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消化系統 > 新生兒出現嘔吐怎麼辦

新生兒出現嘔吐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嘔吐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新生兒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使很多情況下容易發生嘔吐,尤以生後3、4天爲多見。

新生兒出現嘔吐怎麼辦

嘔吐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新生兒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使很多情況下容易發生嘔吐,尤以生後3、4天爲多見。

嘔吐(vomiting)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管理嘔吐的是延腦裏的嘔吐中樞。軟齶、咽壁、胃腸的任何刺激,以及神經系統本身的某些疾病(腦炎、腦膜炎等)時發出的刺激都由神經傳到嘔吐中樞,是一系列複雜的神經反射活動。中樞發出反應,引起食管、胃或腸道自下向上蠕動,同時膈肌、腹肌收縮迫使胃中食物從口腔涌出,這就是嘔吐動作。

新生兒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使很多情況下容易發生嘔吐,尤以生後3、4天爲多見。由於嘔吐物常從口鼻同時噴出,容易嗆入氣道而引起窒息和(或)吸入性肺炎,也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甚至死亡。較長時間的嘔吐還可以導致營養不良。所以要早診斷,及時治療。

新生兒嘔吐病因:

嘔吐這個症狀是由許多輕重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這與新生兒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如大腦皮質發育不成熟,對嘔吐中樞的控制能力差;食管肌層的彈力纖維發育差,賁門括約肌鬆弛而幽門括約肌力強;胃容量較小而需要的入量較多;胃黏膜對各種刺激較敏感等。消化道畸形也是引起嘔吐的重要原因,應及時明確診斷。常見的病因有:

一、消化系統疾病

各種消化系統疾病都可引起嘔吐,主要有消化道先天畸形、梗阻、炎症、感染、出血、功能失調等。

1、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如吞嚥功能不協調、胃食管反流、賁門失弛緩症、幽門痙攣、胎糞性便祕、胎糞排出延遲等。

2、消化道黏膜受刺激:如嚥下綜合徵、胃出血、應激性潰瘍、牛奶過敏等。

3、消化系統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腸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腹膜炎等。

4、消化道梗阻:多數爲先天畸形所致。

(1)上消化道梗阻:食管氣管瘻、食管閉鎖、食管裂孔疝、胃扭轉、幽門肥厚性狹窄、環狀胰腺、先天性膈疝等。

(2)下消化道梗阻:如腸旋轉不良、小腸重複畸形、腸狹窄、腸閉鎖、先天性巨結腸、肛門閉鎖等。少見疾病有嵌頓疝、腸套疊等。

二、全身性疾病

許多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嘔吐,常見的有以下幾方面:

1、感染:新生兒感染常引起嘔吐,如敗血症、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

2、顱內壓增高: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疾病會導致嘔吐,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水腫、腦積水、顱內出血、顱內腫瘤等。

3、先天性代謝性疾病:一些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由於代謝紊亂而導致嘔吐,如氨基酸代謝疾病(高氨血癥、苯丙酮尿症、甘氨酸血癥)、糖代謝疾病(半乳糖血症、楓糖尿症)、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等。

三、其他因素

一些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新生兒嘔吐。

1、餵養不當:餵養不當是引起新生兒嘔吐的常見原因,尤其嬰幼兒時期,主要原因有:餵奶次數過於頻繁,餵奶量太多,濃度不適合,牛乳太熱或太涼,乳方多變;奶嘴孔過大或過小,媽媽乳頭下陷;餵奶後平臥,體位多動。由於餵奶過多、或因吞嚥過快、吞入空氣等,常在餵奶完畢後不久發生吐奶。

2、藥物:許多藥物可引起消化道反應,發生嘔吐,如紅黴素、兩性黴素B等。

新生兒嘔吐症狀:

1、溢乳

在出後不久即可出現,生後6個月左右消失。

表現:餵奶後或餵奶後改變體位後有1~2口乳水返流入口腔或吐出。

溢出物:主要爲白色奶水,可含有乳凝塊。

原因:新生兒食管的彈力組織及肌肉組織發育不全。

特點:不屬於真正的嘔吐,不具有嘔吐時神經肌肉參與的一系列興奮反射過程,無需給予特殊處理。

2、吞嚥動作不協調

主要見於早產兒,或見於有顱腦和顱神經病變的患兒。

原因:咽部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導致吞嚥動作不協調。

表現:有分泌物在咽部瀦留。吞嚥時部分乳汁進入食管,部分從鼻腔和口腔流出,部分流入呼吸道,可引起新生兒肺炎。

特點:

