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懷孕 > 孕婦保健 > 孕婦須張:不要盲目的去保胎

孕婦須張:不要盲目的去保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懷孕了,肯定都特別的興奮和緊張,緊張怎樣讓寶寶安全的度過這難熬的10個月,於是有的媽媽就開始盲目的去保胎了,小編建議您懷孕時放輕鬆,不要盲目的去保胎,注意科學的飲食。

 別盲目的保胎

彤彤28歲,懷孕已經6月,卻動作敏捷,一點不顯臃腫。不僅爬樓氣不長出,爲上班及時打卡,還經常會跑上幾步,從體形來說,她除了肚子大了些,其他地方基本上沒長胖,臉上也看不出明顯的變化,一共才增重不到9公斤。

孕婦須張:不要盲目的去保胎

彤彤的飲食也相當平淡,除了吃孕婦專用的複合營養素之外一切如常。作爲營養專業的碩士生,她知道沒必要亂吃亂補。“只是以懷孕爲藉口,可以心安理得地買些自己喜歡吃的高價水果啦。”

另一位和她年齡相仿的女士也在懷孕。她在辦公室基本上坐着不動,回家就躺在沙發上休息,連彎腰都從來不彎一下,家務更是完全不做,天天喝湯進補,還吃一大勺蛋白粉。還沒到懷孕5個月,她就胖了將近15公斤,臉上都有點腫了。

其實這樣的女士佔大多數——如今年輕夫婦的生育能力普遍下降,懷孕就像中獎一樣令人驚喜,需要保胎的準媽媽越來越多,使得人們對孕婦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於準媽媽,家人親友普遍有兩個要求:一是要多吃多補,越多越好;二是要在家安胎,運動越少越好。拼命攝入雞鴨魚肉,喝魚湯肉湯骨頭湯豬蹄湯,再加上各種零食塞得滿滿,又沒有一點體力活動,自然體重一路飆升。

 一定要知道的保胎營養知識

孕婦體重快速增加,肌肉日益萎縮,心肺功能下降,不僅令孕婦本人沉重疲勞,還容易造成孕後期的高血糖、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危險情況,孩子也容易成爲巨大兒,增加將來患肥胖和慢性病的危險。在生產的時候,由於肌肉無力,體能太差,很難靠自己的力量正常生產。《駱駝祥子》當中的虎妞,就是因爲飲食過度、運動太少、胎兒太大,造成難產,痛苦兩天之後悲慘死去。如今剖腹產雖然很發達,但畢竟自己生產最有利於母子雙方的健康,產後的恢復速度也完全不同。

想了解更多孕婦保健知識,請點擊進入孕婦保健欄目>>

看看野生動物們,有孕在身不是一樣又跑又跳嗎?過度保護對母子雙方都不利。相比之下,心肺功能強大、肌肉力量強悍的媽媽,才能輕鬆地承擔胎兒帶來的的負擔,生產過程也更爲順利。順產的強健媽媽,很快就能做輕微的活動,月子當中就可以開始恢復體形的溫和鍛鍊,產後三四個月就恢復苗條身材,成爲寶寶的漂亮媽媽。

缺乏鍛鍊又剖腹產的媽媽們就不一樣了,她們產後必須長時間臥牀,恢復速度要慢得多。而且因爲全身鬆垮,體形走樣,很多人從此變成胖婦,窈窕風采一去不返。

我一直建議準媽媽們做個“皮薄餡大”的聰明孕婦。也就是說,吃進去的食物恰到好處,都用在寶寶發育上,寶寶出生時不過分肥胖,自己身上不長多餘的贅肉,而且產後體形恢復快。

不發胖,能得到足夠的營養嗎?其實孕期需要增加的能量和蛋白質並不多。

懷孕前三個月,因爲胚胎很小,幾乎不需要多吃。此時孕婦食慾通常較差,飲食宜清淡,需要注意的是在噁心不嚴重時儘量多吃些主食、水果和酸奶等。可以補充孕婦專用的營養素,特別是各種B族維生素對孕婦很有幫助,但沒必要吃任何補品。

懷孕4-6月時開始增加食量,此時孕婦每天需要增加的蛋白質和能量分別是15克和200千卡,大約只相當於1個雞蛋+半斤低脂牛奶(約14克蛋白質,200千卡)。吃魚雖然可以補充蛋白質和omega-3脂肪,但也不宜過多,每天有2兩足夠了,而且不應油炸。

懷孕7-9個月的孕婦每天需要增加蛋白質20克,能量200千卡,蛋白質的量大約相當於1兩瘦牛肉+半斤低脂牛奶+1兩南豆腐(約22克蛋白質,210千卡)。大量吃肉吃魚、大量喝油湯,除了育肥之外,對母子雙方實在沒有絲毫幫助。這時候要注意多補鈣、補鐵,因爲這是準媽媽和胎兒需要量特別大的營養素。大量炒菜油和動物脂肪只會添亂。

孕期全程都要少吃高度加工食品,減輕肝臟負擔,也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影響到胎兒的成長。因爲維生素和礦物質需要增加,儘量要少吃甜食、煎炸食品、膨化食品之類營養素含量低的食物,用有限的胃口裝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

都說吃魚讓寶寶聰明,但也不能過量,多了會增加環境污染物。淡水產品中有機氯農藥含量比較高,魚和海鮮不用每天吃,每此在100克以內就可以。海產食肉魚含汞過高,每週不超過一次爲好。蔬菜、水果、粗糧、豆類、牛奶、豆漿等食物有幫助重金屬排除的作用,宜常吃。特別是孕期最後三個月容易便祕,要多吃些粗糧、薯類、蔬菜等高纖維的食物。

推薦閱讀:

孕婦可以裸睡嗎?孕婦裸睡有什麼好處?

高齡孕婦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孕期換枕頭有助於睡眠

想了解更多孕婦保健知識,請點擊進入孕婦保健欄目>>

孕婦飲食
孕婦保健
胎教常識
流產胎停
胎兒發育
孕婦疾病
孕期食譜
孕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