以幫助嬰兒度過分離期或者安撫嬰兒的情緒的。

孩子爲什麼需要安撫物?需要戒掉嗎

記得有一位媽媽和我說過,她寶寶喜歡媽媽的一條睡褲。有一天媽媽不在,寶寶哭鬧,爸爸突然靈機一動,把那條睡褲拿出來給寶寶。寶寶見到睡褲立馬兩眼放光,就好像是吸毒的人見到毒品了(媽媽的原話)。立馬就停止了哭泣。

睡眠也是和媽媽的一種分離。道理很簡單,閉上眼睛就見不到媽媽了。對於有安撫物的寶寶,安撫物在寶寶的輕鬆入睡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家二妞每次困了,都先去找她的兔子安撫巾。有意思的是,每次她看到我看寶寶入睡的視頻時,都會湊過來問:寶寶有兔子嗎?我說:有啊。她就“哦”一聲,放心了。每次看到她抱着安撫物的安心而幸福的樣子,我都無比寬心。

歐美各種繪本的小主人公在睡覺和玩耍時都會抱着一個小玩具,這個小玩具就是他們的安撫物。也有些繪本里面,孩子都是帶着他們的安撫物上幼兒園的。

安撫物是否需要戒

有時候我會問媽媽們,爲什麼想給孩子戒安撫物。大部分的回答是,很大了還要抱着個兔子/毯子睡覺,不是很怪嗎?

大部分的媽媽認爲這個行爲有點怪異。但是這個行爲對別人有傷害嗎?有違法社會道德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擔心只不過是看起來不爽而已。睡覺這麼私密的事情,就算抱着毯子睡覺,也沒人知道不是。所以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戒不掉,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嘛。

接下來我們說如果我們強行戒掉了孩子的安撫物會發生什麼問題。

溫尼科特在他書裏談到了一個案例,一個小女孩總是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塊破羊毛布。三歲時,媽媽強行拿走了這塊破布,她雖然不吃拇指了,但是睡前要強迫性的咬指甲,以及強迫性的閱讀。

到她11歲時,在別人的幫助下,她想起了那塊羊毛布,布的式樣,還有對她的愛,咬指甲的事才平息。

如果作爲內在媽媽的安撫物在不恰當的時候消失了,孩子就會尋找新的過渡性客體,像那個小女孩出現的咬指甲和強迫性閱讀。

安撫物之所以叫過渡性客體,意味着,它們在一定的階段會淡出孩子的生活。安撫物只是孩子的第一個遊戲對象。當孩子漸漸長大,擁有了更多的遊戲,更廣泛的興趣愛好,作爲第一個遊戲對象的安撫物,自然會慢慢淡出孩子的生活。

這事情有點像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在嬰兒期,孩子會無比依戀母親,喜歡和母親遊戲。隨着孩子漸漸長大,開始喜歡和同齡小夥伴玩耍。到了青春期,上了大學,結婚後,對母親的那種嬰兒式的依戀基本消失了。

總結就是,安撫物不需要戒。

爲什麼我們害怕孩子戒不掉安撫物

很多媽媽是看到孩子對安撫物的強烈依戀會有不安的感覺,總擔心這個是“癮”,很難戒掉。而且,這個“癮”是我們正常成人不會有的“癮”。“癮”這個字總是讓人聯繫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打遊戲,比如吸毒,比如賭博。

如果孩子有學習癮,讀書癮。我相信你不會太擔心。再次強調:安撫物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現象,是健康成長的標誌。對安撫物的癮不是黃賭毒,無需擔心。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