不屬於真正的嘔吐,早產兒可以自行恢復。

神經系統損傷引起者的預後,取決於神經系統本身的恢復。

3、胃食管返流

多生後第一週內出現,常在平臥時發生。

原因:可能與食管神經肌肉發育不全有關。

嘔吐物:乳汁,不含膽汁,可混有血液。

特點:

長期可以引起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潰瘍。

若沒有解剖結構上的異常,生後數月可以自愈。

4、賁門失弛緩

4歲前兒童少見。

表現:間歇性吞嚥困難,餵奶後可有乳汁溢出,體重增長緩慢。

鋇餐透視:可見食管擴張,賁門狹小,食管無或少蠕動波,食管內有時可見液平,胃內少或無氣體。

5、幽門痙攣

多在生後一週內發病,呈間歇性噴射性嘔吐。

原因:幽門的暫時性功能失調。

嘔吐物:奶水,可有奶塊,不含膽汁。

特點:對全身營養影響較小。體格檢查較少見到胃型和蠕動液,觸診摸不到增大的幽門括約肌。

6、胎糞性便祕

原因:生後數日內不排便或排便。

嘔吐物:含有膽汁。

表現:煩躁不安、腹脹、拒奶和嘔吐。全腹膨隆,有時可見腸型,可觸及到乾硬的糞塊,腸鳴音活躍。

腹部X線片:全腹腸管擴張,可見液平和顆粒狀胎糞影。

肛查:可觸及乾結的胎糞。

特點:較少見。生理鹽水灌腸使大量粘稠的胎糞排出後,症狀即可緩解。

7、新生兒便祕

原因:多爲腸道蠕動功能不良。

表現:腹脹和嘔吐。

特點:與胎糞性便祕相似,通便後症狀解除,不久後又出現,大多數於滿月後自然緩解。

8、嚥下綜合徵

多發生於生後1~~2天內。

原因: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吞入過多的羊水、污染的羊水、產道中的分泌物或血液,刺激胃粘膜而引起。

表現:生後即吐,餵奶後嘔吐加重,爲非噴射性嘔吐。

嘔吐物:泡沫粘液樣,含血液者爲咖啡色液體。

特點:

將吞入的羊水及產道內容物吐盡後,嘔吐即消失。

不伴有發紺和嗆咳,輕者不需特殊處理,重者用1%碳酸氫鈉洗胃1~2次即可痊癒。

9、胃內出血

原因:新生兒出血症等疾病引起的胃腸道出血,刺激胃粘膜引起。

表現:伴有原發病的症狀和體徵。

10、過敏性疾病

原因:對藥物、牛奶蛋白、豆類蛋白過敏。

對牛奶蛋白過敏較常見,常在生後2~6周發病。

表現:餵給牛奶後24~48小時出現嘔吐、腹脹、腹瀉,大便中含有大量奶塊和少量粘液,可以出現脫水、營養不良等。

特點:停用牛奶後嘔吐消失。

11、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多見於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

表現:以腹脹、腹瀉、嘔吐和便血爲主。感染中毒症狀嚴重,重者常併發敗血症、休克、腹膜炎、腸穿孔等。

X線平片檢查:出現腸道普遍脹氣,腸管外形僵硬,腸壁囊樣積氣,門靜脈積氣等。

12、胎糞性腹膜炎

原因:胎兒時期腸道穿孔導致胎糞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無菌性、化學性炎症。

分類:

①腸梗阻型:

表現:

出生後即可見到梗阻症狀,如嘔吐、拒奶、腹脹、便祕等。

X線立位片可見腸曲擴大,伴有多個液平面,可見明顯的鈣化斑片影。

②潛伏性腸梗阻型:

出生時腸穿孔已閉合,存在着腸粘連

表現:生後反覆發作的腸梗阻,腹部X線片可見鈣化影。

③腹膜炎型:

出生時腸穿孔開放,出生後迅速引起化膿性腹膜炎或氣腹。

A.遊離氣腹:腸穿孔爲開放性

表現:

