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百科 > 娛樂明星 > 央視最窮主持人柴靜個人資料

央視最窮主持人柴靜個人資料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柴靜這位讓人覺得安靜又智慧的才女主持人前不久因爲馮唐的離婚陷入緋聞,但是任何緋聞都遮蓋不了柴靜的跟人美麗帶來的影響,她被尊稱爲央視最窮主持人。

央視最窮主持人柴靜個人資料

 

柴靜,生於1976年。 19歲電臺主持《夜色溫柔》節目;22歲到北廣學習電視編輯,並在湖南電視臺主持《新青年》節目。現爲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主持人,曾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她曾經故意在節目中反覆詢問王錫鋅關於公款消費的數字,她曾經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2009年離開《新聞調查》,擔任新聞頻道《24小時》主播,新聞頻道《面對面》主持人。2011年擔任《看見》週末版主持人。

個人簡介工作簡歷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溫柔》成爲大學宿舍的必修課;

1998年:北京廣播電視學院進修電視編輯,並在湖南電視臺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衛視《新青年》節目主持人;

2001年:加盟《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擔任主持人(10月);

2003年: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同時也是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4月);

2009年:離開《新聞調查》,擔任新聞頻道《24小時》主播。新聞頻道《面對面》主持人。[2-3]

2011年:同邱啓明主持的《看見》週末版將重拳出擊,打響央視節目內容調整的第一炮。[4]

讀書經歷

1991年,15歲的柴靜到湖南長沙讀大學,在那裏,柴靜給當地一位很著名的電臺節目主持人寫信,她說:“可否幫我成就夢想?”這句話促使了這位名主持馬上給柴靜打了電話,

柴靜讓她去面試。面試通過以後,柴靜每天都會帶一沓稿子和磁帶去做節目。甚至連那個暑假都留在了長沙。長沙很大,但沒有親友的柴靜卻很孤獨,每天都在過着同樣的生活:騎着自行車去做節目,然後再騎車回來,即便如此,她仍然覺得很快樂。

職業初期

畢業時,恰好長沙要成立一個新的文藝臺,柴靜去應聘,考覈之後留下了那時候,柴靜的工資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邊緣租了兩室一廳,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幾隻大墊子,把靠積蓄買到的一臺CD機放在旁邊,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003年,柴靜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成爲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面容給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靜報道了一系列重頭新聞事件,這些事件讓她震驚,也讓她感覺到了生命中很多東西。比如一起少年連續服毒事件中,當中有幾個人居然還是小學生。獲救之後孩子一直沒有向家長開口解釋服毒原因,柴靜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場看似平淡卻刻骨銘心的對話。

柴靜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最終歷練成爲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個人生活

柴靜總是儘量抽出一些時間給自己。業餘時間,柴靜喜歡旅行,她喜歡獨自爬山,因爲在她的眼裏,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對生命的疑慮,地域變動,總會減小內心在封閉時承受的震盪。

除了旅行,她還喜歡攝影、閱讀和寫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認爲自己不太會講話,也不擅長身體語言,感受又豐富,只有文字才能讓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將來有一天不做採訪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攝影師、四處旅行者或者乾脆就做水手,當然,閒暇時可以寫些文字。

編輯本段主持節目主要節目

《夜色溫柔》

《新青年》

《三聯生活週刊》兼職記者

《東方時空.時空連線》

《新聞調查》(出鏡記者)

《柴靜兩會觀察》

《面對面》

《24小時》

《看見》

代表欄目

從2006年起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現在已成爲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品牌欄目,今年將從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聞頻道每晚八點鐘的《360度》中繼續推出,節目時長約15分鐘。

柴靜這個欄目將保持和發揚鮮明特色,精確把握兩會熱點、焦點,把鏡頭和話笥對準最貼近觀衆的事件、人物,以記者柴靜的發現式報道爲主線,將生動的現場新聞和深度的專業評論相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兩會。

