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百科 > 社會公益 > 兩年才交配一次鴞鸚鵡瀕臨滅絕

兩年才交配一次鴞鸚鵡瀕臨滅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會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以環境作爲代價的,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滅絕,據悉,兩年才交配一次的鴞鸚鵡已經瀕臨滅絕。

新西蘭的白堊島是個稀有鸚鵡庇護所,目前在這裏生活着的一種鴞鸚鵡僅存124只。雖然它們作爲珍稀動物,已得到人類細心的呵護,但由於缺乏天生的自我防禦能力,繁殖能力也相當差,所以它們始終生存在瀕臨滅絕的邊緣。

鴞鸚鵡在當地的毛利語中名爲kakapo,即“夜鸚鵡”。在世界上300餘種鸚鵡當中,鴞鸚鵡可算鸚鵡家族的另類。它有柔軟的綠色和棕色條紋羽翼,翅膀雖然發達,卻不善於飛翔,反而爪子比其它鸚鵡大,更方便在樹枝間攀爬。它們的主要食物是草和樹葉、種子、花粉等。它們原本分佈於新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後來由於人類與天敵的獵殺,鴞鸚鵡在只剩下10來只時,終於在新西蘭政府安排下,轉移到沒有“害獸”的白堊島,並進行人工繁殖試驗,數量這纔有所增加。

兩年才交配一次鴞鸚鵡瀕臨滅絕

它們是夜行性動物,喜歡獨居,有完美的嗅覺系統,身上還會發出一種令人愉悅的香氣,不少人常用麝香、果香或蜜糖的味道來形容這種香氣。這種獨特氣味是它們在羣體間互相傳遞訊息的工具,同時也成爲令它們容易被掠食者搜尋到的原因之一。

鴞鸚鵡從不怕陌生人,遇到驚嚇時,它們也是一動不動,任人宰割的樣子。有時它們也會及時爬到樹上,但它們常常忘記自己不會飛行,卻又喜歡試圖從樹上飛下來,直接導致“完蛋”。它們唯一的技能就是利用自己的“羽毛”隱藏在青翠的草叢間。

1980年年底,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鴞鸚鵡的繁殖行爲。交配期的雄性鴞鸚鵡爲了吸引異性,會使前胸的氣囊充氣,發出嘹亮而低頻(低於100Hz)的隆隆作響的嗚叫聲。這些嗡嗡聲在黑夜時至少1公里外也能聽見,在好風的晚上更能傳播達5公里之遠。它們平均每天會嗚叫8小時,一個晚上就能發出近千次聲響。整個嗚叫期有時可長達3至4個月。這不僅使它們失去近半的體重,還會吸引不少獵食者前來。只有當雌性踏入這頭雄性鴞鸚鵡的競技場內後,雄性纔會停止鳴叫並立即進行表演。內容包括由一邊搖擺到另一邊,並用喙發出卡嗒卡嗒的聲音。不久後雄性會背對雌性,展開雙翼並以倒行的方式接近雌性。整個試圖交配的表演約維持2到14分鐘後,它們隨即交配。交配後雌性就會離開並回到自己的家園,等候產卵並孕育小鳥;雄性則繼續留守在交配場內發出嗚叫,吸引其它的異性。

科學家們感到樂觀的是,鴞鸚鵡的壽命都很長,只要保護措施得當,讓它們交配繁殖的機率還是很大。不過它們卻喜歡先享受一段青年期後才進行繁殖,通常雄性鴞鸚鵡在5歲以前不會開始它們的求偶嗚叫,雌性更要到9至11歲纔開始尋訪異性。

目前科學家們還發現雌性鴞鸚鵡的進食狀況,可以決定後代的性別比例。當雌性鴞鸚鵡進食較多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後,它們就會誕下雄性爲主的後代(雄性一般比雌性重30%至40%)。因此,雌性鴞鸚鵡仍會在食物或資源供應緊張的時候誕下後代,但會偏向於誕下單一性別以使種羣內的性別得以分散,而在食物量豐富的時候則無此顧慮。雄性鴞鸚鵡則會在食物量豐富時多與不同的雌性交配,以完成物種延續的天賦使命。

保健知識
母嬰用品
婚姻家庭
社會公益
跳蚤市場
十二星座
娛樂明星
寶寶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