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巧妙應對孩子的惡作劇

巧妙應對孩子的惡作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爸急着要上班,飛飛卻把公文包藏了起來,任由大人怎麼找,他都不露聲色;趁大人沒注意時,他把自己藏在衣櫃裏,嚇得大人到處找;媽媽要去買菜,飛飛卻把媽媽已經放好的錢袋偷偷地從購物袋裏拿出來,害得媽媽白跑一趟。

巧妙應對孩子的惡作劇

案例

爸爸急着要上班,飛飛卻把公文包藏了起來,任由大人怎麼找,他都不露聲色;趁大人沒注意時,他把自己藏在衣櫃裏,嚇得大人到處找;媽媽要去買菜,飛飛卻把媽媽已經放好的錢袋偷偷地從購物袋裏拿出來,害得媽媽白跑一趟;幼兒園老師反映,在幼兒園裏,飛飛也經常把小朋友的畫紙、圖書藏起來……5歲的飛飛最近似乎愛上了搞惡作劇,這令大人無比頭痛。

分析:飛飛的行爲其實是典型的“惡作劇”,即一種以開玩笑的形式去捉弄人、使人難堪的淘氣行爲。愛搞惡作劇的孩子一般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他爲了設計出一個有新奇感的方案來,需要動腦筋,這對智力發育無疑起到催化作用。惡作劇還可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因爲這類行爲的一個特點就是超越規範的界限,獨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這種超越。由此可見,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智力發育是有好處的,我們不能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孩子。

惡作劇行爲往往是孩子無意間偶然的靈機一動,並不是其品德意識直接而真實的反映。但不重視它,任其發展,也將養成孩子不良的行爲習慣,勢必會傷害到別人,也不利於其自身的健康成長。所以,我們應從品德培養方面來認識孩子的惡作劇,分清原因,對症下藥。

關心孩子,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非常需要情感的交流與鼓勵。有些孩子因被冷落而感到孤單,就會故意調皮搗蛋,以搞惡作劇來吸引成人的注意,獲得更多的關愛。對此,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爲孩子提供足夠多的“精神食糧”,多花時間和心思,主動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起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

冷處理,熄滅孩子惡作劇的"熱情"。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一般比較機敏,大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通常他們並無惡意,僅僅是爲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所以,面對孩子開玩笑的惡作劇,如在大人的衣服上貼紙條、把大人的東西藏起來等,家長不妨試用一下“冷處理”,不和孩子計較,不表現出任何情緒反應。如此反覆多次後,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聊,慢慢就會沒興趣再搞惡作劇了。

體驗後果,讓孩子長記性。孩子之所以愛搞惡作劇,是由於孩子往往在有意無意地捉弄別人的行爲中體會到了所謂的“有意思”、“好玩”,而忽略了可能帶來的危險或不良後果。爲幫助孩子認識這一行爲可能帶來的麻煩,我們可讓孩子適當體驗一下被捉弄的感覺,這比單純說教的效果會好一些。比如,如果孩子經常把大人的東西藏起來,我們也可用相同的方式懲罰他,把他急需要的東西藏起來,任他自己着急,故意不理睬。通過親身經歷,他會明白,正像他不願成爲被戲弄的對象一樣,別人也不喜歡他的惡作劇行爲。

積極溝通,把惡作劇變爲“實驗劇”。“惡作劇”中往往包含着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性,比如,孩子往魚缸中放煙頭,他的目的也許正是爲了探索魚在煙霧中能活多久。對此,家長可和孩子積極溝通,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惡作劇”內容用文字或口頭表達出來,在審批並徵得同意的情況下方可“變通”執行。如此一來,惡作劇則被引導爲“科學小實驗”。

總之,當孩子愛搞惡作劇時,要認真分析惡作劇的動機並區別對待,該批評的要批評,該引導的要引導,該教育的要教育。同時要顧及場合,講究方法,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