邱啓明柴靜推新節目

近日,央視一套的節目調整正在悄然進行

邱啓明和柴靜主持的《看見》週末版將重拳出擊,打響內容調整的第一炮。

節目介紹

從2006年起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現在已成爲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品牌欄目,今年將從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聞頻道每晚八點鐘的《360度》中繼續推出,節目時長約15分鐘。

這個欄目將保持和發揚鮮明特色,精確把握兩會熱點、焦點,把鏡頭和話笥對準最貼近觀衆的事件、人物,以記者柴靜的發現式報道爲主線,將生動的現場新聞和深度的專業評論相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兩會。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還將凸現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傳播優勢,與兄弟電視臺聯手合作,圍繞這一欄目每天的不同主題,全方位鏈接會外相關新聞事件和資料背景。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2003年:獲年度風雲記者,全國抗擊非典優秀新聞工作者。

2008年:榮獲東方衛視評選的2007年度感動中國綠色人物。

2009年:首都女記協演講大賽中柴靜以《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演講榮獲特等獎。

2009年:獲得央視2009年度“優秀播音員主持人”乙等。

2010年:作品《認識的人,瞭解的事》高點擊率,獲得2010年度土豆節金鏡頭獎。

2010年:柴靜當選央視年度“十佳主持人”(11月5日)。

社會評價

柴靜柴靜,中央電視臺《面對面》主持人,出鏡記者;《24小時》主持人

提起柴靜,很多人會想到央視的名牌欄目《東方時空·時空連線》,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聞調查》。在非典期間,她曾成功報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擊戰》等專題節目,成爲著名的“非典前線”女記者。

柴靜剛到央視主持《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時,在沒有名校的學歷背景、不是新聞專業出身的情況下,度過了一段痛苦的適應期。柴靜說自己從蹲馬步開始學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風吹日曬。她曾經採用最笨拙的辦法,像螞蟻一點一點地搬運食物一樣,竭盡全力地去學習。自己做策劃,觀摩同行的節目,上機編節目,熬夜到凌晨三四點。但是即使得了金獎,她也沒有擺脫沮喪和不安。柴靜當時的遺憾是自己沒有在一線當過記者,缺乏在新聞崗位打磨的歷練。

當柴靜離開演播室來到《新聞調查》之後,她終於站到了她渴望的新聞現場。來到《新聞調查》報到的第一天,她就參加了《北京“非典”阻擊戰》的拍攝,

成爲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面容給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作爲一名記者兼主持人,節目當中她是冷靜客觀的,她有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她氣質優雅,而又鋒芒畢露。“我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柴靜因其飄逸而明慧的氣質,敏銳的讓人驚詫,堅定的讓人心疼。

柴靜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最終歷練成爲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附最近網上流傳頗廣的文章《她叫柴靜》

17歲。她在南方一所二流大學讀書。清秀,孤獨,心懷有夢。因貪戀電波里的聲音無限溫柔,毛遂自薦,寫信給電臺主持人——“可否幫我成就夢想?”信中這一句,猶爲動人。去電臺試播,小小夢想如蔚藍大海涌起浪花一朵,真的實現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炎熱的7月,踩着單車去錄節目。往返,溼淋淋的汗,心裏亦是快樂。明媚青春,她長成一株植物樣的女子,春綠冬白,思無邪。喜聽鄭智化的歌兒,每次節目間播放,任由清柔的聲音順着電波,枝枝蔓蔓。19歲。拒絕做小會計的畢業安排,獨自留在讀書的城。無親無友,身隻影單。生日那天,口袋裏沒有一分錢,頂風冒雨走去電臺。雨水熱烈,澆透了溼淋淋的寂寞。她在節目裏一吐心聲:“要做一隻翩飛的白鶴,飛渡寒苦的人生。”依然是自我,心懷有夢的人。決心做一檔午夜直播。遊說,克服重重困難,節目定爲《夜色溫柔》。以後的每個週末午夜,她守着電臺,如約道來:“我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一直喜鄭智化的歌。蒼桑溫暖的曲子,多少個夜晚,穿越時空和夜霧的阻隔,慰籍暗夜裏那些看不見的傷和寂寞。節目成爲名檔,擁有了大批聽衆,她的聲音和電波成爲這座城裏的週末夜宵。

