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娩 > 產前準備 > 分娩期保健注意事項,七大保健要點做好了嗎

分娩期保健注意事項,七大保健要點做好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分娩期保健需要注意什麼?孕媽如何做好分娩期保健?分娩期保健(intrapartum health care)是指從臨產開始到胎兒胎盤娩出期間的保健和處理,是圍產期保健中的關鍵環節。下面看看分娩期七大保健要點做好了嗎?分娩期孕產婦的生理、心理負擔重,體力消耗大,容易出現母胎併發症,產科醫護人員必須重視分娩期保健的重要性,做好分娩期保健,以確保母嬰安全,順利度過分娩期。

分娩期保健新模式

近年來,由於醫療技術迅速發展,分娩期保健的水平和質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目前分娩期保健存在過度醫學化的趨勢,醫務人員佔據主體地位,孕產婦自身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體現,忽略了多數妊娠與分娩是人類繁衍的自然過程,只有因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出現病理狀態時才需要進行醫學“干預”;並且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模式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生理健康需求到需要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全方面支持。目前提倡社會心理模式與醫學模式並舉,充分發揮孕產婦自身的主動性,形成以孕產婦參與爲主,醫療干預爲輔的分娩期保健新模式。

(一)醫學模式

在整個產程的觀察和處理中,重點將“六防、一加強”落實。六防:第一產程的保健重點是防滯產和防胎兒窘迫,第二產程的保健重點是防新生兒窒息、防產傷、防出血及防感染,第三產程的保健重點是預防產後出血。一加強:各產程中均需加強監護和處理。在臨牀工作中,醫務人員重點觀察宮縮頻率、強度,宮口擴張程度、速度,先露下降和胎心率變化情況

1.防滯產 總產程大於24小時稱爲滯產(prolongedlabor)。決定分娩的因素爲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心理因素。子宮收縮力是臨產後的主要產力,貫穿於分娩全過程。但子宮收縮力是一個可變力,任何因素異常都會影響子宮收縮力引起滯產,如胎兒頭盆不稱或胎位異常導致的胎兒先露部下降受阻、產婦精神過於緊張、子宮肌纖維被過度伸展等。這要求產科醫務人員能及時發現異常,採取恰當處理,使產力恢復正常。常用的方法有:①合理應用鎮靜劑:如孕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導致不能正常休息引起的不協調性宮縮乏力或由某種原因導致潛伏期延長時使用鎮靜劑,可將不協調性宮縮變爲協調性宮縮,縮短產程;②合理應用催產素:出現宮縮乏力者,可給予小劑量縮宮素靜滴加強宮縮,使產程順利進展;③人工破膜:進入活躍期後若羊膜囊張力大或胎心減速,在排除頭盆不稱和隱性臍帶脫垂後可行人工破膜,可加速產程及觀察羊水性狀,瞭解胎兒宮內狀況。此外,胎兒大小、胎位及有造成分娩困難的胎兒畸形都常使胎頭下降受阻,通過產道時發生困難。如胎兒雙頂徑過大導致的頭盆不稱、持續性枕後位等異常情況,可選擇剖宮產術娩出胎兒。四因素中產道因素是固定因素,包括骨產道和軟產道,需在臨產前通過陰道檢查、骨盆內、外測量對產道情況做出正確評估。如遇骨盆形態明顯異常或骨盆徑線明顯狹窄時,可行擇期剖宮產術,以防因滯產給母嬰帶來損傷。如未發現明顯異常,原則上均允許經陰分娩,重點觀察宮縮、宮口擴張、先露下降,並繪製產程圖。

分娩期保健注意事項,七大保健要點做好了嗎

2.防胎兒窘迫 胎兒窘迫( fetal distress)是指在胎兒期因各種原因使得母兒血流之間的氣體交換髮生障礙,導致胎兒急性嚴重缺氧、高碳酸血癥(臍帶受壓時)、嚴重的代謝性或混合性酸中毒和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循環系統受抑制,表現爲胎動減少、胎心率異常、羊水胎糞污染等徵象,嚴重者可導致胎死宮內。目前當胎兒窘迫發生時,採取宮內復甦或立即娩出胎兒進行新生兒搶救一直是產科爭議的焦點問題。若宮口開全,應立即娩出胎兒進行搶救;若宮口未開全在抑制宮縮,進行宮內復甦的同時,積極準備剖宮產術;若胎心率>180次/分或<110次/分,伴羊水過少,胎兒監護出現頻繁晚期減速或重度變異減速者,應立即行剖宮產術。宮內復甦包括:①改變體位:囑孕產婦左側臥位可改善胎兒血流量和供氧情況,對疑有臍帶脫垂者可擡高臀部;②間斷高流量面罩給氧: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胎兒缺氧;③抑制宮縮:對縮宮素應用不當引起的強直性子宮收縮,應停用縮宮素,必要時應用宮縮抑制劑。