可伴有呼吸困難和紫紺。腹脹顯著,腹壁發紅、發亮,腹壁靜脈曲張。腹腔積液可引流到陰囊,引起陰囊紅腫。

腹部叩診呈鼓音和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減少或消失。

腹部X線片:可見鈣化影。

B.侷限性氣腹:腸穿孔被纖維素粘連包裹

表現:形成假面具性囊腫,囊內含有積液和氣體。假性囊腫的壁上或腹腔內其它部位可見鈣化點。

可以發展爲瀰漫性腹膜炎或侷限性腹腔膿腫。

13、食管閉鎖及食管氣管瘻

原因:胎兒食管閉鎖,不能吞嚥羊水。羊水過多導致嗆咳、青紫及吸入性肺炎,甚至發生窒息。

本病分爲5種類型,Ⅰ型、Ⅱ型胃腸道不充氣,Ⅲ、Ⅳ、Ⅴ型胃腸道均充氣。臨牀上以Ⅲ型最多見。

14、膈疝

臨牀分爲後外側膈疝、胸骨後疝和食管裂孔疝。

(1)後外側膈疝:又稱胸腹裂孔疝,多發生在左側。

伴有腸旋轉不良、先天性心臟病和肺發育不良等。

表現:

出生後出現陣發性呼吸急促和紫紺。上腹部凹陷呈舟狀,可見到反常呼吸。

如伴有腸旋轉不良或進入胸腔的腸曲發生嵌頓:劇烈嘔吐,重者全身狀況迅速惡化。

X線檢查:

胸腔內見到充氣的腸曲和胃泡影、肺不張、縱隔向對側移位,腹部充氣影減少或缺如。

(2)食管裂孔疝

原因:先天性膈肌發育缺陷,使部分胃通過食管裂孔進入胸腔。食管裂孔疝

分類:食管裂孔滑動疝、食管旁疝和混合型。

多在生後第一週內出現嘔吐,少數在生後6周內發病。

表現:立位時不吐,臥位時嘔吐明顯,可呈噴射性嘔吐。

嘔吐物:乳汁,可含有棕色或咖啡色血液。

特點:可引起繼發性幽門痙攣,臨牀極似幽門肥厚性性狹窄。可出現吸入性肺炎。

A.食管旁疝

可發生胃潰瘍,偶爾可以出現胃壞死。

嘔吐可持續12~18月,多數患兒待身體直立時可以消失。

B.滑動疝

在嬰兒生長髮育過程中可以自已消失,一般採用體位療法。

15、肥厚性幽門狹窄

多見於足月兒,有遺傳傾向。

表現:

始於生後第二週左右,每次餵奶後不久或餵奶過程中嘔吐。嘔吐呈持續性、進行性,逐漸發展爲噴射性嘔吐。

患兒食慾好,飢餓感強,反覆嘔吐後體重不增,大小便減少。

腹部檢查:可見明顯的胃型和順、逆兩個方向的胃蠕動波。在右肋緣下腹直肌外側可觸橄欖大小的堅硬腫物,爲肥厚的幽門括約肌。

鋇餐檢查:可見胃擴大,胃排空時間延長,幽門部呈典型的鳥嘴樣改變,及狹窄而延長的幽門管。

超聲檢查:幽門肌厚度超過4mm或幽門管的長度超過14mm。

嘔吐物:奶水和奶塊,量多,有酸臭味,有膽汁。

16、幽門前隔膜

隔膜多位於幽門疝1.5~3cm處,多數隔膜中央有孔。

無孔隔膜生後即出現上消化道完全梗阻的症狀,隔膜孔較小時在新生兒期可發病。

表現:進食後嘔吐,常呈噴射狀。

嘔吐性狀和內容物:類似肥厚性幽門狹窄。

腹部觸診:摸不到腫物。

鋇餐檢查:在幽門前1~2 cm處見到狹窄處的缺損。

17、胃扭轉

原因:新生兒胃的韌帶鬆弛,且胃呈水平位。

分爲器官軸型扭轉和網膜軸型扭轉,以器官軸型多見。

表現:多於生後即有吐奶或溢奶,也可以在生後數週內開始嘔吐。呈噴射狀嘔吐或非噴射狀嘔吐,多在奶後嘔吐,奶後移動患兒時更爲明顯。

嘔吐物:不含膽汁。

特點:嚴重者可以影響生長髮育。鋇餐造影后就可停止嘔吐,症狀嚴重者行胃固定術。

18、先天性腸閉鎖

閉鎖可發生於腸管的任何部位,以迴腸最多,其次爲十二指腸,空腸較少,結腸罕見。部分患兒合併其它畸形。

(1)高位腸閉鎖:發生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

常有羊水過多史,閉鎖部位越高,嘔吐出現得越早。

十二指腸閉鎖:

表現:生後第一次餵奶即發生嘔吐。可有少量的胎便排出,腹不脹或輕度膨隆。

嘔吐物:胃內容物及十二指腸分泌液,大多含有膽汁。

特點:餵奶次數增多,嘔吐逐漸加重,呈持續性反覆嘔吐。

腹部立位X線透視或攝片:可見二泡徵或三泡徵,

(2)低位腸閉鎖:發生於空腸下段、迴腸和結腸。

主要表現:腹脹,常在生1~2天開始嘔吐。

嘔吐物:呈糞便樣,帶臭味,無胎糞或僅有粘液樣胎糞。

腹部立位X線透視或攝片:可見多個擴大的腸袢和液平面。

19、腸狹窄

多爲膜型狹窄,十二指腸發生最多,其次爲迴腸,空腸,結腸較少見。

特點:狹窄發生的部位越高,症狀出現得越早,狹窄越明顯著成績,症狀就越嚴重。

表現:嘔吐和腹脹。高位腸狹窄上腹部膨隆,可見胃液蠕動波,低位腸狹窄則全腹脹,可見腸型和腸蠕動波,伴有腸鳴音亢進。

嘔吐物:多數含有膽汁,可有正常大便排出。

腹部X線檢查可見狹窄上端擴大,鋇餐造影可以明確診斷。

20、腸旋轉不良

在胚胎10周左右,中腸回納回腹腔的過程中,有一個從左向右逆時針方向的旋轉,中腸的旋轉中止造成。由於中止旋轉的時機不同,新生兒期可以發生以下情況:

①盲腸位於中上腹或右上腹,盲腸或由盲腸至右後腹壁的盲腸韌帶壓迫十二指腸第二、三部分,引起不完全梗阻。

②盲腸位於上腹或中腹部,小腸繫膜根部未能固定在後腹壁,易發生腸扭轉。

③盲腸已達右下腹,但腸繫膜未完全與後腹壁融合而形成“遊動盲腸”,易發生結腸扭轉,引起不完全性腸梗阻。

④少數病例十二指腸袢位於腸繫膜動脈的前方,空腸第一段被腹膜繫帶牽纏、壓迫、形成空腸不完全梗阻。

⑤腸反向旋轉,使小腸繫膜位於橫結腸前方,造成橫結腸梗阻。

多數症狀出現於新生兒時期,少數病例可終身無症狀。如扭轉復位,則症狀消失。

主要表現:高位不完全梗阻症癍,一般在生後3~5天開始嘔吐,嘔吐可爲間歇性,時輕時重,生後有胎便排出。

嘔吐物:乳汁,含有膽汁。

X線立位片:胃和十二指腸擴張,有雙泡徵,空腸、迴腸內少氣或無氣,鋇灌腸顯示大部分結腸位於左腹部,盲腸位於左上腹或中腹即可確診。

如發生胃腸道出血,提示腸壞死,繼之可出現腸穿孔和腹膜炎,腹膜刺激徵陽性,中毒性休克等。

21、先天性巨結腸

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畸形,有家族發病傾向。

原因:結腸末端腸壁肌間神經叢發育不全,無神經節細胞,常處於痙攣狀態而狹窄,糞便堆積在近端結腸,狹窄以上腸壁擴張、增厚,造成巨大結腸。

按照無神經節細胞腸段的延伸範圍分爲5型:

①普通段型:最多見,病變自肛門向上達乙狀結腸遠端。

②短段型:病變僅侷限於直腸下端。

③長段型:病變腸段延伸至降結腸以上。

④全結腸型:病變包括全部結腸及迴腸末端。

⑤全腸無神經節細胞症:較少見。

首發症狀:胎糞排出延遲、便祕。多在生後2~6天出現低位腸梗阻症狀,出現嘔吐,次數逐漸增多。腹部膨隆,皮膚髮亮,靜脈怒張,可見腸型及蠕動波,腸鳴音亢進。

嘔吐物:含膽汁或糞便樣物質。

22、肛門及直腸畸形

主要指肛門及直腸的閉鎖或狹窄。常合併泌尿生殖道畸形和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畸形。