夢裏不知身是客。三年的流光噼啪閃過,決定去讀書,去意已決。後來,她出了第一本書《用我一輩子去忘記》。書裏的一段話,這樣紀錄當時的心境:“我辭職去往北京——帶着北京廣播學院的通知書,剛夠用的金錢,面目不清的未來和22歲的年紀。”

透過層層流光,彼時,這個清瘦年輕的女子,面目模糊,而眼神兒是執着的。說不清想要什麼,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個遠足的人,擡頭看看天,再低頭趕路,天空蔚藍。

23歲。偶然進入央視《東方時空》。新人進攝影棚,初不順意。第一晚通宵錄完節目,大哭。擦乾了淚,接着做下去。現場採訪內心受到震動,明白“災民在你肩上哭泣,纔是新聞的價值。”遂從主持人轉型爲記者,滴水藏海,她試着將自己融進新聞,做新聞裏的那個人。她說自己終於明白——對世界的認識,是要行萬里路才能得來。

2003年,非典肆虐時。她深入到一線,七次與非典病人面對面。蒼白的小湯山病房裏,裹在消毒服裏,一張瘦弱蒼白的臉,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帶給觀衆。這一年裏,全國的觀衆都記住了央視這個瘦弱勇敢的女記者。她被評爲“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

依然做新聞。每每面對鏡頭,神情淡定,聲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靜的吧,似乎並不多話,亦不善身體表達。鏡頭裏,她只用最清簡,真實的新聞語言貼近事實。素妝出鏡時,清簡短髮,喜歡系圍巾,像個清秀的鄰家女孩。時常在現場,她坐在草坪上採訪,亦或面對面看着對方。柔和的聲音裏,每每透着堅持的,不可退讓。

是的,堅持。這個清瘦的女子,內心似一片深海,鐵馬冰河,波瀾不驚,卻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對華南虎事件,面對學術造假,面對上海倒樓,她以一名新聞記者的良知和正義,剝絲去繭。待一層層僞飾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還一個真相。亦有溫情的時候。汶川大地震,她去現場。沒有對現場搶救的報道,也沒有救死扶傷的呼籲。一個叫做“楊柳坪”的受災村莊中,和災民一起生活。《楊柳坪的七日》中,災民說着家中的災情,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燭頭,無話,所有的力量和言語都淌在臉頰了。

網上有她的照片,不多,眼眸清亮。極愛系圍巾,紅的,藍的,黑的。依然一個人,揹着大包穿着平底鞋跑現場。依然安靜寂寞,讀書,多年不改對文字的熱愛。最近一次訪談中,她以萊蒙托夫的一首詩表達當前的狀態:“一隻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她是柴靜。

當熱烈包圍世界,她以冷靜的姿態飛渡。內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懷有夢,俯身爲藍,總向着最藍的那片海域飛翔。

媒體需要敬業和良知,這年頭的新聞媒體及媒體人,有多少不是謳歌太平,欺上媚下,娛樂八卦,能有幾個是真正的百姓媒體,關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靜則是其中的特例。

柴靜語錄  ·記者不僅是我的職業身份,做新聞也是我生存的一種方式,記者的天職就是調查事實的真相。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艱難的道路,一個記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須在這個職業當中恪盡職守。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類的心靈需要互相幫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當通過提問將心靈的細節展現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深深地嵌在這個世界裏,你不幫助他,你可能也會孤立無援。傳播的力量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滲透下去,然後才能生長出新的葉子。