3.防產傷 會陰裂傷是陰道分娩較常見的軟產道損傷之一,如損傷嚴重導致出血過多可危及產婦生命。會陰裂傷的原因有很多,如孕產婦年齡過大或過小、骨盆發育不良、外陰陰道炎症、巨大兒、胎位異常、急產、胎頭吸引術、產鉗助產等,因此應做好孕期宣教工作,鼓勵孕產婦合理營養飲食,適當鍛鍊,控制體重,妊娠期間發現胎兒大或既往分娩巨大胎兒者,應檢查孕產婦有無糖尿病以對症處理;及時診治外陰陰道炎症;臨產時必須嚴密觀察產程,認真描記產程圖,防止宮縮過頻,急產;早期發現產程異常,選擇適時適宜的助產手術,不貽誤也不過度干預。如需行陰道手術助產,應先行會陰切開。接產時應始終注意協助胎頭以最小徑線通過產道,並注意控制胎頭娩出的速度。對初產婦,尤其胎位不正,如臀位、胎兒巨大或雖已臨產但胎頭尚未入盆等情況提前入院爲宜。

4.防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窒息( neonatalasphyxia)是指胎兒娩出後1分鐘,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缺氧狀態,爲新生兒死亡、腦癱和智障的主要原因之—,應積極搶救。新生兒有可能窒息或已經發生窒息時,應及時清理呼吸道。胎頭娩出後立即自鼻根部向下頦擠壓,清除口鼻部羊水及黏液,胎兒娩出後立即用無菌吸痰管吸出口、咽、鼻內的分泌物。如果窒息嚴重,初步復甦後心率<100次/分,呼吸暫停或喘息樣呼吸應立即給予正壓人工呼吸(CPAP)。如爲足月兒,復甦開始時用空氣,若90秒後沒有顯著改善者,應改爲100%氧;如爲早產兒,一開始正壓通氣的氧濃度在空氣和100%氧之間,當氧飽和度逐漸達到95%時停止用氧。如正壓通氣後仍未好轉或心率<60次/分,立即氣管插管正壓通氣並給予胸外心臟按壓;同時建立有效靜脈通道刺激心跳,首選1:10000腎上腺素0.1-0.3ml/kg靜脈給藥,在靜脈途徑未建立之前,可1:10000腎上腺素0.5-1.0ml/kg氣管導管內給藥,必要時可重複,當心率>100次/分,皮膚黏膜轉紅潤,缺氧症狀緩解後停用。此外保暖也是搶救新生兒窒息的重要措施之一。發生窒息的新生兒呼吸循環差,剛出生又損失大量水分,極易產生體溫平衡紊亂引起低體溫,導致一系列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損害,故爲提高新生兒窒息搶救成功率,各種復甦措施均應在保暖下完成。對於孕周<28周或體重<1500g的早產兒,娩出後身體不擦乾,頸部以下用塑料膜包裹或放人塑料袋中,放在輻射保溫臺上進行復蘇或觀察,同時應檢測體溫,避免高溫。此外,產房溫度也要適宜,尤其對於早產兒,產房的溫度應在26℃以上。

5.防出血 產後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是指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超過500ml,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產後出血的危險因素有重度子癇前期、妊娠期貧血、羊水過多、多胎妊娠、巨大兒、妊娠合併慢性全身性疾病、子宮發育不良、既往多次刮宮或有產後流血史等,爲預防產後出血,基層醫院應將高危孕婦轉到有輸血及急救條件的醫院住院分娩。孕期及產時無高危因素者也可發生產後出血,對正常孕產婦產時未見異常,產後也應密切注意陰道出血量及宮縮情況,要常規肌注縮宮素及按摩子宮,防止產後出血。出血較多者在子宮按摩的同時,繼續應用宮縮劑,可用縮宮素、前列腺素及神經垂體激素等。如宮縮仍無好轉,持續流血,可選用宮腔紗布或水囊(氣囊)填塞、B-Lynch縫合、盆腔血管結紮等措施,具備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條件者也可行動脈栓塞止血。如果已使用各種足量的縮宮藥和採用了各種保守性手術,仍存在子宮收縮乏力、持續出血,血源不充足危及生命時可行急症子宮切除術。