臨牀可分爲4型:

①肛門狹窄。

③肛門直腸發育不全:肛門處僅有一凹陷,直腸與肛門凹陷間有相當距離,爲高位肛門閉鎖。

②肛門膜式閉鎖:肛門皮膚與直腸間有膜狀物分隔,爲低位肛門閉鎖。

④直腸閉鎖:肛門、肛管正常存在,但肛管與直腸之間有不同距離。

由於患兒畸形的形式較多,合併瘻管或其它畸形等,臨牀表現也有所不同。

23、感染

分爲胃腸道內或胃腸道外的感染,以胃腸道內感染多見。

(1)胃腸道內感染

引起新生兒腸炎。

表現:新生兒腸炎的早期症狀。嘔吐後出現腹瀉,容易合併水、電解質紊亂。

嘔吐物:胃內容物,少數含有膽汁。

病原菌:

細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沙門菌屬、金黃色葡萄球等。

病毒:以輪狀病毒最多見,也有星狀病毒、冠狀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

真菌:白念真菌引起新生兒鵝口瘡和真菌性食管炎,直接引起新生兒嘔吐。真菌性腸炎可能引起新生兒腹瀉和嘔吐。

(2)胃腸道外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臍炎,皮膚、粘膜、軟組織感染,心肌炎,腦膜炎,泌尿系統感染和敗血症等。

嘔吐物:胃內容物,一般無膽汁。

24、新生兒肝炎

以病毒感染引起居多,主要是鉅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

出現於生後28天以內,主要感染途徑爲母嬰傳播。

表現:

出現發熱,黃疸、肝大,嘔吐、食慾低下,體重不增等。

嚴重時,出現重症黃疸,大便呈陶土色,肝脾腫大,出現腹水,甚至發生大出血、肝昏迷等。

有的僅表現爲嘔吐,少數可發展爲嚴重的慢性肝臟疾病。

25、顱內壓升高

新生兒較多見。

原因:顱內出血、顱內血腫、缺氧缺血性腦病、各種感染引起的腦膜炎、腦炎等。

表現:嘔吐呈噴射狀。伴有煩躁不安或嗜睡、昏迷、尖叫、前囪飽滿、顱縫開裂等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

嘔吐物:乳汁或乳塊,一般不含膽汁,有時帶咖啡色血樣物。

特點:給予脫水降顱壓後嘔吐減輕。

新生兒嘔吐治療護理:

 1、改善餵養方法:奶嘴孔大小適當,餵奶時,要使奶瓶有一定傾斜,使奶充滿奶嘴,以防小兒吸入瓶內的空氣。餵奶後,將嬰兒抱起伏在自己肩上,輕拍小兒背部,使空氣通過打飽嗝排出來;餵奶後將小兒上部墊高,右側平臥,可防止嘔吐。

2、禁食:對一些病因未清楚、懷疑外科疾病、消化道出血,可先行禁食,以免加重病情,同時給予補液,保證營養供給。

3、洗胃:對嚥下綜合徵可先洗胃,用溫生理鹽水,一般洗2~3次即可,如洗胃後仍嘔吐,應考慮其他疾病。

4、胃腸減壓:對外科疾病、嘔吐較頻繁、腹脹者,可先行胃腸減壓,緩解症狀,同時做有關檢查。

5、解痙止吐:對病因診斷爲胃食管反流,可用胃動力製劑或解痙劑。幽門痙攣可用解痙攣藥治療,常用阿托品1/l0000溶液,餵奶後15min給藥,從每次5~10滴開始,逐漸增加到控制嘔吐爲止;注意如用藥後臉紅表示藥量已超過,須稍許減量以不引起臉紅爲宜。幽門肥厚用此法無效,可用手術治療。

6、體位:對嘔吐患兒,應提高頭部和上身的體位,一般30°左右。

7、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嘔吐導致水、電解質紊亂,應及時糾正。

病因治療

1、手術治療:手術對外科疾病需手術治療,手術時機根據病情而定。

2、抗感染:對消化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所致者,應給抗生素治療。

3、止血:消化道出血者,可用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等止血。

4、解除顱內高壓:腦水腫者用20%甘露醇每次0.5g/kg,每6~8小時1次,呋塞米每次0.5mg/kg,1~2次/d。顱內佔位病變行手術治療,腦積水行引流術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