·以前,做電臺的時候,我喜歡說,這是一個像流沙一樣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藝和情緒的字眼,而 2000 年接近 25 歲的時候,我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現在是時候該蹲下來觀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觀察它們的溼度、密度、結構、流向和探究爲什麼這樣流向的原因。我慶幸,在邁入成年的門檻時,從自我的世界裏走了出來,開始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公共事務,關心將自己和這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東西。

假如沒有對人的真正的關切,就不能成爲記者;假如僅僅停留在對人的關切,而不是對問題的求解上,就不會成爲一個好記者。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燈火。

·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爲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力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爲祖國驕傲,只有一個國家能夠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相關新聞再陷“帶走門”

2011年7月13日,網易論壇上出現“柴靜被檢察院帶走”的演播室的柴靜貼文,稱柴靜因受賄被檢察院帶走,貼文迅速流傳網絡。而就在此貼文發出的幾個小時後,柴靜在新浪博客上發佈了博文《節目迴應:認識有多深,呈現纔有多深》,向大家介紹她上一期節目採訪周立波當中的一些心得和感受,7月14日晚9時,柴靜再次更新博客,發佈《不要快,要穩》一文,還有某媒體網友在微博中透露,柴靜14日主持了某新書發佈會。

向柴靜求證此事時,她回短信稱:“呵呵,不用理”。

上次被檢察院“帶走”要追溯到2009年9月19日中午,網上曾出現過一條《央視著名主持人柴靜涉嫌受賄今日被捕》的帖子,發帖人ID爲“wujingerl”。帖子稱重慶紡織業某黑廠的受審人高某曾花100萬元賄賂柴靜,通過她在央視做了廣告,而且高某還交出一份他與柴靜的合作合同,並稱柴靜於當天中午12點37分被檢察院帶走審問。面對謠言,第二天晚上,柴靜便在其新浪博客上發表博文《主持人闢謠》一文,表示她被帶走是子虛烏有。柴靜的澄清文章寥寥數語,並未對造謠者進行指責,表現出了她豁達的態度。

從未開微博

2011年8月8日,柴靜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在博文中對網友“柴靜去哪兒了?”的疑問予以迴應,並證明自己從未在國內網站開設微博。

柴靜寫道:“這兩三個月,因爲準備新節目,改書稿,耍,一直沒有更新博客,讓大家惦記,信件電話很多,謝謝關切,不能不在這裏回覆一下。節目昨晚已經開播,每週日晚十點二十八,CCTV-1《看見》,我的專欄是人物訪問。從本週起在博客裏恢復以前的節目迴應,這些年我受益最深的,就是每期節目播出後大家的意見。有人看着,不敢太輕慢。歡迎批評,一起討論。”

柴靜還表示自己沒有在國內任何網站開微博,沒有以“動車記者”的身份註冊過,也不會寫那麼悲情的話。她說:“記者這個工種,幹什麼活之前不必要宣揚,更不會挾以自重。大家的關切與期望我是知道的,但不用相信這類的話,《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曾說過,大時代中的中國記者,下筆切忌嬉笑怒罵,要出自公心與誠意。所以,我們做這個工作,報道事情不論大小,不求轟動,但願事事能踐行這一條,纔算是配得上自己期望的世界。

個人簡介工作簡歷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溫柔》成爲大學宿舍的必修課;

1998年:北京廣播電視學院進修電視編輯,並在湖南電視臺主持《新青年》1998至2001年:湖南衛視《新青年》節目主持人;

2001年:加盟《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擔任主持人(10月);

2003年: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同時也是第一個“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4月);

2009年:離開《新聞調查》,擔任新聞頻道《24小時》主播。新聞頻道《面對面》主持人。[2-3]

2011年:同邱啓明主持的《看見》週末版將重拳出擊,打響央視節目內容調整的第一炮。[4]