6.防感染 產褥感染(puerperalinfection)是指分娩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其發病率爲6%。過去產褥感染、產科出血、妊娠合併心臟病及嚴重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隨着圍產醫學的發展,產褥感染導致的孕產婦死亡率已經明顯下降,但仍有嚴重感染病例發生,因此還應重視產褥感染。產褥感染的發生有內因與外因,內因是孕產婦全身或局部防禦功能低下,如孕產婦體內細菌數量、毒力增加時,由非致病菌轉化爲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外因指外界病原體入侵生殖道,如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是一種少見但可能致命的疾病,創傷常是鏈球菌侵入的門戶。因此,應注意從孕早期開始加強營養,防治貧血、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力;產時避免軟產道損傷以減少細菌侵入的門戶等預防產褥感染的發生。此外,助產人員的手臂、孕產婦會陰部及新生兒臍帶等都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並嚴格消毒產包與器械、分娩房間的空氣及產牀等,嚴格杜絕醫源性院內感染。如果剖宮產術後持續發熱或產後2-3日低熱後突然高熱和(或)疼痛、異常惡露,應考慮產褥感染的可能。醫務人員應詳細詢問病史及分娩全過程,並仔細檢查腹部、盆腔及會陰傷口,確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並完善相關輔助檢查,確定病原體,經有效抗感染的同時對症治療。

7.加強產時監護 分娩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每個時期都應該加強監護。臨產後產科醫務人員對孕產婦應嚴密觀察產程,繪製產程圖;對胎兒應用胎兒電子胎心監護儀監護胎心及宮縮。如孕產婦患有妊娠合併症,如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臟疾病等,孕期應積極治療,並在臨產後產科醫務人員與內科、新生兒科醫生密切配合做好孕產婦和新生兒監護和搶救工作。對於正常孕產婦仍不能排除分娩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的可能,就要求醫務人員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並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及時發現並處理異常產程,確保母嬰安全。

(二)社會心理模式

分娩對孕產婦來說是個巨大的應急反應,表現爲:緊張、焦慮、恐懼和抑鬱。分娩應激反應是孕產婦對內外環境中各種因素作用於身體時所產生的非特異性反應。應激狀態的孕產婦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下降、自控力降低或喪失,表現在:擔心胎兒性別、發育情況;擔心分娩能否順利,害怕分娩時的宮縮痛;害怕醫務人員冷漠的面孔或語言刺激;害怕陌生的分娩環境;擔心經濟費用;這些負性情緒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兒茶酚胺大量釋放,血管緊張素分泌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導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內氣體交換不足,宮縮乏力,產程延長,甚至發生胎兒宮內窘迫,以致不能順利分娩。因此,在產後較長時間內注重孕產婦心理及身體因素的改變顯得尤其重要。良好的社會支持可對應激狀態下的孕產婦有緩衝保護作用。產前要對孕產婦及其丈夫、公婆、父母等家庭成員進行有關心理衛生宣教,正確對待胎兒性別,讓孕產婦在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下,輕鬆愉快、全身心準備分娩。Waldenstrom等人發現,接受更多產科干預和負面生育經驗的孕產婦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一種應急狀態,不利於產後恢復。因此目前“Doula分娩”已經作爲一種新的分娩方式在國內迅速開展並規範起來。從孕產婦住進醫院待產開始,醫務人員就會陪伴在旁邊,解釋孕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對孕產婦進行分娩知識的宣教,使孕產婦對分娩充滿信心;臨產後要密切觀察產程進展,及時發現產程異常並及時處理;教會孕產婦如何在宮縮期間分散注意力;給孕產婦進行穴位按摩、幫助孕產婦更換或改變體位使孕產婦處於最舒適狀態;宮縮間歇期鼓勵孕產婦進食和飲水,保持足夠的能量;必要時給予一定的鎮靜劑或鎮痛劑。產後,醫務人員陪同產婦一起回到病房,進行兩小時的母嬰健康觀察,並指導產婦和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及時給予產婦讚美的語言使產婦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提供新生兒護理及預防接種知識。通過開展“一對一”全程陪伴,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孕產婦對安全、自尊、愛與歸屬的要求,充分調動了孕產婦與醫護人員配合的積極性,緩解孕產婦恐懼和緊張心理,使之具有安全感、依賴感和主動感。

通過孕產婦與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加強產時心理護理,減少異常產程的發生,使孕產婦順利度過分娩期,確保母子平安,真正體現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愛母分娩”行動的實質,迴歸自然。

產前準備
分娩方式
早產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