讀書經歷

1991年,15歲的柴靜到湖南長沙讀大學,在那裏,柴靜給當地一位很著名的電臺節目主持人寫信,她說:“可否幫我成就夢想?”這句話促使了這位名主持馬上給柴靜打了電話,柴靜讓她去面試。面試通過以後,柴靜每天都會帶一沓稿子和磁帶去做節目。甚至連那個暑假都留在了長沙。長沙很大,但沒有親友的柴靜卻很孤獨,每天都在過着同樣的生活:騎着自行車去做節目,然後再騎車回來,即便如此,她仍然覺得很快樂。

職業初期

畢業時,恰好長沙要成立一個新的文藝臺,柴靜去應聘,考覈之後留下了那時候,柴靜的工資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邊緣租了兩室一廳,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幾隻大墊子,把靠積蓄買到的一臺CD機放在旁邊,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北京廣播學院讀書的日子,柴靜給《三聯生活週刊》做兼職記者,是自己應聘來的。後來,湖南衛視改革,出臺了一檔叫《新青年》的節目。製片人找到柴靜,於是柴靜開始一邊上學一邊在電視臺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採訪米丘、黃永玉、蔡琴、張朝陽、方興東、吳士宏。她的訪談總能將生命的偶然與必然、性格的多面與世事的浮沉刻畫得凹凸有致曲線玲瓏。 北廣畢業後,柴靜並不滿足《新青年》中駕輕就熟的工作,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時空連線》節目,做記者兼主持人。這對柴靜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和挑戰。通常情況下,柴靜一週要做六期節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兩期策劃必須自己合成、送審。有時常常做到深夜兩三點鐘,雖累但很愉快。2003年,柴靜參加了《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成爲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驚心動魄的現場氣氛、搖晃的鏡頭、柴靜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瘦弱身影和蒼白的面容給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2003年,柴靜報道了一系列重頭新聞事件,這些事件讓她震驚,也讓她感覺到了生命中很多東西。比如一起少年連續服毒事件中,當中有幾個人居然還是小學生。獲救之後孩子一直沒有向家長開口解釋服毒原因,柴靜對孩子們進行了一場看似平淡卻刻骨銘心的對話。

柴靜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銳、堅定與堅持,最終歷練成爲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個人生活

柴靜總是儘量抽出一些時間給自己。業餘時間,柴靜喜歡旅行,她喜歡獨自爬山,因爲在她的眼裏,爬山可以消除自己對生命的疑慮,地域變動,總會減小內心在封閉時承受的震盪。

除了旅行,她還喜歡攝影、閱讀和寫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她認爲自己不太會講話,也不擅長身體語言,感受又豐富,只有文字才能讓自己保持平衡。如果將來有一天不做採訪和主持了,她希望做攝影師、四處旅行者或者乾脆就做水手,當然,閒暇時可以寫些文字。

主持主要節目

柴靜主持圖片(11張)《夜色溫柔》

《新青年》

《三聯生活週刊》兼職記者

《東方時空.時空連線》

《新聞調查》(出鏡記者)

《柴靜兩會觀察》

《面對面》

《24小時》

《看見》

代表欄目

從2006年起推出的《柴靜兩會觀察》現在已成爲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品牌欄目,今年將從三月三日至十八日在新聞頻道每晚八點鐘的《360度》中繼續推出,節目時長約15分鐘。

柴靜這個欄目將保持和發揚鮮明特色,精確把握兩會熱點、焦點,把鏡頭和話笥對準最貼近觀衆的事件、人物,以記者柴靜的發現式報道爲主線,將生動的現場新聞和深度的專業評論相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兩會。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還將凸現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傳播優勢,與兄弟電視臺聯手合作,圍繞這一欄目每天的不同主題,全方位鏈接會外相關新聞事件和資料背景。

邱啓明柴靜推新節目

近日,央視一套的節目調整正在悄然進行

保健知識
母嬰用品
婚姻家庭
社會公益
跳蚤市場
十二星座
娛樂明星
寶寶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